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只是想寫個短短的文
身體微恙,因此暫時沒有心力寫作業,但又想要在這個下午有點生產力,所以再度進入斷捨離陳年舊物的時刻。
突然翻出人生首次,也是至今唯一一次出國參與普世會議時,事先準備的手作名片,才發現原來我還有沒發完的存貨。
-
我的名字
記得當時還有與會代表跑來跟我要一張,因為那位姊姊覺得卡片圖案很可愛,而且還想當場看我寫,應觀眾要求我就順她的意。
我只想著要反抗護照上詭異的威妥瑪版本,而且對台語白話字一知半解的狀態下,沒有加聲調符號,連拼音都拼錯,就變成華語和台語混用的樣子。幸好回台過沒多久就被提醒這個錯誤,感謝2018年的Sū-Hūi姊。
雖然那時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弘」的日文漢字發音Hiroshi當作暱稱,但顧及溝通方便,就改回Samuel(撒母耳,這其實是我中學時自行改名的,故事暫按下不表),後來覺得是多此一舉。
-
用「帝國語言」解釋「漢字文化圈」
當華語圈代表們以本名,其他代表都用Samuel稱呼我時,唯一的例外是日本代表姊姊,我請她直接叫我ひろし,她超開心,因為這樣她就不用再記一個「異國」名字。
但此舉就搞的其他國家代表滿頭問號,結果我們還得用「帝國語言」(aka 英文)解釋「漢字文化圈」的概念,對方卻聽的一愣一愣,真是累人。
-
想起信仰前輩 Shoki Coe
一個人的名字,很重要。因為那代表你來自何方、你認同什麼、你懷抱著什麼理想,以及如何定義你自己。寫到這裡,想起台灣神學家黃彰輝牧師(Rev. Shoki Coe、N̂g Chiong-hui、Chang-Huei Hwang,1914-1988)的「毋甘願」(m̄-kam-goān)事件,以及他一生使用的日式拼音姓名"Shoki Coe"。
Jonah Chang, 2012, "Shoki Coe: An Ecumenical Life in Context" cover
(Image from|Amazon)
我目前仍走在溫和漸進式正名的路途上,仍須努力。
Su-Hong
於台灣.高雄.灣仔內
2022.09.05 18:05 社群網站移植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