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一個星期前,突然間看到大三自己所擷取的一張照片,內容是助教在某堂心理學課程作業區所留的一段話:「認為就是因為深知現實環境的考驗-艱困而不易改變,而產生正向幻覺,以此方式陪伴自己面對,以度過、撐過現實的考驗。鼓勵你可以閱讀《意義的呼喚》這本書,當中或許你可以找到答案。」於是,自己便帶著好奇去閱讀此書,不知道它能夠帶給我什麼,但還是會有一絲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勇於因應現況,或是讓當時寫心得時的自己和心境能因此得到反饋。
從學術方面來看,維克多.法蘭可的意義療法(logotherapy)是維也納第三學派,也是存在主義的延伸。存在主義的特色有:強調案主自我覺察的能力、自由與負責、追求自我認同、追尋意義、焦慮是一種存在狀態、覺察死亡,其中,意義療法更強調「意義的追尋」,我們要整合自己存在的方式,以降低無意義感所產生的焦慮。
在我的生命經驗中,自己是相信追尋心靈上的富足,遠比功權名利還來得重要,也相信如果我們在人世間把自己的任務一一完成後,便可以回到那個「家」,和其他家人們團聚,而此任務背後的信念也可以說是我生活的意義,因此,自己在看到維克多.法蘭克的論點時,很感同深受,只是,維克多.法蘭克比我好太多了。
找尋生活(生命)的意義很簡單、也很困難,畢竟自己很容易在某個時間點,陷入了迷惘當中,而通常迷惘的點都是因為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應該要被更多人肯定(尤其是親近的人)、或是對於未知的恐懼與害怕,使得自己退縮、沒自信。不過我很認同維克多.法蘭可的論點,因為當我們在工作、情感中,找到能相對應的追求意義時,我們就比較不會因為外力因素,而使覺得自己虛無飄渺。下面將會分享維克多.法蘭克認為的「生命意義」可以從哪三種價值追求而來。
做一件事,亦即成就一種創造
有時候,我們會很羨慕別人總是閃閃發光,但其實我們不知道,有時候正在發光的自己,自己不見得能感受到,通常需要借助他人投射才得以明瞭,就好比發光體要看到從鏡子反射過來的光,才可以確認原來自己也是可以發射光芒的。如果我們可以從工作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知道自己是有存在的需要,那麼,或許就可以找到自己活著的意義,進而更有動力地去自發付出責任、積極投入。
一種經驗,亦即人的相會與相愛
人類是感性的動物,若生活裡缺乏「愛」,一定無法活得愉快及安適。我們可以透過愛人、被愛,去建立自己的價值,例如:我們相愛,讓我覺得自己是滿足的、也是被需要的。有時候,生活的意義就是可以和所有我們喜歡的人相處在一起,但我很難用文字明確的表達出,為何相愛可以讓我們有足夠的力量生活下去,甚至讓人生越來越有色彩,但我很堅定「愛」是一切的根基。以Maslow需求階層來說,首先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再來就是愛與歸屬需求,若我們無法在此階層得到滿足,有可能就不會往上去追求尊重以及自我實現需求,我想,比較多的理由應該會是「找不到努力的必要性與意義」。
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仍能賦予生命意義
維克多.法蘭可在自傳中提到,因為當時集中營以及納粹的種種,使得自己失去了父母以及第一任妻子。在看似悲慘的人生中,我很佩服維克多.法蘭可可以找到活下去的意義。那時候維克多.法蘭可有非常堅定想要繼續寫書、將自己所學傳承下去的意志力,儘管生活低落,但並沒有自暴自棄,或是想要極端地逃離悲傷、阻隔悲傷,反而能在適當的情緒釋放中理解到,那些苦難將會化成為人類成就的能力,例如,他在與友人哭訴時講到:「保羅,說真的,如果一個人一下子遭遇這麼多,受了那麼多的考驗,那一定有其意義。我覺得,我只能這麼說,似乎有什麼在等著我,期待我去做,我是為了某件事而存在的。」
反思自己的生命經驗,我覺得自己在面對困境時,比較常會想要阻隔情緒,不讓自己的冰山顯露,有時候,也會因為情緒擠壓而沒有生活動力,但維克多.法蘭可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逆境,彷彿是以他的經驗在告訴我們,我都可以做到了,你們一定也可以。
我覺得,追尋生命意義的那個我們,並不是身體的外人,而是心中的內人(心靈),唯有內人安適,軀殼外的我們才可以永續的發展下去,成為心目中所嚮往的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