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2年的維也納,在現在19區的普羅布斯街開了一家麵包店。1802年的夏天搬來了一個不修邊幅,脾氣火爆的怪人到麵包店後面的公寓。從此開始麵包店後就會飄出鋼琴聲。
21世紀歐洲聯盟決定將這位怪人寫的第9號交響曲中的歡樂頌作為官方盟歌。你猜到了這個怪人是誰嗎?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在德國波昂出生。他17歲時第一次到維也納見莫札特,第二次他22歲時再度來維也納,打算拜海頓為師。1792年貝多芬決定搬來維也納生活,一直就住到他1827年往生。
18世紀時在城市的公寓是有社會階級的分別。底樓都是商店或工作室,一樓及二樓住著貴族和富有的人。在這上面幾層住的是年輕公務員及學生。頂樓因為當時沒有電梯不方便,通常都是很窮的人住的,所以剛開始貝多芬到維也那時就是住在那裡。之後因為有王公貴族的經濟支援讓他可以搬到一樓去住。
貝多芬工作的方式很有紀律,通常上午作曲,下午去散步。在維也納的19區海利根茲塔或翻譯聖城,有一條他以前最愛沿著小溪散步的小路,現在稱為貝多芬小徑。他熱愛大自然,第6號交響曲,也稱為田園交響曲,就是他散步時看到農夫在田中工作時的情景而得到的靈感,創作的曲目。
你們會問,我的樂思是從哪裡來?我可說不準:反正是不請自來,直接或間接的。我幾乎伸手就抓住他們,在大自然的懷抱裡,在樹林中,在漫步時,在夜闌人靜時,在天方破曉時,應情應景而生,在詩人心中話成語言,在我心中則化為音樂。發響,咆哮,波浪湧起,直到最後具體化作一個個音符。
貝多芬不但親自將第六交響曲題為田園,而且還會每個樂章加上標題。他的音樂繪情多於繪景。因文字的加入豐富了音樂的表現而已,也讓它更具形象性。
很多音樂家必須面臨常常遷居的命運,因為他們的鄰居無法忍受長期樂器的聲響。偏偏貝多芬個性暴躁,常常鄰居來和他說話時就吵起來,造成他遷居63次的紀錄(叫他第一名啊)。這也是他人性的一面,不管對雞蛋極度挑剔,或是堅持泡咖啡一定要用60顆咖啡豆才可以。
身為一位音樂家,最痛苦的莫過於是聽不到任何聲音。人生中都會有生老病死,貝多芬也走過所有人走過的路。當他的耳朵開始退化時,他來到海利根斯塔意圖靠當地礦泉水浴來治療日益嚴重的問題。貝多芬曾經寫下過這個狀語:
我決心排除一切障礙,我相信命運不會拋棄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
但是人畢竟有脆弱的時候,貝多芬的情緒一度陷入低潮,在麵包店後的公寓中寫下了一封給他兄弟的信,所謂的聖城遺書或海利根斯塔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但他並沒有將她寄出去,一直到1827年才被發現。信中的語氣充滿著悲觀絕望,可見他的耳疾讓他出現自殺的念頭。
貝多芬在麵包店後的公寓中寫下了一封給他兄弟的信,所謂的聖城遺書或海利根斯塔遺書(Heiligenstadt Testament)。
慶幸的是有音樂創作,和一種模糊的對世人的使命感才讓他不至於走上絕路。貝多芬的心理狀態和他創造的作品落差巨大。他那時起寫的交響樂曲意氣風發,充滿著對生命的歌頌。經歷父親的暴力,母親的早逝,經濟的壓力,一輩子的單相思還有身體上的病痛,貝多芬把這些打擊都轉換成正面的能量,充滿深度的音樂。
在最後的9號交響曲中貝多芬史無前例的加入人聲。這個創舉讓後世紛紛效法。歡樂頌在今天幾乎大家都耳熟能詳。1824年這個作品在維也納首演時貝多芬已經全聾了。甚至連如雷貫耳的掌聲他都聽不到,一直到女低音讓他轉身他才看到聽眾起立五次瘋狂鼓掌。這種發自內心的致意讓貝多芬深受感動。每當我聽到四海之內皆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這段音樂都會讓我起雞皮疙瘩。
透過音樂人們能接觸到音樂家的靈魂。貝多芬留給世人的愛都在他的作品呈現。聽聽看,你能感受到他的熱情及不論多痛苦,還是不放棄對生命的熱愛嗎?
坐在貝多芬以前住過的房間內,一個畢德麥雅時期的建築物中,聽著貝多芬的作品,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感動。當你心情低潮時或覺得痛苦時,試著聽聽看貝多芬的音樂吧?
更多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