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大跌,有網友說賠到要去睡公園,以當上"遊民"為夢想的我,以及當上遊民第二年過來人的我,想說:要當上遊民,不是只要準備帳篷就可以。
不只努力,還要堅信
才能當個自由的遊民。
曾經以為我是那種理想生活無緣的人,還沒當上遊民時,在台灣時,每次看到理財節目多是請科技產業的工程師,那種遙不可及的薪資與股票,不得不說進入風口的產業,運氣加持與國家支持,像坐上噴射火箭。而靠做廣告要退休簡直幻想,但絕不要放棄,30%運氣雖不比60%運氣的人強,但要堅定信念,最終會慢慢實現,身處廣告產業,大部分的現狀與焦慮多是:
‧ 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 過一天算一天,及時行樂。
‧ 廣告人不懂財經很正常,藝術家的靈魂,談錢太現實。
‧ 每天好忙沒時間學習,想一夜暴富或直接放棄,或follow別人。
‧ 壓力太大,購物是一種減壓的習慣。
‧ 混淆價錢與價值:花大錢就等於高品質生活。
‧ 危機來臨時,沒有緊急預備金或是太少。
‧ 廣告圈即使沒正職也能接案子,永遠都有收入其實是誤區。
‧ 好不容易存下一筆錢,沒有永續經營的計畫,短期內又花光,不斷歸零。
(通常用於重新讀書、尋找自我的休假或沒做功課而開品牌/咖啡店)
‧ 當30歲的後輩都做到創意總監了,廣告圈的”賞味期限”很短卻無解。
‧ 這狀況也發生在面試時,發現每一家的老闆都已經比你年輕。
‧ 被人力獵頭拒絕因為年齡超過。
眾所皆知從2020年起是個災難年,新冠肺炎造成史上全球最大的隔離行動,嚴重衝擊經濟,讓許多產業倒閉、破產,失業率屢創新高,火災蝗蟲災、極端氣候,天災人禍不斷,名人明星接連發生意外事故或是自殺身亡,身處的廣告圈,多位剛過中年的廣告大佬相繼過世,年輕設計師與拚多多年輕員工猝死…。
2022年,沒想到疫情不只沒結束還變種,從阿富汗戰爭緊接著又俄烏戰爭、高通彭、糧食危機、極端氣候加劇…,雖說災難年年有,但似乎近年特別多,老話一句:「明天與意外不知誰會先到?」,正因如此,想儘早過自己喜歡的生活,2021年3月初,決定結束為期快20年的社畜生涯,確定了之後,每天都微笑倒數,不敢相信能從老鼠圈下來了。
當上遊民後的第二年,跟以前廣告圈的朋友聚餐,總是被調侃:「都不用上班了,你財富自由了吼?」。「有錢就是財富自由,沒錢就是窮困潦倒。」這句話是也不是,當然能夠支持"遊手好閒"的錢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我認為是---你想過怎樣的生活?每個人的個性、家庭環境、成長經歷、際遇、運氣…等都不同,我的路徑肯定不適用每個人,但只要信念夠強,我相信人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理想的遊民生活並實現它。
要有"為了一枝草放棄整座森林"的決心
在上海廣告圈,朋友們聚餐的話題,多是抱怨多高壓、身為廣告狗多苦,多想閒閒無事躺平,太羨慕無所事事的生活,但真的休假又喊著無聊,不知要做什麼,一旦沒工作更是焦慮不已,彷彿生活失去重心,有個朋友說:「早上起來吃完飯,下午出去運動,回來就不知道要幹嘛,一天就這樣過了。」,陷入一種”在車上時想下車,在車下時想上車”、”別人家的____總不會讓人失望”的狀態,人們總是在過渡期,對現在的不滿足,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別人有的感到缺失。
王爾德說:「人生有兩個悲劇,第一是想得到的得不到,第二是想得到的得到了。」,如果真的要放棄穩定(甚至豐厚)的薪資、好不容易拼到的職位、共同圈的地位、(可能偶有)的成就感、客戶的關係、累積的人脈資源、出國旅行、買名牌與點餐的自由…,以及放棄曾經當個廣告人的夢想,捨棄這麼多,只為了換一個”不上班的自由”,這樣多數人還願意嗎?
捨棄整片森林只換來坐看山水一席之地。
大部分的人會羨慕自由的生活…只是表面暫時現象,真的要決心捨棄又做不到,本質上並沒有想要自由的遊民生活,以前想轉進廣告圈時,聽到一句話:「我沒有看過一個很想進廣告圈的人最後沒有進來。」,你想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就會過那樣的生活,前提是先明確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庸庸碌碌被工作塞滿全部,暮然回首才發現,這一切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我最喜歡的電影《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能完美比喻這一切,社畜們想脫離公司去追求自由,就像電影中被關了很久的監獄迫切想出獄的籠中鳥,有人是老布,在被名為社會的監獄”體制化”了,出獄後不適應自由最後選擇自殺,有人像關太久已不懂自由為何物的瑞德,沒有向上級報告去廁所,連一滴尿也尿不出來,他跟自由還需要時間慢慢了解,而有人像安迪,不惜佈局了19年的時間、爬過惡臭的水管、冒著隨時被典獄長毀掉的風險,也要追求不再被人控制,去過自己嚮往的生活,他的理想生活很簡單,不需要太多的錢與物質,在太平洋不知名小島上,一艘破船、一間小旅館、一位好夥伴足以,碧海藍天中,看到安迪與瑞德的擁抱,我看到了什麼叫自由。
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慾望
慾望跟情緒一樣不會消失,只會轉換,當釐清真正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像是自由、像是生活、像是身而為人的基本需求(好好吃頓飯或睡飽覺)、像是去做一件很想去的事,就去高漲慾望吧!
我最想買的奢侈品叫-自由
回想我的過程,購物欲並沒有下降,只是更加認清想買什麼而已,我想買的不是手錶、包包、衣服就能滿足,而是不被任何人支配的自由生活、是不去上班的特權,有些人的慾望是希望得到時尚icon的標籤、到處看秀、讚美的言語、職場的權力、名聲...等,像網上那句話:「錢沒有消失,只是變成你喜歡的樣子。」,只要那個生活狀態是自己最喜歡的,我覺得也沒什麼不好。
賺到夠用的錢沒那麼難
多少是夠用的錢?最早的Fire(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族群的算法,是投入4%的美國債券,計算出存款總數必須是你的年支出乘以25倍,若以怪老子投報率10%來算,即是年支出乘以10倍。
有人22k就能過上理想生活,我聽過之前認識的一位上海老闆,他把公司賣了5千萬人民幣還覺得不夠,他因為要分給兩個兒子,然後又繼續忙碌工作,我想比起遊民生活,他理想是忙碌的廣告生活,不是每個人的理想生活都一樣,同樣的,每個人對"夠用的錢"定義也不一樣。
我想要的遊民生活不用到豪奢,但需要能應付每月的基本開銷、意外狀況及穩定的現金流,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會說:「沒錢怎麼理財?」,把”理財”跟”投資”混為一談,其實沒錢更要懂理財,第一步要先搞清楚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多少負債,多少資源資產(車子、房子…等),然後只有一個最佳解法了,那就是去提高收入!
結合自身的環境、個人能力、優勢、時間去賺錢才更有效率,斜槓、跳槽、換環境、換跑道、創業…等,這些都是好方法,對廣告人來說完全沒多餘的時間斜槓,做副業根本24小時不夠用!換跑道要從零開始累積,很難一下就賺錢,創業風險過高,最有可能就是換環境,在2015年我打聽去上海廣告圈的朋友,並積極準備履歷,很幸運,一位剛認識的大學學弟他覺得我履歷不錯,轉給他前老闆,是一位在上海奧美的知名前輩,就這樣被他推薦進去開始新生活,也多虧早我一年多西進的partner給我很多資訊,上海奧美給我不錯的福利與待遇。
身邊很多朋友也有人選擇打破舒適圈,去海外工作,像是日本、新加坡…等,更多人身兼數職多重斜槓,賣手工皂、水晶能量石、兼差寫文、攝影…等,疫情催生了物流運輸的需求,原本就視為彈性兼差的外賣、快遞、貨運等,又多了不同賺錢機會。
好好思考並計算出所需的費用,我相信賺到夠用的錢進而”贖回社畜的自己”到”買到自由的遊民生活”完全不難。
不能摳,先學會花錢
在台北做廣告文案時,每個月盡可能的壓低租金及必要開銷,壓抑消費與旅行的慾望,歐美這種長途旅行,要存幾年的錢才能去,去一趟後直接破產,這種刻苦的省錢行為,違反人性很難長久堅持,過於挑所謂的CP值會忽略更重要的事,新聞報導好多人為了省錢,餐餐吃泡麵或是一年只買一條牛仔褲,這樣對健康真的好嗎?健康包含身與心,太委屈自己的事完全做不來,摳摳省省能維持多久呢?如果因此失去健康更是得不償失。
生活大小事中更潛藏著省錢的危險,我之前摩托車的輪子常騎到被磨的平滑才換,其他零件也是,煞車皮、煞車線…總是撐到最後一刻不得不換才去找老闆,修車老闆對我說:「小姐~!拜託,你這樣騎車超危險耶!」,這就是所謂的稀缺效應吧!
很多理財專家或網紅都倡導先省錢,不要亂花,我卻認為先學會花錢更加重要,人類本擁有七情六慾,會花錢代表懂得生活與慾望間的取捨,更代表懂得價錢與價值間的不同,一昧省錢會失去生活樂趣,丟失投資自我的機會,而總想佔人便宜會失去更多,像是屬下的結婚禮金、朋友的聚餐費…等,失了禮儀失了人脈,這絕不是我理想遊民生活中的模樣,會花錢不只能讓身心健康,更像擁有往理想生活順風前行的力量,懂得花錢,代表會投資健康、自我、體驗、眼界與知識、人脈與友誼,終將都會超越”錢”本身的收益與回報,那怕沒有實質上的收益,肯定有精神上的甜美果實,存人脈存人情存知識、活化生活遠比死存錢重要多了!不是只追求表面上的”財富自由”而已。
下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