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件在老母親過世後、兒子才從櫥櫃裡發現的揹袋,被老母親珍視地收藏著。然而,兒子從未看過老母親帶著揹袋出門、也沒有印象老母親有精於刺繡的手藝。兒子也已經是現年80多歲的老先生,口述歷史和田調資料的侷限一直苦惱著我們。
這一件在80年代收藏進獅頭社區文史館的刺繡揹袋,儘管多年來受到許多愛好平埔族群、
#馬卡道族 文化的人們注意,然而直到最近,我們才真正地從這個刺繡揹袋本身的物質特性,開始去探索她的材質、顏色、形制(可能)能夠表達出的意義。舉例來說:⠀
*繡線是蠶絲或是棉質?哪些顏色用的是蠶絲、哪些是棉線?能夠大量使用蠶絲(甚至連鬆縫的用線都是蠶絲)可能意味著什麼?
*繡線顏色遠非乍看之下以為的黑、紫、紅三色,從未磨損及變色的內層去看,「黑色」部分其實是深藍綠色搭配深棕色而成,「紅色」部分則其實運用了有粉橘色、淺金和深金色。這些配色的邏輯可能是什麼?
*多夾層的設計、夾層開口的弧度、夾層開口的「蟲止」,這些配置,有什麼樣的用途?我們可以做什麼樣的猜測?
每一次重新檢視,我們總是能夠產生新的發現;每一次觸摸文物的體會,總是能夠成為下一次重新摸索時的養分。除了上述的幾個提問(我們一邊討論一邊驚呼「你看!」「天啊!」「真的欸!」)之外,有更多的探索,是接下來我們要回到部落來嘗試的。(好期待!)
謝謝來自
#大武壟族 #日光小林聚落 怡均姐姐精湛的刺繡技藝和經驗、賴導的專業攝影器材和銳利的攝影師之眼。一起反覆摸索(象徵上和物理上)這件阿祖級刺繡的過程中,我們不只從他們身上學習文物檢視的技巧和實作方法,更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他們活在文化中的企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