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佛兒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多年前,我數次應邀參與某文學獎的評審,有機會閱讀一些年輕推理作家的作品。我總是捨不得一口氣看完,一天看一篇,而且選擇不同的時間地點或情境。
記得曾經有一篇是在早餐時,吃著酥酥的鬆餅和荷包蛋。曾經有一篇是在臨睡前,窗外是美麗的上弦月。曾經有一篇是在黃昏的高鐵,窗景迷濛。有一篇是在北湖車站前的咖啡屋,綠影嫣然。曾經有一篇是在內壢家樂福的角落,吵雜的聲音根本影響不了我。其他一篇,因為美好,讓我意猶未盡,看了一遍再一遍。其中幾位已經卓然成為本土推理小說名家。
今年,我應邀參與第五屆林佛兒獎的評審。我是多麼喜歡閱讀作家成名前的作品,幸福地分享他們的熱情和旺盛的企圖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我在寫(天堂門外的女人)時,發現一篇提名(從實驗室走向推理文壇的作家)的文章。啊!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某個主編幫我寫的序文。我覺得很懷念,也有些感概。貼文與大家共享,假如您不嫌棄的話。
妹妹是母親婚前領養的一個女孩子,後來母親和父親結婚,又有我這個現成的兒子,於是妹妹就被送到外公、外婆身邊。
我寫小說大部分出自天馬行空的想像,然而寫到後來,有時候會搞不清楚是真實?還是錯覺。回顧一頁一頁的情節建構於我的虛構創作,也出現在我真實的人生,這樣的故事,連我自己都怵目驚心。
我總覺得葉桑寫的書很好看,卻不懂如何銷售。所以我跳出來幫他宣傳一下,敬請喜歡看書的你多多支持。以下是相關資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0295?sloc=main
身為推理小作者的我又仔細分析,會不會是奸詐的母親為了讓我開心,而假裝開心。恩,有可能! 唉! 我們真是一對騙來騙去的窮開心的老母親和老小孩。
我經營臉書多年,也認識了不少的文友,有位居住馬來西亞的臉友最特別。他特別愛<呆丸>,每年至少來一次,一待至少十天。
我在寫(天堂門外的女人)時,發現一篇提名(從實驗室走向推理文壇的作家)的文章。啊!那是很久、很久以前,某個主編幫我寫的序文。我覺得很懷念,也有些感概。貼文與大家共享,假如您不嫌棄的話。
妹妹是母親婚前領養的一個女孩子,後來母親和父親結婚,又有我這個現成的兒子,於是妹妹就被送到外公、外婆身邊。
我寫小說大部分出自天馬行空的想像,然而寫到後來,有時候會搞不清楚是真實?還是錯覺。回顧一頁一頁的情節建構於我的虛構創作,也出現在我真實的人生,這樣的故事,連我自己都怵目驚心。
我總覺得葉桑寫的書很好看,卻不懂如何銷售。所以我跳出來幫他宣傳一下,敬請喜歡看書的你多多支持。以下是相關資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0295?sloc=main
身為推理小作者的我又仔細分析,會不會是奸詐的母親為了讓我開心,而假裝開心。恩,有可能! 唉! 我們真是一對騙來騙去的窮開心的老母親和老小孩。
我經營臉書多年,也認識了不少的文友,有位居住馬來西亞的臉友最特別。他特別愛<呆丸>,每年至少來一次,一待至少十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敢說自己是最努力勤奮和很專業的,而是原來自己的文字真的能獲得他人的欣賞與支持,謝謝每一個曾經支持的聽友,讓我明白寫下來的東西並非毫無意義。
就從105年參加全國語文競賽起,我開始對「寫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安頓好小孩後,深夜,我喜歡置身於個人書桌前閱讀名家的精心創作,隨著作者的心情,忽喜忽憂,並從中欣賞寫作的獨特風格。更喜歡在夜闌人靜時,飲一杯日月潭的紅玉,在那靜謐的小房間內,柚木書桌上,振筆疾書,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是屬於我自己的小天地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間,應台北文化局之聘,擔任﹝第26屆台北文學獎﹞古典詩創作類決審委員,在3月21日上午赴台北市中山南路﹝張榮發金金會﹞出席由﹝文訊雜誌社﹞主辦的決審會議。近十年來我先後參與過﹝台中文學獎﹞、南投﹝玉山文學獎﹞、彰化﹝磺溪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的評審會議,都是擔當古典詩創作决審委員。
Thumbnail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看大師級研究者的文章有種感覺:20歲前後看,讚嘆多於領悟,霧裡看花的成分仍舊不少;30歲前後看,讚嘆與領悟並肩,有種「終於讀懂大師好在哪」的敬佩;30歲以後(的我),算是真的看懂了一些書,也能有自己對於典籍的詮釋,這時讀學術作品,就彷彿是大師和你肩走在花園,一路上告訴你哪株花開得美
這篇小說,看了兩次,才稍微明白內容的各種隱喻意指什麼。  故事主人公,就讓我稱他為K吧。我想這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 整篇故事有很棒的起承轉合,各種隱喻和意境的使用也都很合適,真的是首獎當之無愧。 故事一開始,就有提到「故鄉」,K國中畢業後就沒有回去故鄉了。 他吃
Thumbnail
無意間得知2024年的國際書展請來林夕演講,且並未限額、毋須報名,那更是要義無反顧地前往了。   林夕應該是我們這世代的集體回憶吧,讀書的時候聽的流行歌最多,長長的90年代港星大舉攻台,國語粵語二刀流的寫詞人並不多,但總是能時不時看到他的佳作,其詞有意境、有感情也有想法,在我心目中是最高。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敢說自己是最努力勤奮和很專業的,而是原來自己的文字真的能獲得他人的欣賞與支持,謝謝每一個曾經支持的聽友,讓我明白寫下來的東西並非毫無意義。
就從105年參加全國語文競賽起,我開始對「寫作」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安頓好小孩後,深夜,我喜歡置身於個人書桌前閱讀名家的精心創作,隨著作者的心情,忽喜忽憂,並從中欣賞寫作的獨特風格。更喜歡在夜闌人靜時,飲一杯日月潭的紅玉,在那靜謐的小房間內,柚木書桌上,振筆疾書,寫下自己的心情,這是屬於我自己的小天地
Thumbnail
第一次讀到林佳樺的散文是在聯合報繽紛版, 寫她童年和外婆在菜園摘九層塔種蔥,在院子曬藥草, 文字散發出猶如懷舊戲劇六零年代的氛圍。 拿到《當時小明月》這本書,讀到文案介紹, 作者林佳樺生長於宜蘭,四歲時因父親患病,家中三姊弟, 只有排行第二的她離開原生家庭,被送往宜蘭三星大洲村的外公外婆家
Thumbnail
今年三月間,應台北文化局之聘,擔任﹝第26屆台北文學獎﹞古典詩創作類決審委員,在3月21日上午赴台北市中山南路﹝張榮發金金會﹞出席由﹝文訊雜誌社﹞主辦的決審會議。近十年來我先後參與過﹝台中文學獎﹞、南投﹝玉山文學獎﹞、彰化﹝磺溪文學獎﹞、﹝台北文學獎﹞的評審會議,都是擔當古典詩創作决審委員。
Thumbnail
文學作品與作文不同,不能太重修辭與技巧,以免流於太匠氣或太滑,真誠反而不見了。比如對仗的句子,成語的使用,譬喻……這些技巧,一篇散文裡運用一次很棒,二次勉強還可以,用到三次看起來就很礙眼了,太做作而不自然。
看大師級研究者的文章有種感覺:20歲前後看,讚嘆多於領悟,霧裡看花的成分仍舊不少;30歲前後看,讚嘆與領悟並肩,有種「終於讀懂大師好在哪」的敬佩;30歲以後(的我),算是真的看懂了一些書,也能有自己對於典籍的詮釋,這時讀學術作品,就彷彿是大師和你肩走在花園,一路上告訴你哪株花開得美
這篇小說,看了兩次,才稍微明白內容的各種隱喻意指什麼。  故事主人公,就讓我稱他為K吧。我想這與其說是小說,不如說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 整篇故事有很棒的起承轉合,各種隱喻和意境的使用也都很合適,真的是首獎當之無愧。 故事一開始,就有提到「故鄉」,K國中畢業後就沒有回去故鄉了。 他吃
Thumbnail
無意間得知2024年的國際書展請來林夕演講,且並未限額、毋須報名,那更是要義無反顧地前往了。   林夕應該是我們這世代的集體回憶吧,讀書的時候聽的流行歌最多,長長的90年代港星大舉攻台,國語粵語二刀流的寫詞人並不多,但總是能時不時看到他的佳作,其詞有意境、有感情也有想法,在我心目中是最高。  
Thumbnail
學術界對於〔民國詩話〕的研究,向來偏於「個別詩話作者」的單一研究,或者偏向某些「特定議題」的討論;罕見到對於〔民國詩話〕既有微觀精細的研究,又作了宏觀全局的考察。林教授十幾年來,忙碌的教學和學術服務之外,付出巨大的心力,完成這部大著,不僅可以嘉惠後學,而且也是同領域學者不可不讀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