一場風景~立陶宛~十字架山

2022/06/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7年9月底到波羅的海三國旅行,立陶宛的十字架山(立陶宛語:Kryžių kalnas)是必去之地。十字架山,是立陶宛北部城市希奧利艾以北郊區一個朝聖地,確切起源無人知曉。不過,能確定第一批十字架是1831年11月立陶宛人反俄起義後,放置在一個軍事地方。
現在,十字架山已被立陶宛政府規範為旅遊公園,出入口有各類十字架紀念品店,進內有小徑直達十字架山,周遭環境都是綠草地,當日陽光普照,9月份的北歐很涼爽,很舒服。
幾個世紀下來,前來朝聖的天主教徒在這裡安置許多十字架、巨型苦像、立陶宛愛國者雕塑、聖母雕像與數以千計的小型雕像和玫瑰經,直至2006年時,十字架的數量大約有100,000個,足以證明此處早已是立陶宛天主教徒以和平方式忍耐面臨威脅的象徵。
十字架山有木製小步道,按指示走一圈,慢慢觀看立陶宛民眾多年留下來的各種宗教象徵物,很快就能體會他們當日的情懷。
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立陶宛聯邦後,聯邦構成國立陶宛大公國及部份波蘭被併入俄羅斯帝國。波蘭人和立陶宛人在1831年和1863年兩次反抗俄國的起義,都未能成功。兩次起義與十字架山的起源有關,由於家人無法找到起義者屍體的位置,他們開始安放十字架象徵逝者。
十字架山旁環境空曠,山上卻堆疊著密密麻麻大小不一的十字架,對比迴異,讓人產生奇特感覺,像一座大墳場,是立陶宛的英雄塚。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德意志帝國控制的東歐政治結構土崩瓦解,立陶宛從德國手上宣布獨立,十字架山成為立陶宛人為和平、為國家、為立陶宛獨立戰爭逝者祈禱的地方。
十字架山底有巨型的苦像,是立陶宛天主教教會後期放置的,是對十字架山宗教意義的肯定。
1944年,二戰時佔領立陶宛的納粹德軍被蘇聯擊敗,蘇軍重新佔領立陶宛後,立陶宛人便持續不斷地來到十字架山,留下十字架,用以證明他們仍然忠於原來的身份、宗教信仰和傳統,作為和平抵抗的象徵。
儘管蘇聯政府持續嘗試移走新的十字架,並至少三次威嚇用推土機破壞整個地方。甚至傳言計劃在附近的Kulvė河上修建水壩,讓十字架山淹沒在水底。
1993年9月7日,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訪問十字架山,宣布這是一個盼望、和平、愛與犧牲的地方。2000年,附近建了一座方濟各會修道院,至此十字架山仍無人管理,因此人們可以隨意安放十字架。一塊石碑上刻著教宗的說話:「感謝你們,立陶宛人,因為這座十字架山向歐洲國家和全世界見證了這塊土地上人民的信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3會員
307內容數
以前多看日劇,近年多看韓劇,間中會開美劇、英劇、德劇、西班牙劇....,只要是好劇都會看,偶爾會寫劇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