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倖存者偏差,那大家以後都不要再努力或冒險了?」
不是這樣解釋好嗎?
而是如果我們總是以成功者為取樣,就會忽略那些失敗者的型態,例如:取樣100位成功者,發現他們大多具有敢於冒險與努力的人格特質,所以想成功的條件就是要冒險。
可是如果我們也取樣100位失敗者,也可能發現他們失敗的主因,就是因為冒太多風險而失敗。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可是豬站在風口也會飛。
怎麽知道他是豬頭還是高手?怎麽判斷一件事成功或失敗有沒有“倖存者偏差”存在,從這是一件小數法則或大數法則分析開始。
用少少的成功樣本數來舉例,這樣很容易分不出是靠運氣還是靠實力上位的。
就跟"從A 到A+"這本書找了十幾家成功的企業來分析,企業從好到優秀的共同原因,可是十來年後,有一半企業的表現是輸大盤的。
“倖存者偏差”討論是的統計上的取樣錯誤所造成的一種現像,而改善它的方式是要正確的取樣,這樣你才能根據目的與樣本的統計結果,作出有效的對策。
把「如果成功的人都是因為倖存者偏差,那大家以後都不要再努力或冒險了?」硬是牽拖在一起,就很硬凹了。
倖存者偏差是提醒“作某件事前需要風險評估,而且要特別小心取樣的問題,不要被少數成功者給誤導,尤是一些表面的原因,因為他自身的成功,可能包含了實力與運氣各半”。
一個成功的投資人想要證明自己不是倖存者?簡單啊,看群體能不能複制啊,跟大家說:100%跟著我,績效就會跟我99%像。
你說盈虧自負?你說散戶有8成以上會輸大盤?那你的成功還不是有運氣成份嗎?
冒險才能成功?不是啦,是該怎麽在適當的風險報酬比下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