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離岸風電開發商的亞太地區策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本文內容:
(1) 從技術潛力容量(Technical Potential)來看,亞太地區(APAC, 不含中國)優於美國、中國,略輸給歐洲,為一個達經濟規模的區域;
(2) 有條件的訂單(Conditional Order)搭配亞太地區策略,創造成本下降優勢;
(3) 各國政府用不同的方式向離岸風電開發商徵收稅費,間接推動電價上漲;
(4) 企業電力採購協議(Corporate Power Purchase Agreement, CPPA)取代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買方池塘(buyers' pool)有助於銀行融資;
(5) 自由電力市場以長約為主,短約為輔,台灣需要建立五分鐘為單位的電力市場;
(6) 離岸風電的綠色通膨效應,抵銷技術進步的成本下降效應;
本文針對台灣市場的場址重疊、區塊開發規模限制、每度電2.49元的競標價格、通貨膨脹、國產化要求...提出我的看法。
※本專欄之文章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請讀者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麥斯產業前瞻分析》及作者無涉。

台灣的離岸風電即將進入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許多國際級的開發商與台灣本土公司摩拳擦掌,目前有18案取得經濟部場址備查,14案進入環評,8案通過環評二階段(3,622MW)。已公開尚未申請環評的容量有30,341MW,正在環評中的有13,986MW。合計彼此競爭的案場約47,949MW,最後只有15,000MW可以得標,競爭的容量約是核准的容量的3.2倍,競爭非常激烈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77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麥斯產業前瞻分析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Maxwell 陳世芳的麥斯創業服務
143會員
116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用來出版我的前瞻產業分析,目標讀者為企業主、中高階主管、證券投資人,以及關心產業發展與社會創新的朋友們。我的產業分析已經不受產業別限制了,只要是我覺得有價值的資訊,就會在這個專欄出版。具體來說,包括能源、電力、循環經濟、電動車、生物製藥、醫療器材、ESG、半導體、電子、電機、電力、分子免疫、AI。
2025/04/09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家提供能源市場和政策分析的組織,最近發布了《地熱能的未來》報告,預測到 2050 年全球地熱發電容量可能達到 800 GW。這一預測基於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IEA 的預測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技術進步:新技術如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先進地熱系統(A
2025/04/09
國際能源署(IEA)是一家提供能源市場和政策分析的組織,最近發布了《地熱能的未來》報告,預測到 2050 年全球地熱發電容量可能達到 800 GW。這一預測基於技術進步、成本降低和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長。IEA 的預測基於以下幾個關鍵因素: 技術進步:新技術如增強型地熱系統(EGS)和先進地熱系統(A
2025/04/02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語音識別、圖像生成到自然語言處理等各種應用已逐步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過去,這些高負載計算任務主要依賴數據中心或桌面級平台來實現,但由於用戶對隱私保護、低延遲以及離線運算的需求日益提高,將 AI 運算推向移動端成為了技術革新的必然趨勢。 本文探討的是一
Thumbnail
2025/04/02
前言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飛速發展,從語音識別、圖像生成到自然語言處理等各種應用已逐步滲透至我們的日常生活。過去,這些高負載計算任務主要依賴數據中心或桌面級平台來實現,但由於用戶對隱私保護、低延遲以及離線運算的需求日益提高,將 AI 運算推向移動端成為了技術革新的必然趨勢。 本文探討的是一
Thumbnail
2025/03/26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演進與應用場景的逐步擴大,AI 系統在語言處理、圖像辨識、數據分析等方面展現了驚人的效能,並在眾多產業中引發深遠變革。然而,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工智慧依然存在不少固有局限,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複雜的技術和市場挑戰。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探討:人類相對於 AI 的
2025/03/26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不斷演進與應用場景的逐步擴大,AI 系統在語言處理、圖像辨識、數據分析等方面展現了驚人的效能,並在眾多產業中引發深遠變革。然而,無論技術多麼先進,人工智慧依然存在不少固有局限,同時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面臨著複雜的技術和市場挑戰。本文將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全方位探討:人類相對於 AI 的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每月盤點台灣十大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有時加註個人評析,跟大家做分享交流。 首先來個好消息,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10月25日,台灣已安裝264座離岸風機,累計設置量有2.08GW。經濟部也指出,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75億度,屆時占比將約達10%,來到兩位數! R3.2 機制規劃
Thumbnail
每月盤點台灣十大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有時加註個人評析,跟大家做分享交流。 首先來個好消息,根據統計截至2023年10月25日,台灣已安裝264座離岸風機,累計設置量有2.08GW。經濟部也指出,預估今年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75億度,屆時占比將約達10%,來到兩位數! R3.2 機制規劃
Thumbnail
華城吞食台電與美國千億大單,營運有爆發性潛力! 2023 年的風電高峰論壇剛在最近落幕,會中指出儘管目前風電仍有許多技術與環保上的問題尚待克服,但台灣四面環海,相對其他國家更適合發展風力發電,最有機會成為台灣未來乾淨能源的主要來源,這讓華城(1519)與相關風電概念股的中長期營運有相當不錯的展望。
Thumbnail
華城吞食台電與美國千億大單,營運有爆發性潛力! 2023 年的風電高峰論壇剛在最近落幕,會中指出儘管目前風電仍有許多技術與環保上的問題尚待克服,但台灣四面環海,相對其他國家更適合發展風力發電,最有機會成為台灣未來乾淨能源的主要來源,這讓華城(1519)與相關風電概念股的中長期營運有相當不錯的展望。
Thumbnail
盤點三月台灣十大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有時加註個人評析,跟大家做分享交流。 本月有R3.2政策以及浮動式風電的討論。
Thumbnail
盤點三月台灣十大離岸風電相關新聞,有時加註個人評析,跟大家做分享交流。 本月有R3.2政策以及浮動式風電的討論。
Thumbnail
看到了什麼? 行政院為落實能源轉型目標,將臺灣打造為安全、潔淨、永續之智慧能源島。 配合政策方針,以積極節能、多元創能、智慧儲能、靈活調度及健全市場為推動策略,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綠能中心。 怎麼做? 台電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 將於10年內投入5,645億元。 提升全國電網因應突發事故能力,杜絕
Thumbnail
看到了什麼? 行政院為落實能源轉型目標,將臺灣打造為安全、潔淨、永續之智慧能源島。 配合政策方針,以積極節能、多元創能、智慧儲能、靈活調度及健全市場為推動策略,打造臺灣成為亞太綠能中心。 怎麼做? 台電公布「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 將於10年內投入5,645億元。 提升全國電網因應突發事故能力,杜絕
Thumbnail
離岸風電3-1期的最新動態:兩風場棄權,未來容量將併入3-2期 離岸風電是近年來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的綠能發展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35年達到5.7GW的裝置容量,提供穩定且環保的電力供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各種挑戰和困難,例如場域規劃、環評審查、電價議題、資金籌措、技術轉移等等。最近,就有一個
Thumbnail
離岸風電3-1期的最新動態:兩風場棄權,未來容量將併入3-2期 離岸風電是近年來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的綠能發展計畫之一,目標是在2035年達到5.7GW的裝置容量,提供穩定且環保的電力供應。然而,在這個過程中,也不乏各種挑戰和困難,例如場域規劃、環評審查、電價議題、資金籌措、技術轉移等等。最近,就有一個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困境,並提出改善建議,包括放寬國產化規定、放大風場容量、降低資金成本等。 -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不僅影響綠電供應,也關係到台灣的競爭力和淨零轉型,呼籲政府加速推動相關政策和改革。 #收入 #存股 #投資理財 #賺錢 #財富自由 #投資 #台股 #股票 #退休
Thumbnail
你好,我是股市鴿~ -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困境,並提出改善建議,包括放寬國產化規定、放大風場容量、降低資金成本等。 - 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不僅影響綠電供應,也關係到台灣的競爭力和淨零轉型,呼籲政府加速推動相關政策和改革。 #收入 #存股 #投資理財 #賺錢 #財富自由 #投資 #台股 #股票 #退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