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以箴

陳以箴

5 位追蹤者
5會員
8內容數
屏東的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祭典復振近年已受到族人和研究者 的重視,然而,馬卡道族豐富的十字繡衣飾文化目前仍缺乏相關的調查 和認識,使得馬卡道族衣飾文化的復振遭遇諸多問題。整體文化復振的 要素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群體感的方法之一,這是我們打算從馬卡道族最為繽紛的遺產:繡品開始的原因。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屏東馬卡道族(平埔族群之一)的文化復振路徑,除了透過祭典的「恢復」之外,近年的另一個路徑,就是想透過衣飾文化的復振來標示自我的族群身份。在平埔族群希冀被原住民社會認可的過程中,衣飾文化是最能夠彰顯族群群體感的方法之一;然而,......
Thumbnail
avatar
汪維謙
以箴姐 平安 上午把這篇傳到群組詢問是否有看過類似袋子的做法,目前沒有得到看過相似作法的回覆,知本的老師推測看起來比較像是把碎布拼接在一起,(可能他們要看到實物跟裡層比較可以知道 😂),老師提到以前因為布匹取得較貴,有可能利用做衣服的碎布再拼接做成袋子。自己有看過近代加拉鍊時會做成內口袋的方式,拉鍊連接另一塊布對折把邊緣車起來形成一個長方形小袋子,邊角為了避免卡碎屑會做圓弧一些,不知道文中的袋子是否類似這個概念的做法?右斜設計或許有配合蓋子背面暗袋開口的方向,過去背的位置好像大多在腰際靠近胸口,如果能找到以前背袋子的習慣(左肩右肩之類)或許可以很好推測,另外想到如果是用來放置菸草之類比較零散、小的東西的話,可能小口袋的方式更好集中抓取(?
「這些歷史因由我都聽過了,那幾張老照片也看過了」 在山下部落聽kaka Sra對於七腳川事件的簡報時,是一個自屏東長途拔涉的燠熱午後,我打起精神坐正,想聽事件後裔的當代文化工作者,會怎麼談論這個「事件」。 哥哥講七腳川的脈絡,從清代的加禮宛事件談起,談到對噶瑪蘭、對薩奇萊雅的抱歉,談到原諒和選擇
Thumbnail
大家好,我們是馬卡道青年小組! 在大武山腳下唱著自己的歌、跳著我們的舞、傳頌自己的名字,馬卡道族青年們在部落裡外嘗試探索族群議題的不同面向;但隨著平埔正名(2022年憲判字第17號)判決結果出爐,散落在島嶼東南各部落的青年們,意識到在文化復振的這條路上,我們還有
Thumbnail
2023年4月底,仲春的朦朧之際,我們趁著花蓮的里行部落開課,跑去跟卡塔文化工作室的秀慧老師學習。 老師提到,解讀每一件物件的時候,都不能脫離物件所處的時空,要設身處地去想像當時人們所見、所用的環境。相似的植物圖樣,在不同地區可能會有不同變化、也可能有不同意涵。 而在分析時,首先要先丈量
Thumbnail
分析刺繡時,如果停留在單一物件或單一技法,這會討論不出結果。你可以參考胡嘉瑜針對大武壟的圖錄可以拿來看,你要去看的部分是穿著的部分,我當時有提出:楠梓仙溪移動系統,大武壟從玉井往內走,再從荖濃溪上去到鄒族,雖然有一樣的圖紋,但在穿著上,有些使用在裙片上、有些使用在纏頭巾上。
Thumbnail
我記得在跟同學們討論關於繡片背後的針路是否要追求工整時,我說,如果是創作,我習慣看著正面的圖樣邊繡邊構思圖樣,因為有時繡圖轉化到布面上時,還是會有臨時想要換色或換圖紋位置的想法,所以常常顧不到背面的簡潔。
Thumbnail
「老師!我的眼睛學會了,可是手還沒學會!」 「老師,我要放棄了,我不會。」然後隔天上課跟我說: 「老師,我昨天回家做完了。」 「看,包邊就像是大武山一樣,你可以決定他要多高,縫歪了也沒關係,反正山都不一樣大啊。」我安慰著縫歪了的孩子, 「不行,我要讓他們平等。」然後孩子耐著性子退針,重來。 我很喜歡
Thumbnail
這是一件在老母親過世後、兒子才從櫥櫃裡發現的揹袋,被老母親珍視地收藏著。然而,兒子從未看過老母親帶著揹袋出門、也沒有印象老母親有精於刺繡的手藝。兒子也已經是現年80多歲的老先生,口述歷史和田調資料的侷限一直苦惱著我們。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