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濕地探險以及尋訪活生生的古蹟―「台南公車之旅」

到濕地探險以及尋訪活生生的古蹟―「台南公車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台南這些年已成為台灣的顯學,除了來自台灣各地的旅人,還有操著各國口音的背包客,塞滿了大街小巷,不管是來吃美食的,看老建築的,尋訪廟宇古蹟的,或者只是喜歡在巷弄逛逛,閒坐在特色咖啡館的,每個人手拿一本旅遊書,然後得其所哉。

不過,若是以為台南只有這些文青喜歡的小確幸,就真的是太可惜了,很多人不知道,在前幾年(2009年10月)才成立的第八個國家公園,台江國家公園,就在台南,也就是二、三百年前,台江內海的區域。

不管是在台南火車站,或新光三越,搭上台南市公車99號台江線,就能帶我們進行一場富含生態與人文深度的旅行。

鄭成功在1661年率領將士二萬多人搭乘八百多艘船艦從台南鹿耳門登陸,當時赤崁樓旁就是浩瀚的灣口。今日的我們很難想像,在十七世紀的台南赤崁樓前就是白浪滔滔的海洋,與荷蘭人建造的安平古堡隔著台江內海遙遙相對。

所謂滄海桑田,到了十九世紀,台南地區已產生許多海埔新生地,同時在連年大雨沖積下,台江內海就淤塞成為陸地,當然除了經地形自然形成的變遷之外,人為的利用也加速環境的改變,比如圍塭、曬鹽、墾田、築壩….等等,從海上到陸上,從漁業、鹽業到工商業,人們在此不斷忙碌著,謀生著,這些年政府陸續將碩果僅存未開發的濕地規劃為保護區,同時將具有當地產業特色的南寮鹽村,轉型為鹽田生態園區,去年將這些區域再加上原先的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整個納入成為台江國家公園。

這也是台灣唯一以河海交界的濕地生態系作為保育標的與特色的國家公園,而且,台江國家公園的所在地也是開啟四百年來台灣近代史的起點,具有歷史意義,同時這裏也保存了台灣最早的鹽業以及最早的養殖漁業。

這裏也有國際知名的黑面琵鷺,牠們是很大型且體態優雅的鳥,也是台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物種,雖然瀕臨絕種,可是全世界僅存的黑面琵鷺有一大半會停留在台南的四草到七股一帶,每年都有許多國際賞鳥人士專程到台灣來看這種自備湯匙的大鳥。結果台灣卻打算把這片溼地填掉蓋成工業區,因此引起所有愛護環境的民眾抗議,大約在二十多年前,歷經了漫長七年大規模的環保與工業區設置的抗爭活動,才在曾文溪口,也就是七股濕地與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這一帶,有了「黑面琵鷺保護區」,也因為這七年的警民對峙,國際環保組織伸援,長期佔據媒體版面,最後除了給黑面琵鷺留下一線生機之外,也給全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官員與民眾,結結實實上了一堂生態保護的課程。

其實台江國家公園裏有四個重要濕地,除了黑面琵鷺所在的曾文溪口濕地、四草濕地之外,還有七股鹽田濕地以及鹽水溪口濕地,有許多種類的候鳥,在這裏過境或渡冬。

如果時間夠,一定要上網跟當地的民間團體預約安排四草溼地的生態導覽,尋找濕地裡的寶貝以及搭著船筏漫遊在紅樹林間,網路上曾盛傳幾張相片,就是在四草的紅樹林拍的。

我們從小唱的童謠:「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對於多山多溪流的台灣而言,除了是當年生活真實的描述之外,在現代而言,更是居家環境的憧憬。的確,河口濕地與埤塘沼澤是台灣生態的重要特色,可惜在這二、三十年間,因為經濟發展及人口成長的迅速,台灣城市及城市周邊的濕地都逐漸消失了。

因為,對於勤勞節儉的台灣人來說,濕地很容易被認為是「沒有利用價值的地方」,從早年渡海來台的先人視為瘴癘之地避而遠之,到了經濟掛帥的現代,這些『爛泥巴地』不填掉蓋工廠總是覺得可惜,或者覺得『髒髒的』,把它整理成水泥涼亭然後再鋪上園藝草坪做成公園。

可是我們卻忘記了濕地生態系物種的豐富僅次於熱帶雨林,濕地雖然僅佔全球面積不到百分之五,卻提供了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百分之25以上的生產力,而且濕地對於當地的淨化水質,涵養水量和調節洪氾等,發揮了重要的功效,直到最近,民眾才漸漸瞭解濕地對整體生態環境的重要性,根據我們的經驗,濕地是推廣民眾自然生態教育最方便,也是有趣與豐富的場域,因為除了各種水生植物外,濕地生態系裏的昆蟲,兩棲及爬蟲類,是最生動的主角了。

透過接近濕地,可以喚起更多人珍惜我們的自然環境,當孩子到濕地尋寶,相信他們能體會到台灣大自然的美麗與豐富,我們相信這種對生命的感動,會成為孩子成長中心靈的活水源頭。

如果時間沒有那麼充裕,也可在99號公車路線中途的安平樹屋下車,或者搭乘88號安平線公車也可以抵達,探訪一座早年當地人傳說中的鬼屋,這幾年卻搖身一變,成為台灣最夯的熱門觀光景觀之一,這個從廢棄的閒置古老倉庫,在新的眼光與新的設計觀念下,卻成為融合自然生態,產業人文與歷史痕跡的新典範。

一八六五年,安平開港,英國在安平地區設立了許多洋行,佔地一千多坪的安平樹屋就是當時德記洋行的倉庫,後方臨接鹽水溪畔,是古代的碼頭。這個倉庫在台灣光復後曾經當作台鹽的倉庫,但是沒有多久就廢棄閒置至今,在沒有使用與管理之下,原本倉庫左右鄰近的榕樹在半個世紀的成長蔓延之下,氣根沿著牆面而下,落地又長成一棵新的榕樹,樹樹相連盤根錯節,形成「樹以牆為幹,屋以葉為瓦」屋樹共生的奇景。

當初在討論如何改造時,曾有人提出要恢復百年前建築的原始面貌,可是這樣就得花上二億多元,同時得砍掉百年的榕樹,並且往後的建築維護管理費更是可觀的常態性巨額開銷。負責空間改造計畫的主持人,劉國滄建築師主張以最環保最省資源的方式來活用這個空間,以開放的地景藝術來構思,不特意翻修頹圮的建築本身,反而打開已毀損的屋頂,形成開放與半開放空間交錯的韻律,外面綠地有木棧道可以遊走環繞整個樹屋,而榕樹與建築物之間則以鋼構的空橋穿梭於牆緣林間,並且設置了三組昇於屋頂之上的觀景瞭望台,形成一處可以停佇環視的空間,換句話說,在空橋環繞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高度的榕樹樹根、樹幹與枝頭樹頂。

倉庫旁邊有一間員工宿舍,則恢復後改成展覽室,目前有「安平灘的故事」及「榕樹生態展」兩個常態性展覽,展示從荷蘭人據台後的台灣經濟貿易人文變遷以及地方發展的演進,榕樹生態展則是以榕樹強靭的生命力來說明樹屋形成的過程。

這整個計劃設計施工總經費才花了七百萬元,與原先規劃需花二億元簡直相差不知有多少,而且省下往後所有維護的費用。

有許多孩子們在錯落有致的空間中玩躲貓貓,也有老師帶著學生穿梭在樹冠間作自然觀察,讓這個原本可能只是平淡無奇的倉庫古蹟,變成充滿童心想像的探險空間或自然探索的學習空間,以及戶外藝術展示的人文空間,甚至是服裝走秀的時尚創意舞台。

安平樹屋活生生的主角榕樹,有旺盛的生命力,有所謂一木成林的說法,這種植物除了往地底長出樹根之外,也會在空中長出氣生根吸收空氣中的水氣,氣生根若接觸到地面,伸入土中,就會很快速的成長變粗,變成支柱根,一方面加強植物的穩固性,另一方面也能使樹木向四面八方擴展。

台灣自古以來,幾乎街頭巷尾都有榕樹,公園、校園、寺廟、也都有榕樹,而且許多百年老榕樹,姿態好看,配合著隨風飄揚的氣生根顯得仙風道骨,老百姓常常會在榕樹下供奉小小的土地公廟。在大大的樹蔭下常有許多人在乘涼、下棋、泡茶、聊天,氣根很容易攀爬,不管是爬到樹枝上或坐或臥,甚至摘片葉子就可以當笛子吹,許多人因為榕樹而豐富了童年的生活,也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

雖然民間也有說法認為榕樹比較陰,而且生命太強,會纏繞勒死其他樹,或者樹根或穿破屋瓦及牆壁,但是榕樹卻是維持生態系完整非常重要的關鍵植物,因為他是常綠的大喬木,可是一年卻會落葉好多次,葉子落光會立刻再長出滿樹的新葉,換句話說,它一年四季都提供了豐盛的果實給各種鳥類及動物吃,而且不同的榕樹會在不同時候落葉結果,簡直是森林裏的便利超商,提供全年無休的高能量食物,沒有榕樹許多生物便無法生存,而且榕樹有許多氣生根,纏繞盤旋,那些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縫隙,正好是各式各樣小動物,小昆蟲最好的藏身之處。森林裡雖然有許多植物,但是只有少數是真正的關鍵物種,也是森林裡眾多生命生存之所繫。

記得,下回到台南,要去安平樹屋看看歲月留下的真實遺跡,以及還在成長變化中活生生的古蹟。

raw-image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不管是地震,或者是颱風、土石流,都是地球活生生的展現,處於不斷改變的動態平衡中,就像台灣幾百萬年來因為板塊擠壓,然後從海底浮出來,所以地震一直是有的,就像山崩土石流也一直存在台灣,只是當以前人口不多時,地貌的改變只要沒有波及到民眾的身家財產,媒體就不太會報導,我們也就不會注意到了! 不過,全世界的天
前一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也是引領全書進展的一段話,於是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 「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 可是,在
清末才子金聖嘆曾經寫過他的很多不亦快哉,其中有一點令我心有慽慽焉:「雪夜閉門讀禁書。」在台灣不容易下雪,在民主的現代也沒什麼禁書不禁書的問題,因此我把它改成「寒夜閉門讀好書」是我的不亦快哉! 其實也不必等到寒夜,每天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是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同時有一些
親愛的AB寶: 有了網路與通訊科技,你們雖然在不同地方讀書,但是還是可以很方便地保持聯絡,甚至可以免費的多方視訊,這是我們當年在科幻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呢! 這些與人互動的經驗或態度,也能在我們的工作場合發揮很大的功效。 而且在這必須終生學習的時代,如何能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呢?
這一、二年全世界最夯的議題,除了新冠疫情外,大概就是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碳了。 『成長』與『發展』不一樣,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結構的改變)。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因此,永續發展是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
都市生活環境中有大量的游離陽離子,如手機、家電都會釋放,空氣汙染及各種有毒分子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好的游離陽離子。 如果能夠的話,要多接近富有陰離子的環境來中和這些陽離子給人體的衝擊,比如森林、溪谷等等地方。 日本近年來在民間也很流行樹木氣功,也是我們通稱的森林療癒的一種。 李鳳山的氣功之道
不管是地震,或者是颱風、土石流,都是地球活生生的展現,處於不斷改變的動態平衡中,就像台灣幾百萬年來因為板塊擠壓,然後從海底浮出來,所以地震一直是有的,就像山崩土石流也一直存在台灣,只是當以前人口不多時,地貌的改變只要沒有波及到民眾的身家財產,媒體就不太會報導,我們也就不會注意到了! 不過,全世界的天
前一陣子從屏東潮州回台北後,重新拿起龍應台老師的「大武山下」翻閱,看到書中重要的楔子,也是引領全書進展的一段話,於是慎重地拿出紙筆,謄寫一次: 「這世界的所有,四十六億年前的星光激冷和四十六分鐘前的冰山崩塌,五十年前的纏綿懸念和此時此刻的牽掛離捨,無非塵埃,一一走向灰冷,燈滅、念斷、塵絕。 可是,在
清末才子金聖嘆曾經寫過他的很多不亦快哉,其中有一點令我心有慽慽焉:「雪夜閉門讀禁書。」在台灣不容易下雪,在民主的現代也沒什麼禁書不禁書的問題,因此我把它改成「寒夜閉門讀好書」是我的不亦快哉! 其實也不必等到寒夜,每天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是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同時有一些
親愛的AB寶: 有了網路與通訊科技,你們雖然在不同地方讀書,但是還是可以很方便地保持聯絡,甚至可以免費的多方視訊,這是我們當年在科幻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場景呢! 這些與人互動的經驗或態度,也能在我們的工作場合發揮很大的功效。 而且在這必須終生學習的時代,如何能讓自己可以持續努力呢?
這一、二年全世界最夯的議題,除了新冠疫情外,大概就是永續發展目標與淨零排碳了。 『成長』與『發展』不一樣,成長是數量的增加,發展是質的改善(結構的改變)。 『永續發展』的定義是,『滿足當代需求,同時不損及後代子孫滿足其本身需求的發展』,因此,永續發展是必須顧及許多條件,甚至還必須節制目前的成長。
都市生活環境中有大量的游離陽離子,如手機、家電都會釋放,空氣汙染及各種有毒分子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好的游離陽離子。 如果能夠的話,要多接近富有陰離子的環境來中和這些陽離子給人體的衝擊,比如森林、溪谷等等地方。 日本近年來在民間也很流行樹木氣功,也是我們通稱的森林療癒的一種。 李鳳山的氣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