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原文+白話)

2022/09/04閱讀時間約 30 分鐘
作者:本師釋迦牟尼佛
記錄:阿難尊者
中文翻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
備註(一):阿難為佛祖十大阿羅漢弟子,被稱做「多聞第一」,因為他一直伴隨佛陀的講經說法,能夠把佛的一言一語都謹記無誤,參加了很多佛陀對不同聽眾的演講。
備註(二):佛經中出現「如是我聞」,「我」即是指阿難,我阿難「親耳聽到佛這樣說的」。
備註(三):佛將入涅槃,眾弟子都哭起來,尤其是阿難,他是佛的堂弟,又是侍者,所以泣不成聲,這時有阿那律尊者,就對阿難說:「你不能哭,應該趕快問佛,怎麼安排後事?」阿難說:「要問什麼後事呢?」尊者回應要請問佛四件事,其中第三件事則為「佛滅度後,將來結集經典時,一切經典,以何為首?」佛答:「一切經典,當安『如是我聞』,和六種成就,才能表示經典圓滿,及證明是佛所說的。」
備註(四):息爭論:阿難還未證四果,當時佛的弟子,多是四果大阿羅漢,老參上座,資格和身份都比阿難高深,如果是阿難所說的經典,大家都不佩服,但若加上「如是我聞」,大家便知道,不是阿難說的,而是佛所說,阿難的記性特別強,佛在四十九年中,所說的經典,他都能詳細記得,有條不紊,不會雜亂。現經典前面加上「如是我聞」,這一切法,都是我阿難,從佛處所聽聞的,大眾才不會有爭論。
備註(五):異外道:外道經首,多安阿或嚘作為開始,佛則咐囑安「如是我聞」,以便和外道不同。
備註(六):法華經二十八品中,天台智者大師將〈序品〉至〈安樂行品〉為止的前十四品稱為「迹門」,從〈地湧出品〉至〈普賢菩薩勸發品〉為止的後十四品稱為「本門」,並把第二〈方便品〉與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分別視作「迹門」和「本門」的核心。
備註(七):第二十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觀世音經)是法華經中最有名的一品;在東亞地區的流行程度,甚至超過其他各品,許多寺廟及殯葬法事單位,會單獨將該品從法華經中抽取出來印刷,方便信徒唱誦。該品描寫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種應化身尋聲救苦的事跡。
--------------------------------------------------------------------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甚為稀有,敬順佛故,發大誓願,於後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世尊,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云何能說是經。」佛告文殊師利:「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一者、安住菩薩行處及親近處,能為眾生演說是經。」
「文殊師利,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行處,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又復於法、無所行,而觀諸法如實相,亦不行、不分別,是名菩薩摩訶薩行處。」
「云何名菩薩摩訶薩親近處。菩薩摩訶薩不親近國王、王子、大臣、官長,不親近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筆、讚詠外書,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親近諸有凶戲、相叉相撲、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又不親近旃陀羅、及畜豬羊雞狗、畋獵漁捕、諸惡律儀。如是人等、或時來者,則為說法,無所希望。又不親近求聲聞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若經行處,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或時來者,隨宜說法,無所希求。」
「文殊師利,又菩薩摩訶薩不應於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為說法,亦不樂見。若入他家,不與小女、處女、寡女等共語。亦復不近五種不男之人、以為親厚,不獨入他家,若有因緣、須獨入時,但一心念佛。若為女人說法,不露齒笑,不現胸臆,乃至為法、猶不親厚,況復餘事。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亦不樂與同師。常好坐禪,在於閑處、修攝其心。文殊師利,是名初親近處。」
「復次、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不顛倒,不動,不退,不轉,如虛空,無所有性。一切語言道斷,不生、不出、不起,無名、無相,實無所有,無量、無邊,無礙、無障,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故說。常樂觀如是法相,是名菩薩摩訶薩第二親近處。」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菩薩,於後惡世,無怖畏心,欲說是經,
應入行處、及親近處。常離國王、及國王子、
大臣官長,兇險戲者,及旃陀羅、外道梵志。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破戒比丘,名字羅漢。及比丘尼,好戲笑者,
深著五欲,求現滅度,諸優婆夷,皆勿親近。
若是人等、以好心來,到菩薩所、為聞佛道、
菩薩則以,無所畏心,不懷希望、而為說法。
寡女處女、及諸不男,皆勿親近、以為親厚。
亦莫親近,屠兒魁膾,畋獵漁捕,為利殺害,
販肉自活,炫賣女色,如是之人,皆勿親近。
兇險相撲,種種嬉戲,諸淫女等,盡勿親近。
莫獨屏處、為女說法,若說法時,無得戲笑。
入里乞食,將一比丘,若無比丘,一心念佛。
是則名為,行處近處,以此二處,能安樂說。
又復不行,上中下法,有為無為,實不實法,
亦不分別,是男是女,不得諸法,不知不見,
是則名為,菩薩行處。一切諸法,空無所有,
無有常住,亦無起滅,是名智者,所親近處。
顛倒分別,諸法有無,是實非實,是生非生。
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
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
若有比丘,於我滅後,入是行處、及親近處,
說斯經時,無有怯弱。菩薩有時、入於靜室,
以正憶念、隨義觀法。從禪定起。為諸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開化演暢,說斯經典,
其心安隱,無有怯弱。文殊師利,是名菩薩,
安住初法,能於後世、說法華經。
「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歎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有所難問,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菩薩常樂,安隱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
以油塗身,澡浴塵穢,著新淨衣,內外俱淨。
安處法座,隨問為說。若有比丘、及比丘尼,
諸優婆塞、及優婆夷,國王王子、群臣士民,
以微妙義,和顏為說。若有難問,隨義而答。
因緣譬喻,敷演分別、以是方便,皆使發心,
漸漸增益、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
離諸憂惱,慈心說法。晝夜常說,無上道教,
以諸因緣、無量譬喻、開示眾生,咸令歡喜。
衣服臥具,飲食醫藥,而於其中,無所希望。
但一心念,說法因緣、願成佛道,令眾亦爾,
是則大利、安樂供養。我滅度後,若有比丘、
能演說斯,妙法華經,心無嫉恚、諸惱障礙,
亦無憂愁、及罵詈者,又無怖畏,加刀杖等,
亦無擯出,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
能住安樂,如我上說。其人功德,千萬億劫、
算數譬喻、說不能盡。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受持、讀誦、斯經典者,無懷嫉妒諂誑之心,亦勿輕罵學佛道者、求其長短。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求聲聞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薩道者,無得惱之,令其疑悔。語其人言:『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又亦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當於一切眾生、起大悲想,於諸如來、起慈父想,於諸菩薩、起大師想,於十方諸大菩薩,常應深心、恭敬禮拜。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以順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愛法者、亦不為多說。」
「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成就是第三安樂行者,說是法時,無能惱亂,得好同學、共讀誦是經,亦得大眾而來聽受,聽已、能持,持已、能誦,誦已、能說,說已、能書,若使人書,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欲說是經,當捨嫉恚慢、諂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不輕蔑於人,亦不戲論法,不令他疑悔,云汝不得佛。
是佛子說法,常柔和能忍,慈悲於一切,不生懈怠心。
十方大菩薩,愍眾故行道,應生恭敬心,是則我大師。
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礙,
第三法如是,智者應守護,一心安樂行,無量眾所敬。
「又、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於後末世、法欲滅時,有持是法華經者,於在家出家人中、生大慈心,於非菩薩人中、生大悲心,應作是念:『如是之人,則為大失。如來方便隨宜說法,不聞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其人雖不問不信不解是經,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師利,是菩薩摩訶薩,於如來滅後、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說是法時,無有過失,常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供養、恭敬、尊重、讚歎。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閒林中,有人來、欲難問者,諸天晝夜、常為法故而衛護之,能令聽者皆得歡喜。所以者何。此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神力所護故。文殊師利,是法華經,於無量國中、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受持讀誦?」
「文殊師利,譬如強力轉輪聖王,欲以威勢降伏諸國,而諸小王不順其命,時轉輪王、起種種兵而往討罰。王見兵眾、戰有功者,即大歡喜,隨功賞賜,或與田宅、聚落、城邑,或與衣服、嚴身之具,或與種種珍寶,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乘,奴婢、人民,惟髻中明珠、不以與之。所以者何。獨王頂上有此一珠,若以與之,王諸眷屬、必大驚怪。」
「文殊師利,如來亦復如是,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於三界,而諸魔王不肯順伏。如來賢聖諸將、與之共戰,其有功者,心亦歡喜,於四眾中、為說諸經,令其心悅,賜以禪定、解脫、無漏根力、諸法之財,又復賜與涅槃之城,言得滅度,引導其心,令皆歡喜,而不為說是法華經。」
「文殊師利,如轉輪王、見諸兵眾有大功者,心甚歡喜,以此難信之珠、久在髻中,不妄與人,而今與之。如來亦復如是,於三界中、為大法王,以法教化一切眾生、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滅三毒,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亦大歡喜,此法華經,能令眾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間、多怨難信,先所未說,而今說之。」
「文殊師利,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賜與,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文殊師利,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長夜守護,不妄宣說,始於今日、乃與汝等而敷演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常行忍辱,哀愍一切,乃能演說,佛所讚經。
後末世時、持此經者,於家出家、及非菩薩,
應生慈悲,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
我得佛道,以諸方便、為說此法,令住其中。
譬如強力,轉輪之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嚴身之具,及諸田宅,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種種珍寶,奴婢財物,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
如來亦爾,為諸法王,忍辱大力,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如法化世。見一切人、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與諸魔戰。為是眾生,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說此諸經。既知眾生,得其力已,
末後乃為,說是法華,如王解髻,明珠與之。
此經為尊,眾經中上,我常守護,不妄開示,
今正是時,為汝等說,我滅度後,求佛道者、
欲得安隱,演說斯經,應當親近,如是四法。
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
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如慕賢聖,
天諸童子、以為給使。刀杖不加,毒不能害,
若人惡罵,口則閉塞。遊行無畏,如師子王,
智慧光明,如日之照。若於夢中,但見妙事。
見諸如來,坐師子座,諸比丘眾、圍繞說法。
又見龍神、阿修羅等,數如恒沙,恭敬合掌、
自見其身,而為說法。又見諸佛、身相金色,
放無量光、照於一切,以梵音聲、演說諸法。
佛為四眾,說無上法,見身處中,合掌讚佛,
聞法歡喜、而為供養,得陀羅尼,證不退智。
佛知其心,深入佛道,即為授記、成最正覺。
汝善男子,當於來世,得無量智、佛之大道,
國土嚴淨,廣大無比,亦有四眾、合掌聽法。
又見自身、在山林中,修習善法,證諸實相,
深入禪定,見十方佛。
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聞法為人說,常有是好夢。
又夢作國王,捨宮殿眷屬、及上妙五欲,行詣於道場。
在菩提樹下、而處師子座,求道過七日,得諸佛之智。
成無上道已,起而轉法輪,為四眾說法、經千萬億劫,
說無漏妙法,度無量眾生。後當入涅槃,如煙盡燈滅。
若後惡世中、說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 ,如上諸功德。
--------------------------------------------------------------------
妙法蓮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
那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大士對釋迦牟尼佛說:「世尊啊!這些菩薩真是很難得啊。因為恭敬、順從佛陀的緣故,立下了偉大的誓願,要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護持、讀誦、解說這部《法華經》。世尊啊!這些菩薩大士,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要怎麼樣才能講說這部經典呢?」
釋迦牟尼佛告訴文殊師利說:「如果有菩薩大士,在以後的五濁惡世中,想要講說這部經典,就應當嚴守正身行、正語行、正意行、大悲行等四大法則。特別是要嚴守:菩薩所應注意實行的地方、菩薩所應注意親近的地方。這樣就能為眾生闡說這部法華經了!
文殊師利啊!什麼是菩薩大士所應注意實行的地方呢?若果菩薩大士能夠達到忍辱的境地,言詞柔和、善順接受他人的批評;繼而不生氣、不暴躁,內心亦不陷入驚惶失措;還有,凡事不墨守成規,而是注重事物的實際情況來看;亦從不貿然行事、不會一概而論的。這就是所謂菩薩大士所應注意實行的地方啊!
什麼是菩薩大士所應注意親近的地方呢?作為菩薩大士不要親近國王、王子、大臣、長官;不要親近其他的外道出家人、立志求生於梵天的人、致力於苦行的人等;以及撰寫低俗文章的作家、讚詠外道書籍的文人,和追求享樂的人、煽動反叛的人;也不要親近那些從事凶險行業的馬戲藝人、拳擊手、相撲手,以及專門表演各種變現的魔術師;更不要親近屠夫,及畜養豬、羊、雞、狗的牧人、獵人、漁夫等這些惡行營生的人。如果這些人或在適當時機到來的話,就為他們說法吧,但不要存有任何指望了。此外,又不要親近只求聲聞乘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亦不要跟他們搭訕。即使在房內、屋外或講堂中,都不要與他們共處一室。或在適當時機到來的話,就依各人的機根而為他們說法吧,但不要存有任何指望啊。
文殊師利啊!又作為一位菩薩大士,是不應在女人身上,產生任何情欲的念頭,而借故為她們說法,也不可喜愛與她們相見啊。若是到了別人家中,不可跟少女、處女、寡婦等交談;更不可親近五種男不男女不女的人,不要跟他們有任何瓜葛啊;不要單獨到別人家裡去,若確實有事必須單獨進入時,便要一心惦念著佛陀了。若是為女人說法,不可露齒微笑,不可袒胸露臂;縱然為了弘法,仍是不應跟她們有任何瓜葛的,更何況是為其他無關教理的事情啊。不可偏好收養年輕的弟子、沙彌、小童,也不可喜愛與他們作同門師兄弟啊。要經常喜好坐禪,置身於空曠寂靜的地方修行,以收歛那散亂的心神。文殊師利啊!這就是所謂應注意親近的最基本需求了。
其次,作為一位菩薩大士,應看透事物本質是空性的、現象與本質是統一的、不會歪曲地表現出來;本質不會動搖、不會退減、不會轉移的;就正如虛空一樣,沒有任何限制性的。是一切語言都難以表達的;是無所生、無所出、無所起的;是沒有名稱、沒有相貌、一無所有的。是不可衡量、不可制止、不可阻礙、不可障擋的;就只是從因緣和合而有、是從顛倒妄想而產生的。所以說,要經常樂於注視這些事物的現象,這就叫做菩薩大士第二所應注意親近的地方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若果能夠有菩薩,於往後的惡世中,
懷有大無畏的心,欲想演說這部經,
便應該注意實行,以及親近的地方。
要經常遠離國王、以及國王的兒子、
宮廷的大臣官長,凶險的馬戲藝人,
及屠宰牲畜的人、修外道的出家人。
同時亦不要親近,自大兼傲慢的人、
貪著於小乘經律,飽學三藏的學者。
不守戒律的比丘、假冒牌的阿羅漢,
以及身為比丘尼,卻喜好玩笑的人。
深深執著於五欲,只求現世無惱的,
所有在家女居士,都不可以親近啊。
如果是這些人們,抱持好學求道心,
來到菩薩的住所,是為了聆聽佛道,
菩薩則就應要以,無所畏懼的心境,
不存有任何指望,而去為他們說法。
寡婦未婚的少女、及各種似男非男,
都不可以親近的,以免有任何瓜葛。
亦不可以去親近,屠宰為業劊子手、
射擊狩獵捕魚等,為私利殺生的人。
賣肉營生的肉販、出賣色相的女人,
像這些職業的人,都不可以親近啊。
凶險的搏擊相撲,種種刺激的嬉戲,
各類型的蕩女等,通通不可以親近。
莫單獨在隱蔽處,為女性弟子說法,
若是必須說法時,絕對不可開玩笑。
進入到鄉里乞食,要偕一比丘同行,
若沒有比丘作伴,便一心惦念佛陀。
這就即是所謂的:應實行親近之處。
遵守這兩項要領,就能安樂地說法。
此外又不應實行,分甚麼上中下法、
有為法與無為法、真實法不真實法,
亦不必作出分別,對方是男或是女。
不執著一切事物,法相便不知見了。
這就即是所謂的:菩薩所應實行處。
一切事物和現象,從本質看都是空。
既沒有恆久不變,也沒有生起消滅。
這名為有智慧者,所應該親近之處。
全是顛倒而分別,一切事物的有無、
是實有與非實有、是生存與非生存。
故應在閑靜地方,去改身心的修養,
意志堅定不動搖,有如須彌山一樣,
便觀知一切事物,本質皆一無所有。
就好像虛空一樣,沒有固定的型態,
不會分生存出離、不會分動搖退減,
常保持同一相貌,這名為應親近處。
若果能夠有比丘,在我離開世間後,
投入該注意實行,以及親近的地方,
要講說這部經時,便不會膽怯懦弱。
菩薩應有些時候,進入幽靜的房間,
作出正確的思考,依義理觀察事物,
然後從禪定起來,為每個國家國王、
王子臣民婆羅門,等人去開示教化,
闡揚講說此經時,他的心便會安隱,
不會膽怯懦弱了。文殊師利菩薩啊!
這就是所謂菩薩,應嚴守的基本法。
遵守便能於後世,闡說這法華經了!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如來離開世間後,在末法時代裡,想說這部經,就要遵守安樂行法門了。若是以口宣說、或讀誦此經時,便不可專喜歡去挑剔別人及經典的錯漏;亦不可輕慢所有其他的法師;不可談論他人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對於學聲聞乘的人,亦不可指名道姓地數落他們的過錯;亦不可指名道姓地讚揚他們的優點,同時亦不可對他們產生怨恨、嫌棄之心啊。要好好地修持這些安樂的心態,那麼,所有來聽說法的人,就不會產生排斥敵意了。即使他們提出一些刁難的問題,切勿以小乘法門來回答,只能以大乘教法來作解說,要令他們獲得一切佛種智慧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菩薩修持常樂行,便能安隱地說法。
首選清淨的地方,繼而設置好牀座,
以香油塗抹身體,澡浴洗滌除塵穢,
穿上乾淨的新衣,整體內外都潔淨。
安祥地坐上法座,隨意地讓人提問,
逐一為他們解說。若果在場有僧侶、
以及女性的僧侶、一些在家男居士、
以及在家女居士、國王國王的兒子、
國家公務員百姓,就以微妙的教義,
和顏悅色地解說。若有刁難的問題,
就依大乘義理答,以因緣譬喻引述,
作詳細演繹分析,借助這些權宜法,
使他們都能發心。逐漸地增長功益,
便能進入佛道了。要克服懶惰念頭,
以及懈怠的想法,擺脫各種的憂惱,
本著慈悲心說法。日以繼夜地演說,
最高佛道的教義。以非常多的因緣,
不可衡量的比喻,去開導教示眾生,
使他們皆大歡喜。眾生布施的衣服、
被褥枕頭等臥具、飲料食物和醫藥,
對於這些日用品,不應該過於奢求。
只一心專注想著,多作說法的因緣,
祈願能成就佛道,讓眾生也能一樣,
這就是最大利益,最安樂的供養了!
在我離開世間後,若果可以有比丘,
真的能夠去闡說,這部妙法蓮華經,
內心不存有嫉恚、等各種煩惱障礙,
亦不會產生憂愁、不任意辱罵他人、
又不會害怕畏懼,有人施加刀杖等;
亦無意潛逃退出,因堅持忍辱之故。
這就是有智慧者,改善身心的修養,
所能達到的安樂。做到我以上所說,
那個人功德之大,縱千萬億劫之久,
以算數譬喻統計,也是不能盡說啊。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要受持、讀誦這部法華經的話,不可懷有嫉妒、奉承、欺誑的心;也不可輕視、謾罵修學佛道的人,對他們吹毛求疵啊。無論是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還是追求聲聞乘、缘覺乘或菩薩道的人,都不可加以惱怒他們,使他們產生疑惑、懊悔;莫對那些人說:『你們離佛道遠得很,最後仍是得不到一切佛種智慧的。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是貪圖安逸的人,在佛道上很懈怠呀。』還有,亦不應以玩笑態度,談論各種佛法,去跟人有任何爭辯啊。
應當對於一切眾生,起同體大悲的愍念;對於所有如來,起親近慈父的思念;對於所有菩薩,起尊重導師的態度。對於十方一切菩薩,常應發自內心恭敬、虔誠禮拜;對於一切眾生,應一視同仁、平等地說法。要依循佛的教法為原則,不能說多,也不能說少;即使是深愛佛法的人,也不宜為他們特別多說的。
文殊師利啊!這些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有達成這第三項安樂行法門的話,講說這妙法時,便沒有人能惱亂他了。他將得到志同道合的人,一同修學、讀誦這部經,亦得到大眾願來聽講。聽了就能受持,受持之後又能背誦,背誦之後又能解說,解說之後又能書寫;或是使人書寫、供養經卷,恭敬、尊重、讚歎這部經典的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若是想說這部法華經,就應當捨棄嫉妒不滿、
傲慢諂媚欺騙邪偽心。經常修持正直的行為,
不要輕視任何一個人。亦不應開玩笑談佛法,
更不可讓人產生疑悔,不要說人家不能成佛。
作為佛弟子在說法時,經常要柔和又能忍辱。
慈悲地對待一切眾生,不要產生懈怠的心理。
十方世界的菩薩大士,憐憫眾生故推行佛道,
應對他們有恭敬之心,視他們為自己的導師。
對於所有的佛陀世尊,視為無上慈悲的父親。
破除傲慢自大的心態,說法就會毫無障礙了。
這就是第三種安樂行,有智慧者應確實遵守。
一心一意遵循安樂行,會受無量大眾敬愛啊!
釋尊又說:「文殊師利啊!菩薩大士在往後的未法時代,佛法快將滅絕之際,有意受持法華經的話,應對於在家弟子或出家弟子,都要產生令他們快樂的大慈心;對於並非修行菩薩道的人,要產生救拔他們離苦的大悲心,要應該這樣想:『他們真是損失浩大了!如來採用方便法門,依隨眾生所適宜的程度而說法。他們卻不聽、不知、不覺、不問、不信、不解。那些人雖然不問、不信、不解這部法華經,但當我獲得無上正覺時,不論在什麼地方,都會以神通力、智慧力,去引導他們得以投入這妙法之中的。』
文殊師利啊!要是菩薩大士,在如來離開世間後,有達成這第四項安樂行法門的話,講說這妙法時,就不會有錯漏失誤了。他將經常受到比丘、比丘尼、在家男子、在家女子、國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羅門、居士,等人士的供養、恭敬、尊重、讚歎啊。空中的各位天界眾生,為了聽他說法,會常常隨侍左右;若是在村莊、城鎮,人煙稀少的地方、寂靜的樹林中,遇到有人前來想提出難題來質問的話,各位天界眾生會不分晝夜,經常為了妙法,故而保衛、守護的。他能夠讓聽聞妙法的人,個個都獲得歡喜。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經是一切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所有佛陀都會以神通力來守護的緣故啊。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在不可衡量的國土裡,甚至連名字都聽不到,更何況是要看見、受持、讀誦哩。
文殊師利啊!譬喻有一位擁有強大勢力的轉輪聖王,想以他的威勢降服各國,然而各國的小王都不願順從他的命令。這時,轉輪聖王便發動各種兵馬,前往征討他們。轉輪聖王看見眾軍兵之中,作戰有功的人,就非常歡喜,立刻論功行賞。有賜與田宅、村莊、城鎮的;有賜與衣服或佩戴的妝飾品;有賜與各種珍奇寶物、金、 銀、瑠璃、大蚌殼、瑪瑙、珊瑚、琥珀、象、馬、車輛、奴婢、人民等。唯獨他髮髻中的一顆明珠,不肯賜與別人,為什麼呢?因為只有國王的頭頂上,才能有這樣的一顆明珠,如果拿來賜與別人,則國王的所有部屬,都一定會十分驚訝的。
文殊師利啊!如來也是這樣的。如來運用禪定和智慧的力量,獲得佛法的國土,稱王於三界。然而許多魔王却不肯順從臣服,法王如來於是率領各位賢聖將帥,跟魔王作戰。對於那些有功勞的人,如來內心也很歡喜啊。於是在四眾弟子中,講說各種經教,使他們內心高興;賜與禪定之法、解脫之法、沒有煩惱污濁的根本法,等各種佛法財寶;又再賜與不用受生死流轉的城池,聲言可從死亡苦惱中解脫開來;引導他們向佛的心,令四眾皆大歡喜,然而卻不肯為他們講說這部法華經啊。
文殊師利啊!正如轉輪聖王在看見眾軍兵中,有立下大功的人,內心便會萬分歡喜,儘管這顆令人難得相信的明珠,長久藏在髮髻裡,不輕易賜與他人,然而現在還是賞賜給了這位立下大功的人了。如來也是這樣的,是三界中的大法王,以佛法來教化一切眾生,看見賢聖軍與五陰魔、煩惱魔、死魔奮戰,取得很大的功勳,消滅了貪、瞋、癡三毒;超出了欲界、色界、無色界;衝破了魔王的羅網,這時如來亦同樣十分歡喜的啊。這部《法華經》能夠讓眾生,達至一切智慧的境地,但一切世間的眾生,卻多會抱怨而難於信受,所以先前從未說過,而到現在才說出來啊。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是所有如來最卓越的教說,是眾多教義裡最為深奧的,要在最後才會賞賜的啊。就正如那位力量強大的輪王,長久珍護的明珠,直至現在才會賞賜出來的。
文殊師利啊!這部《法華經》是所有佛陀、如來的秘密法藏,是眾多經典之中最至高無上的;是長久漫漫的守護著,從不輕易宣說的;直到今天,才向你們詳細說明啊。」
當時釋尊,想重申說明這一段所講,就用偈語說:
要經常進行忍辱的實踐,哀思愍念著一切的眾生,
乃才能夠可以演繹講說,這部佛陀所讚歎的經典。
在於往後未來世的時代,要是受持這部經典的人,
便應對在家或出家弟子,及並非修行菩薩道的人,
都要對他們產生慈悲心。諒解那些人不願意聽聞、
不願意信受這部法華經,就已經是很大的損失了。
將來我一旦證得佛道時,就會以各種權宜的方便,
為那些人講說這個妙法,要讓他們都安住於法中。
譬喻一位擁有強大勢力,去降伏他國的轉輪聖王,
看見軍兵上陣作戰有功,便賞賜各式各樣的寶物。
有供人騎乘的象馬車輛、有在身上佩戴的妝飾品,
以及許多的田園與家宅,農村聚落縣城都邑等等。
或是賜與他們衣料服飾、琳琳種種非常珍貴寶物、
奴婢從僕大量財物等等,都是輪王歡喜樂意賜與。
如果有特別英勇的健將,能為輪王作最困難的事,
輪王才會解下自己髻中,長久珍護的明珠賜給他。
如來就好比是國王一樣,是諸法得自在的大法王,
擁有忍辱方面的大能力,充滿著無盡的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平等無私的心,依據著法理來化導世間。
見到了三界一切的人們,通通都遭受著各種苦惱,
人人都很渴望求得解脫,正與各種的魔進行作戰。
如來便為了這一些眾生,講說種種各別不同的法,
選擇以偉大的善巧方便,說示了這些不同的經典。
既然知道十方眾生他們,已經具有足夠的智力了,
便將留待到最後面乃才,說出了這部妙法蓮華經。
就正如輪王要解下髮髻,把明珠賜與立功者一樣。
這部經典是至為尊貴的,是眾多經典中最上品的,
是我長久以來所守護的,從不輕易開示說出來的。
現在正是適合的時候了,所以才會為你們講說啊。
在我滅度離開世間之後,倘有追求成佛之道的人,
想要安穩地演說這部經,就應當要嚴格遵守親近,
在這說的四大安樂行法。有讀誦這部法華經的人,
會經常也沒有憂慮煩惱,又不會有各種疾病痛苦,
臉色紅光滿面皮膚白嫩。不會出生在貧窮的家庭,
不會有卑賤醜陋的相貌。眾生會喜愛見讀經的人,
就好像思慕著聖賢一樣。天界中的所有年青童子,
都將會聽他差遣使喚的。不會受刀傷棍傷的加害,
毒不會對生命造成危害。若有人要惡意無理謾罵,
口則語塞僵硬不能說話。四處旅遊說法毫不畏懼,
有如師子王一般的勇猛。廣大智慧光明熾盛不捨,
有如太陽一樣普照大地。若然睡覺在夢境中的話,
只會夢見美妙吉祥的事。做夢會看見許多的如來,
各坐在他們的師子座上,有許多的出家弟子大眾,
在周圍環列著聆聽說法。做夢時又會看見了龍神、
阿修羅等各類不同眾生,數量有如恆河沙那麼多,
都恭恭敬敬地雙手合十,而這時就見到自己親身,
正為這些眾生在說法啊。做夢又會看見許多佛陀,
整個身體都呈現著金色,發放出不可衡量的光芒,
普遍照耀一切世間萬物。佛陀正在以清淨的聲音,
演說種種各別不同的法。夢見佛陀在為四眾弟子,
說示至高無上的妙法時,就見到自己也身處其中,
雙手合十地讚頌佛陀啊。因聽聞妙法而心生歡喜,
於是便向佛陀致上供養,即得陀羅尼總持的能力,
還證悟了不退轉的智慧。佛陀知道讀經者的心願,
很想深入了解成佛之道,便隨即為讀經的人授記,
將會成就最正確的覺知。就這樣說你這位善男子,
應當會在於未來的時代,獲得不可衡量的智慧啊。
步向佛陀正覺的大道上,你的佛國土很莊嚴清淨,
而且那裡地域廣大無比,還會有很多的四眾弟子,
雙手合十在聽你說法啊。在夢中又會見到了自己,
正處身在荒野山林之中,專注修習實踐一切善法,
試圖求證所有真實面貌。深度進入禪定的狀態裡,
見到了十方許多的佛陀,佛陀的身體都呈現金色,
具有百福好相十分莊嚴。聽妙法後能為他人解說,
便經常有這樣的好夢了。又會夢到自己當了國王,
捨棄皇宮寶殿家眷臣屬,以及最美好的五欲享受,
趕快去出家修道的場所。停息在一顆菩提樹之下,
繼而置身師子高座之上。就這樣修道了歷時七日,
終得到了所有佛陀智慧。達成至高無上的佛道後,
便起來動身而去轉法輪,為四眾的弟子說示佛法。
經過千萬億的漫長期間,才說出沒有煩惱的妙法,
救度了不可衡量的眾生,然後便毫無遺憾地去世,
如煙消燈滅一樣的離開。若在往後的濁惡世間裡,
說這最卓越第一的妙法,這些人所獲得的大利益,
正如上述的種種功德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強 強 S n a k e
    強 強 S n a k e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