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曾經很流行,故事的主角:一個台灣老太太和一個美國老太太。
台灣老太太一輩子都在賺錢中度過,目標就是要搬出自己破舊的房子。經過數十年奮鬥,最終她買下一所屬於自己的新房子,然而還沒來得及搬進去她就不行了。臨死時她幸福的說:「我終於有了自己的新房子了……」台灣老太太無牽無掛的走了。
而那位美國老太太在臨死時也幸福的說:「我終於還清了房屋貸款了……」同樣也是無牽無掛的走了。不同的是,那位美國老太太雖然在還貸款中度過了一輩子,但是她住了一輩子好房子。
兩個老太太,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消費觀。如今,這種情況在新一代年輕人身上已經差別不大了。在台灣,已經有「都市新貧族」和「百萬負翁」等說法。「負翁」是對負債消費人士的一種戲稱。調查顯示,現在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愈來愈超前,有57%的人表示「敢用明天的錢」,48%的人不為自己成為「負翁」擔憂。
社會學家分析說,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到小康的生活水準,超前消費已水到渠成的來到我們身邊。大到預售屋、汽車,小到家電,年輕人都可以透過貸款的方式買了再說。但是也有人說,這些「負翁」是在高消費「先享受資源」,這些具有破壞性的享樂主義和不切實際的消費文化,是必須用制度加以約束的。
那麼,經濟學家怎麼看呢?經濟學基本的行為假設是人人追求約束條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在經濟學家看來,人都是一樣的聰明、一樣的理性,行為和結果之所以有所不同,完全是因為約束條件不同所致。
今天,經濟發展起來了,利率降下來了,市場發達了,合約履行程度提高了,我們開始貸款買房子、車子。現在四十幾歲到六十幾歲的人,有幾個不是貸款買房子的呢?
那時候的台灣的民眾才意識到,原來沒錢也是可以提前消費的,貸款就行了。
"借未來的錢在今天花掉",這種觀念的不斷滲透,人們逐漸不再排斥負債,貸款買房的人越來越多,預售屋也開始大行其道,甚至逐漸成為人們購房的首選,而這樣的政策也被國家大力支持,人們沒有了資金的壓力,所以都開始了買買買,房價也在政策補貼和利率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年復一年大漲小回,變得越來越高,一直到了今天的局面。
然而,貸款購房購車發展到了後期的借款消費,慢慢地就變了味了。撇開房地產不提,我們今天只談消費性負債。
首先是銀行信用卡的無下限濫發。
信用卡剛開始只是針對一些大企業的員工或公務員發行的,這些人收入穩定,具有一定的還款能力的,銀行針對這類人群大肆鼓吹信用卡的好處,然後成功改變了大家以前只用現金買東西的習慣。
隨著放貸帶來的巨額利潤,嚐到甜頭的銀行胃口也越來越大,漸漸的他們不再滿足,也開始向一些收入沒那麼好,甚至是還沒有穩定還款能力的學生,也大肆發放信用卡。
萬泰銀行於1999年發行的第一張現金卡——喬治瑪莉卡,取自台語「借錢免利」的諧音,由於當年申辦容易,再加上洗腦的廣告,曾掀起一波流行風潮,讓不少人超額消費,走上卡奴之路,後期也因為卡片濫發,導致銀行呆帳爆增,卡債風波席捲全台,超過80萬人淪為卡奴。
台灣雙卡風暴在2005年引爆,當時除讓金融類股市值蒸發4,700億元,雙卡合計打消呆帳更達700億元。但雙卡風暴看似平息,餘毒卻至今未完全消除。隨著時間過去,當年的卡奴逐漸邁入中年,讓台灣反而出現中年卡奴比年輕人卡奴還多的特殊情況。
台灣各年齡層信用卡循環信用金額,或許可作為參考。台灣20歲至24歲、25歲至29歲等兩個區間的循環信用金額,自2014年以來是不斷上升的,恰好是「精緻窮」、「假名媛」現象常出現的年齡區間,不無可能是過度消費所導致的。
不僅台灣,中國年輕一輩也有習慣超前消費的現象。
456個負債纍纍的人為贏取獎金,賭命玩六場遊戲,南韓原創劇集“魷魚遊戲”火遍全球,也獲華人圈的網友追捧。統計顯示,中國約一半的90後(1990年後出生的人)有實質性負債。這些年輕人為追求高品質的生活,購買奢侈品包包、網紅餐飲美食、買超過自己還款能力的汽車甚至是住宅,不斷負債中為自己設下現實版“魷魚遊戲”的陷阱。
據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公布的2020年第三季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其中提到大陸全國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償信貸總額為906.63億元人民幣,這是10年前的10倍多,這些逾期借款人中,90後占了一半。匯豐銀行發布過一組數據,按照2019年統計,大陸90後平均每人負債逾12萬人民幣,就有人形容這批90後已從「富二代」淪為「負二代」。而且年紀越輕,反而越敢於花錢,其中95後(1995年後出生)的「超前消費」意識極強,信用卡最高刷掉收入的60%,每月透支消費、零儲蓄的人占到15%。而2000年後出生的中國大學生也是差不多的心態,“2021年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調研分析報告”顯示,有54.9%的大學生贊成超前消費。而在有超前消費行為的大學生中,近四成超前消費金額在500至1000元人民幣。
「超前消費」成為常態,而中國甚至比台灣更為方便的各式貸款平台,更容易讓人預支自己的收入做非必要消費。想要買買買? 可以用支付寶花唄、京東白條,點外賣可以用美團月付,旅遊可以用攜程拿去花。網路現金貸款簡單容易,衣食住行可以用預支通包,一大批生活在各大小城市,拿著不算太多的薪水,卻過著體面生活的年輕人,卻是各大網貸平台正在尋找的優質目標客戶。
「精緻窮」一詞近幾年來廣受討論,這種語彙與其說代表特定群體,其更可能偏向一種茅盾的理財觀。持有此類理財觀的人,通常薪水普通,卻又常將月收入盡數投入在享樂之中,或是用在奢侈品的消費,如名牌包、名牌鞋等,抑或是購買很可能相當於一個月收入的高級智慧型手機。
在這個高壓且運轉快速的社會,許多人都會有源自於對於未來的焦慮,以及社會及經濟地位的不確定性。然而人人各自排解焦慮的方式不同,有些是選擇享受當下,有些是刻苦的存錢替未來打算,有些是盡力投資自己,期盼自己能有脫離原有階級的機會。不過這幾年我們看到的社會模樣,給人們的理解是:刻苦的存錢,追不上物價房價膨脹的速度,投資自己,也未必就趕得上時代的浪潮,各種各樣的不確定性,讓人們漸漸失去的對未來的想像。
資本主義走到極致,已成了許多問題的根源。譬如鼓勵消費的社會風氣盛行,加之以未來不確定及其不穩定性、貧富差距惡化、財富的高度集中等,有一群人只能做出「沒有選擇的選擇」——既然未來可能注定買不起房、存不了錢,不如放肆享樂;既然未來東西只會越來越貴,不如現在先預支未來的薪水買起來! 背後反映的是一種階級焦慮,以及希望社會流動卻又無法撼動社會結構的妥協。
以上講的是90後甚至95後,那年薪超過百萬台幣、三十多歲或以上的人呢? 錢就真的都夠用了嗎? 可以過上「精緻又不窮」的生活嗎? 我覺得答案還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