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沒讓妹妹跟著哥哥一起上英文家教?」媽媽問我。
哥哥的英文家教老師,是我國中時期的補習老師,認識多年。當初哥哥剛上國中,英文成績不理想,我請老師幫忙,他二話不說就答應了,至今仍持續指導哥哥。
有一陣子,老師也教妹妹數學。可奇怪的是,每到上課那天,妹妹就喊肚子痛,跑廁所拉肚子,但課一結束,她又活蹦亂跳。我查覺到這件事,好奇問她:「是害怕上課嗎?還是不想學數學?」她總是搖頭說沒有。
但身體會說話。
我開始回想,自己小時候剛轉學時,每天早上起床就頭痛,內心莫名害怕上學。那時的我說不清楚自己的恐懼,但身體已經替我表達了。
於是,我決定讓妹妹暫停家教。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樣是不是太寵小孩?搞不好她只是不想上課裝病呢!」
但我問自己——孩子的身心狀態和數學成績,哪個更重要?
我更在乎的是,孩子能不能自在地學習,而不是被壓力拖垮。
後來,我和老師討論,老師也覺得不用勉強她。結果,一停掉課程,妹妹的肚子痛也自動痊癒了。
那數學怎麼辦?
過了二年,妹妹上國中後,竟然主動要求去補習班學數學!
我想,大概是她準備好了吧。
當孩子說「不舒服」,我們的第一反應,常是懷疑他們是不是在找藉口。但如果換個角度去理解——孩子為什麼「需要」這個藉口?
是心理壓力太大?是還沒準備好?還是有其他原因讓他們退縮?
當然,也可能真的只是偷懶。但與其急著指責,不如一起討論,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讓學習的路走得更順暢,而不是充滿衝突。
理解與信任孩子,是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支持。
當我們選擇相信孩子的感受,而不是急著用「合理」的標準去評判他們,我們其實是在告訴他們:「你的感受是重要的,你值得被理解。」
這樣的信任,會成為孩子內在力量的一部分,讓他們在未來面對挑戰時,知道自己可以被看見、被接納,而不需要用「裝病」或「逃避」來求救。
別讓「學業上的應該」,成為親子關係的枷鎖。
孩子的成長,不應該被「應該如何」的標準框住。
我們常以為,應該跟上進度、應該補習、應該努力不懈,卻忽略了,每個孩子的步調不同,每個孩子對學習的接受度也不同。
如果我們只是用「應該」來要求,而忽略了孩子內心的聲音,學習不僅變成壓力,親子關係也可能因此充滿衝突和距離。
學習是一場長跑,而不是一場衝刺。
當孩子準備好的時候,他們會自己出發,我們能做的,是陪在他們身邊,而不是推著他們往前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