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

2022/07/0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股價淨值比則是用股價除以每股淨值,最主要來判斷企業股價帳面上的價值是否合理,它跟本益比最大的不同,在於分母的判斷一個用企業的獲利盈餘,一個則用企業的資產淨值來做估算,兩者同時使用可以互補各自的盲點,另外我們在使用股價淨值比時,通常都會以1(股價:淨值=1:1) 當作一個分界點,通常1以下者,可以當作股價偏低,相對潛在報酬偏高。

有些人會問,為何不用本益比來判斷進出場?原因是: 如果用本益比來衡量大盤水位,當爆發系統性風險的股災或衰退時,只要各個公司的每股稅後盈餘變得很低或接近負值,本益比就可能突然暴增,使得判斷失準,反觀股價淨值比就沒有這樣的困擾,因為淨值波動程度不如獲利波動程度這麼大。

用股價淨值比在看個股時,也要慎選產業類別,譬如說景氣循環股/金融股/傳產股,用股價淨值比去評估就有意義,可是如果用股價淨值比的角度去看科技股,大概永遠都會覺得科技股太貴而買不下手。舉個我們特別容易理解的例子,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現在大概是在1.9 左右,但是扣掉台積電之後,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只剩下1.6不到。只能說個股的各種技術指標、財報、籌碼、產業面研究等等,要做好實在是太複雜了,我們還是回來講大盤(指數)就好。

投資人通常會將大盤依據股價淨值比簡單分成幾個區域,一旦大盤的股價淨值比比值跌落到1.3倍以下,大盤就算是非常便宜, 1.6倍的股價淨值比之下,大盤相對便宜,由於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通常介於1.6倍∼1.9倍之間,因此只要股價淨值比低於1.6倍,就是進場的訊號;如果股價淨值比高於2甚至2.2倍,則是明確的出場訊號,不見得要全部賣出,但至少可以考慮分批調節。

你說這是不是擇時操作?是的,但是對於走長期投資路線的人來講,用大盤的股價淨值比,來找出相對合適的加碼區間,除了能賺些波段的機會財之外,也可以讓投資多點樂趣。長期持有指數型ETF、股債配置、定期定額、時間到了再平衡,這種機械化的做法,所有人都告訴你是正確的,但當投資失去了貪婪和恐懼的情緒起伏,做久了也是會覺得無聊😅。

此外,要注意的是,利用股價淨值比作為進出場的依據,還是得留心資金分配的問題,除了可以避免銀彈一下子用罄,還能分散風險。我會建議根據股價淨值比的倍數,來分批投入資金。舉例來說(舉例!只是舉例! ),當股價淨值比低於約1.5倍左右,建議額外投入20%的可動用資金;當股價淨值比低於1.4倍則可再投入30%的可動用資金,當股價淨值比低於1.3倍則all in所有的資本,以此類推。

綜觀過去20年,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大多時間都在1.6 以上,由過去資料來看,可以買在股價淨值比低於1.3倍的時間,前十年當中只有一兩個月的機會,可是再把時間拉長到15年,可以發現在2008/2009年金融風暴的時候,曾經有「幾天」大盤的股價淨值比低於1,大盤股價淨值比1.1左右的時間,大概維持了三、四個月。有在投資的人,在金融市場浮沈生涯中,總是會有幾個讓你印象深刻的時間。我其中一個印象深刻的轉捩點,就是在金融風暴期間,買過一股30塊以下的0050,這幾筆交易後來當然讓我嚐到了很大的甜頭,同時也是我開啟指數化投資的敲門磚。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的相似。」面對股巿跌跌不休的這幾個月,私以為這沒什麼太值得驚訝的,事實上前段時間,台股的股價淨值比一直在兩倍以上,是屬於整體估值偏高的點位。即使指數從萬八跌到了萬五,台股大盤的股價淨值比都還在1.8~1.9。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407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寫給年薪百萬的你
    愛文忙果
    愛文忙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