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補習下課回家,才進家門。
「媽~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可以啊~」
「我有一個同學,她理化考76,她跟她爸媽說,她爸媽說怎麼考這麼差,可以再考好一點。她國二的妹妹英文考97分,她爸媽很高興,叫她要多跟妹妹學。我同學很傷心啊!她說想乾脆全部放棄算了。」
「所以你要問我的是.....?!」
「怎麼她爸媽這麼愛比較啊?我沒有要幫她啦!我只是想扭轉她的想法。」
我聽完笑了。
「你剛剛最後一句話再說一次。」
「我只是想扭轉她的想法。」
「那再前面一句呢?」
「我沒有要幫她...」被我一問,他突然覺察出兩句話的矛盾。尷尬地笑了。
父母把孩子之間拿來做比較,是很難免的。即便是獨生子女,也很可能會被跟其他親戚、鄰居的孩子比較。
「那是她跟她爸媽之間的問題,你沒辦法『幫』她解決,你只能『同理』她。聽她說她心裡的難過跟委屈。」
「喔~」兒子若有所思。
「所以...你怎麼跟她說呢?」
「嗯~我想了想就跟她說,應該是你爸媽覺得你做得到,才會這樣跟你說的吧。」
咦?我怎麼覺得這句話似曾相識?!
啊~我想起來了!有次去接哥哥補習班下課,他上車就說:「我國文考70。」
「喔~聽起來還可以啊!」我回應。
「補習班老師說這樣不好,他給我的標準是80。」從他語氣裡,我聽出沮喪。
我心裡明白,兒子是需要被肯定跟鼓勵的人,不斷拉高目標,讓他有挫敗感,並不會讓他有戰鬥力,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總是達不到而放棄。
我沒有辦法干涉老師對他的期待與要求,但我可以告訴他,我對他的認同,同時幫助他看到自己的價值以及老師對他的看重。
「喔~這樣啊!但是媽媽覺得你考這樣很不錯了耶!我感覺你很認真了啊!」
「我也覺得還不錯,可是老師說不夠...」
「這樣啊?嗯~會不會是老師覺得你程度應該可以拿到80分,他覺得你可以做到。你覺得呢?」
我這麼說是希望引導他去看見,老師沒說出口的是,覺得他的程度很好,這對他來說是正向的肯定。只是老師表達出來的話,讓他覺得受挫、自己不夠好。
「嗯~老師也這麼說,他說他對我的要求是80分以上。」
「那你覺得呢?」
「我也覺得如果再細心一點,應該可以更高。」
「看來老師很了解你的實力在哪裡耶!」
「嗯~」聽起來他對老師的話釋懷多了。
沒想到兒子把那時候我對他說的話拿去用了呢!真是聰明的孩子!
「哇~你很厲害耶!能夠看到這個角度!不錯不錯!所以你想問什麼?」我還是不知道他要問什麼。哈哈哈~
「沒有啊~就想要跟你討論一下啊!怎麼回應她比較好,這樣做對不對。我覺得有你這個媽媽很不錯!蠻驕傲有你這個媽媽!」
哈哈哈哈~偶爾我也覺得我很棒呢!
「謝謝你的誇獎喔!兩年前的我可不是這樣的呢!我去上課學費可不是白繳的!」
「對~你以前真的蠻可怕的!你也會說:『我沒有生氣啊!我只是....』可是明明就是在生氣罵人啊!」
真的~人在慣性之下的應對,很多都是不自覺的。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的機會啊!
還好當時我覺察了自己瀕臨情緒失控的狀態,想辦法去找到出路。才能有今天跟孩子和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