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養|重新詮釋話語,可以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親子教養|重新詮釋話語,可以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兒子補習下課回家,才進家門。

「媽~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可以啊~」

「我有一個同學,她理化考76,她跟她爸媽說,她爸媽說怎麼考這麼差,可以再考好一點。她國二的妹妹英文考97分,她爸媽很高興,叫她要多跟妹妹學。我同學很傷心啊!她說想乾脆全部放棄算了。」

「所以你要問我的是.....?!」

「怎麼她爸媽這麼愛比較啊?我沒有要幫她啦!我只是想扭轉她的想法。」

我聽完笑了。

「你剛剛最後一句話再說一次。」

「我只是想扭轉她的想法。」

「那再前面一句呢?」

「我沒有要幫她...」被我一問,他突然覺察出兩句話的矛盾。尷尬地笑了。

父母把孩子之間拿來做比較,是很難免的。即便是獨生子女,也很可能會被跟其他親戚、鄰居的孩子比較。

「那是她跟她爸媽之間的問題,你沒辦法『幫』她解決,你只能『同理』她。聽她說她心裡的難過跟委屈。」

「喔~」兒子若有所思。

「所以...你怎麼跟她說呢?」

「嗯~我想了想就跟她說,應該是你爸媽覺得你做得到,才會這樣跟你說的吧。」

重新詮釋,可以讓生命有不一樣的看見

重新詮釋,可以讓生命有不一樣的看見

咦?我怎麼覺得這句話似曾相識?!

啊~我想起來了!有次去接哥哥補習班下課,他上車就說:「我國文考70。」

「喔~聽起來還可以啊!」我回應。

「補習班老師說這樣不好,他給我的標準是80。」從他語氣裡,我聽出沮喪。

我心裡明白,兒子是需要被肯定跟鼓勵的人,不斷拉高目標,讓他有挫敗感,並不會讓他有戰鬥力,可能還會覺得自己總是達不到而放棄。

我沒有辦法干涉老師對他的期待與要求,但我可以告訴他,我對他的認同,同時幫助他看到自己的價值以及老師對他的看重。

「喔~這樣啊!但是媽媽覺得你考這樣很不錯了耶!我感覺你很認真了啊!」

「我也覺得還不錯,可是老師說不夠...」

「這樣啊?嗯~會不會是老師覺得你程度應該可以拿到80分,他覺得你可以做到。你覺得呢?」

我這麼說是希望引導他去看見,老師沒說出口的是,覺得他的程度很好,這對他來說是正向的肯定。只是老師表達出來的話,讓他覺得受挫、自己不夠好。

「嗯~老師也這麼說,他說他對我的要求是80分以上。」

「那你覺得呢?」

「我也覺得如果再細心一點,應該可以更高。」

「看來老師很了解你的實力在哪裡耶!」

「嗯~」聽起來他對老師的話釋懷多了。

沒想到兒子把那時候我對他說的話拿去用了呢!真是聰明的孩子!

「哇~你很厲害耶!能夠看到這個角度!不錯不錯!所以你想問什麼?」我還是不知道他要問什麼。哈哈哈~

「沒有啊~就想要跟你討論一下啊!怎麼回應她比較好,這樣做對不對。我覺得有你這個媽媽很不錯!蠻驕傲有你這個媽媽!」

哈哈哈哈~偶爾我也覺得我很棒呢!

「謝謝你的誇獎喔!兩年前的我可不是這樣的呢!我去上課學費可不是白繳的!」

「對~你以前真的蠻可怕的!你也會說:『我沒有生氣啊!我只是....』可是明明就是在生氣罵人啊!」

真的~人在慣性之下的應對,很多都是不自覺的。沒有覺察就沒有改變的機會啊!

還好當時我覺察了自己瀕臨情緒失控的狀態,想辦法去找到出路。才能有今天跟孩子和諧的關係。

avatar-img
蘇菲雅生活筆記-Sophia Chen 的沙龍
83會員
279內容數
與親子相關議題,包括親子溝通、親子互動,育兒經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幾次的讀書會,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我家的兒子現在正在叛逆期,講話都很衝耶!快被他氣死了!」 「姊姊像吃炸藥一樣,動不動就生氣,也不知道在生氣什麼!」 中秋幾個家庭相聚烤肉,媽媽們天南地北聊著,不約而同提起青春期孩子的狀況。 我懂,我明白。因為我家那兩隻前陣子也是這樣。 小五的女兒,張牙舞爪的像隻保衛地盤的老虎,稍不如她的意,就憤怒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
前幾次的讀書會,展誥老師提到重新框架,先同理再說理。 那天孩子補習回來,坐在餐桌旁滑手機看很久。我有點不高興,我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我想到老師說的「先同理再說理」,於是我決定改變說話的方式。
溝通的技巧,從我出發,不是分析對方。因為人都喜歡被同理,不喜歡被評價 「我感覺你有點難過...」「我聽到你說....」 我們常被外在的刺激而引發情緒,而當我們有了情緒,又是怎麼解讀這個有情緒的自己?這個解讀往往就是我們受苦的原因。
「我家的兒子現在正在叛逆期,講話都很衝耶!快被他氣死了!」 「姊姊像吃炸藥一樣,動不動就生氣,也不知道在生氣什麼!」 中秋幾個家庭相聚烤肉,媽媽們天南地北聊著,不約而同提起青春期孩子的狀況。 我懂,我明白。因為我家那兩隻前陣子也是這樣。 小五的女兒,張牙舞爪的像隻保衛地盤的老虎,稍不如她的意,就憤怒
最近在上長耳兔心靈維度的《說不出口的更需要被聽懂》讀書會,由作者本人胡展誥心理師導讀。 真心覺得,看書真的就是眼睛看過而已,把書闔上之後,看了什麼都忘光光了。 還是要透過讀書會,分享討論,才會印象深刻,內化成為自己的知識。
我們習慣從他人眼中認識自己,在你的成長過程中,你被貼了那些標籤呢?你要不要認同這些標籤呢? 如果有機會重新形容ˋ自己,什麼樣才是你喜歡的呢? 這些標籤,來自我們的觀點,形成個人的自我認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動向,通常帶著評價。
當長輩說:「你的孩子看到人都不會叫(打招呼),這樣沒禮貌!」「天氣這麼冷,他穿短褲出門,感冒了怎麼辦?」這些話聽到當媽媽的心裡,就會變成「我沒教好孩子!」「我是個不夠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