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多少才OK?糖尿病問題多,醫師圖文解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

其實,所有超過45歲的成年人,都需要接受血糖檢測。若年紀未達45歲,但有體重過重(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5 kg/m2)且有高血壓、妊娠糖尿病、或缺乏運動等狀況,也要抽血檢查血糖。

彰化基督教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鄭畬方醫師表示,常用的糖尿病診斷標準有幾個。

第一個是「空腹血糖值」,在空腹八小時後抽血,正常狀況血糖值應小於100 mg/dL,若血糖值超過126 mg/dL就算糖尿病。

第二個是「隨機血糖值」,正常會於140 mg/dL以下,若超過200 mg/dL且合併有多吃、多喝、多尿等症狀,建議進行口服糖水測試,來診斷糖尿病。

第三個常用的標準,是抽血檢驗「醣化血色素(簡稱為HbA1C)」,醣化血色素代表患者三個月內平均的血糖值,正常的標準是在5.7%以下,若發現數值超過6.5%,則代表罹患糖尿病。

raw-image

糖尿病常常沒有症狀!

血糖剛開始超標時,患者幾乎都不自覺,沒有任何不適,大家常聽到的「多吃、多喝、多尿」三多症狀,往往要到血糖值高到一定程度才會跑出來。因為缺乏明顯症狀,使得很多患者會輕忽血糖的重要性,可能會誤以為不控制好血糖也沒有關係。

為什麼會建議即使沒有症狀也該抽血檢查呢?鄭畬方醫師提醒道,糖尿病其實很傷身體,這些問題可以是急性發作,也可能慢性侵襲、破壞身體各個器官。

當血糖值超過600mg/dL,糖分、水分將隨著尿液排到體外,患者會表現出多尿、脫水、呼吸急促,嚴重甚至會昏迷、死亡,這是所謂的「糖尿病高滲透壓症候群」。

當血糖值超標,全身器官都會受影響,無論大血管或小血管都遭殃。因為,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下,身體就像泡在糖水裡,血管壁會慢性發炎、變得脆弱。當血管不健康,血流減少,就無法順利輸送足夠的氧氣、養分到各器官去,器官的功能就會愈來愈差,諸如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臟功能惡化、傷口不容易癒合等狀況會一一浮現。

raw-image

「患者可能抱怨眼前出現黑影,這是視網膜病變。」鄭畬方醫師說:「抱怨手麻、腳麻、感覺異常,代表神經病變。尿液變少,代表腎臟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5年、10年、20年以後帶來的問題。」若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糖尿病,經年累月下來,患者就得面對中風、心肌梗塞、失明、洗腎、截肢等糖尿病帶來的併發症。

血糖多少才算達標?

當患者抽血檢查確診糖尿病後,需要趕緊透過飲食、運動、與藥物三個方向來努力穩定血糖。

糖尿病患者身體控制血糖的能力較差,不僅容易出現高血糖,也很容易低血糖。因此血糖控制的目標是空腹血糖至少在130mg/dL以下,飯後血糖在160mg/dL到180mg/dL以下,而糖化血色素則最好於7%以下,年輕一點的患者最好控制在6.5%以下。

鄭畬方醫師建議,所謂飲食控制,並不是「吃的量少就是好」,而是要學會選擇食物,例如泡麵雖然只有一小碗,但是對血糖控制不利。運動方面,要考慮到運動的時間、強度、和頻率,若只有散步、甩手,運動量恐怕不太夠。

有些患者即使認真做運動、控制飲食,血糖值還是降不下來,這可能就與基因、體質有關,若胰臟功能退化太快,就需要輔以藥物,才能讓血糖達標。


藥物選擇多,幫助控血糖

目前已有很多種類的藥物可以幫助控制血糖,藥物作用機轉各自不同。

鄭畬方醫師解釋道,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

還有一種藥物與「腸泌素」有關。「腸泌素」是體內自然分泌的荷爾蒙之一,我們進食後,腸道就會分泌腸泌素,腸泌素會透過血液循環全身,影響多個器官,包括胰臟、肝臟、胃、中樞神經等處都能發生作用。

腸泌素能促進胰臟分泌胰島素,幫助細胞利用及儲存血糖,來降低血糖值;腸泌素也會通知胃部:「現在小腸有東西了!請蠕動慢一點!」可延緩胃排空的速度,讓食物待在胃裡面時間久一點;腸泌素也會提醒中樞神經:「食物已經抵達腸子,不要再吃囉!」,讓人有飽足感,減低食慾。

raw-image

「因為具有多重機轉,使得腸泌素能改善血糖控制,也有助於控制體重。」鄭畬方醫師道:「體重若能減下來,體內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會增加,血糖控制又能更好。」透過這幾項直接與間接的機轉,幫助患者穩定血糖。

研究發現腸泌素這類藥物對心血管疾病也有幫助,能減少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血管事件發生的機會。因此針對飯後血糖較高、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體重較重的糖尿病患者來說,可考慮使用腸泌素類藥物。

腸泌素的使用方式和胰島素類似,患者可以在家自行注射。過去的腸泌素需要一天施打兩次,後來有一天施打一次的劑型,現在有一週施打一次的劑型,便利性大為提升。


貼心小提醒

鄭畬方醫師提醒道,想要把血糖控制好,飲食控制、規律運動、按時用藥三者缺一不可。該使用何種藥物、該不該打胰島素或腸泌素,可以和醫師好好討論,根據血糖控制的狀況,選擇合適的方式。平時保持血糖穩定才能減少急性、慢性併發症發生的機會。

本圖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 血糖多少才OK?糖尿病問題多,醫師圖文解說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照護線上的沙龍
38會員
732內容數
照護線上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2025/04/30
「那是一位70歲的男士,因為經常頭痛而就醫,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B細胞淋巴瘤,並開始接受一線化學治療。」童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沈俊佑醫師表示,「高劑量化學治療導致多種副作用,讓患者難以承受,腦部腫瘤也持續擴大。」
2025/04/29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
Thumbnail
2025/04/29
你曾有過持續背痛,休息越久反而越不舒服,甚至因此駝背的狀況嗎?小心,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邱瑩明醫師解釋,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最常見症狀為持續的背部疼痛,但因容易被誤認為一般肌肉疼痛而忽略。
Thumbnail
2025/04/29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Thumbnail
2025/04/29
一名運動員退役後,因無比賽大量運動練習,體重持續上升,加上年紀增長,有感新陳代謝變慢,體重也逐漸飆升破百,並伴隨膽固醇超標,血壓些微偏高以及脂肪肝。因體健報告紅字逐漸增加,讓其意識到嚴重性,經醫師評估後施作ESG無痕胃拉提(內視鏡袖狀胃成形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4年前接受員工健檢才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高達140-150mg/dL,糖化血色素將近8%!」44歲的王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
Thumbnail
「4年前接受員工健檢才發現血糖高,空腹血糖高達140-150mg/dL,糖化血色素將近8%!」44歲的王小姐有糖尿病家族史,由於血糖一直控制不好,才開始接受治療,也聽從醫師的建議減重。藉由規律用藥以及飲食管理,兩年來已經透過規律運動減掉20公斤,糖化血色素維持在6%左右。
Thumbnail
「我的父母都有糖尿病,當完兵那年,我爸就叫我去檢查,飯前血糖一量就是 140mg/dL(正常應小於 126 mg/dL)。」57 歲的汪先生是一名教師,確診糖尿病已有 20 多年。 「從否認到接受糖尿病的其中一個轉變點是曾經發生眼底出血,也就是眼睛中 風。」汪先生說,「因為當時血糖沒有控制好
Thumbnail
「我的父母都有糖尿病,當完兵那年,我爸就叫我去檢查,飯前血糖一量就是 140mg/dL(正常應小於 126 mg/dL)。」57 歲的汪先生是一名教師,確診糖尿病已有 20 多年。 「從否認到接受糖尿病的其中一個轉變點是曾經發生眼底出血,也就是眼睛中 風。」汪先生說,「因為當時血糖沒有控制好
Thumbnail
若要說我與糖尿病最近的距離,那肯定是懷孕後期在檢測妊娠糖尿病的時候被驗出血糖稍高,即便當時醫生用很輕鬆的態度跟我說只高一點點沒關係,飲食上也完全不需要做控制,但當下仍然心揪了一下,因為我的父親就是糖尿病患者,我也實在很擔心在產後無法恢復正常的血糖,所幸生產後的健康檢查報告顯示一切回復正常。 很多人都
Thumbnail
若要說我與糖尿病最近的距離,那肯定是懷孕後期在檢測妊娠糖尿病的時候被驗出血糖稍高,即便當時醫生用很輕鬆的態度跟我說只高一點點沒關係,飲食上也完全不需要做控制,但當下仍然心揪了一下,因為我的父親就是糖尿病患者,我也實在很擔心在產後無法恢復正常的血糖,所幸生產後的健康檢查報告顯示一切回復正常。 很多人都
Thumbnail
確診糖尿病時,患者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只要與醫療團隊配合,以及家人與病友互相支持,便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Thumbnail
確診糖尿病時,患者難免會感到焦慮,不過只要與醫療團隊配合,以及家人與病友互相支持,便可以讓血糖控制更穩定!
Thumbnail
「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
Thumbnail
「醫師啊,我從前體檢的血糖好像有一點超標,算不算糖尿病?需要再驗嗎?我平時都沒有不舒服,應該沒關係吧!」一到診間坐下,中年大叔就開口詢問:「我應該是健康的胖子,雖然這顆肚子消不下來,不過假日都有出門散步運動,體力還不錯。」語畢,滿意地拍拍自己的肚子。
Thumbnail
「同學們,我被診斷出糖尿病了,大家也要注意身體啊!」阿德在大學同學的群組上留言寫道:「可能是太常熬夜又不運動,畢業十年就胖了20幾公斤。」 一看到訊息,同學們紛紛留言: 「我們還不到35歲,原來也會得糖尿病啊!」 「唉…我都不敢去檢查!」 「你有什麼症狀嗎?」
Thumbnail
「同學們,我被診斷出糖尿病了,大家也要注意身體啊!」阿德在大學同學的群組上留言寫道:「可能是太常熬夜又不運動,畢業十年就胖了20幾公斤。」 一看到訊息,同學們紛紛留言: 「我們還不到35歲,原來也會得糖尿病啊!」 「唉…我都不敢去檢查!」 「你有什麼症狀嗎?」
Thumbnail
陳先生剛滿40歲,卻發現自己的體重在一個月內減輕了5公斤。這段時間裡陳先生不但沒有刻意節食,反而吃的更多、喝的更多、也尿的更多。太太覺得不對勁,好說歹說地把陳先生帶去醫院檢查,一驗血糖,不得了,血糖值竟然超過了400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也高達14%。
Thumbnail
陳先生剛滿40歲,卻發現自己的體重在一個月內減輕了5公斤。這段時間裡陳先生不但沒有刻意節食,反而吃的更多、喝的更多、也尿的更多。太太覺得不對勁,好說歹說地把陳先生帶去醫院檢查,一驗血糖,不得了,血糖值竟然超過了400mg/dL,糖化血色素數值也高達14%。
Thumbnail
「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 「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醫師翻開病歷說,「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 「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
Thumbnail
「醫師,我今天要看抽血報告。」四十多歲的王先生說。 「你的空腹血糖有達標,」醫師翻開病歷說,「可是糖化血色素8.2%,比較高喔。」 「什麼?糖化血色素又超標了!」王先生有點訝異,「怎麼會這樣?我在家驗的空腹血糖都很標準,為什麼糖化血色素降不下來。」檢視王先生的紀錄,空腹血糖的確都有達標。
Thumbnail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之外,正確的飲食也非常重要!經過營養師的指導,才知道自己的飲食不夠均衡,也發現每天三餐進食的內容及份量是影響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營養師提供的觀念,例如調整進食順序,把澱粉放在最後面、拉長進食的時間等,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幫助。
Thumbnail
除了遵從醫師指示按時服藥之外,正確的飲食也非常重要!經過營養師的指導,才知道自己的飲食不夠均衡,也發現每天三餐進食的內容及份量是影響血糖波動的重要因素。營養師提供的觀念,例如調整進食順序,把澱粉放在最後面、拉長進食的時間等,對血糖控制非常有幫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