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稱與不對稱戰力的迷思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許多人被不對稱戰力給迷惑了,以為靠不對稱戰力與全民皆兵可以贏得戰爭,但這是違反戰爭基本原則的想法。

對稱戰力是指一個國家依照其量體與國力,所建立的軍事強度,也就是常規兵力。戰力對稱於國家的國力,國力越強,自然可以輾壓其他弱小的國家。以前的不對稱戰力因為科技不發達,只能在想像中因為某一人或小部分武力,靠主角加持、天賦神力或者極強的運氣、地形天候幫忙,而以少數戰力擊敗強勢的一方,比如斯巴達300壯士。但放諸人類歷史,這樣少數獲勝的比率實在太小,因此可以列入史詩,卻無法當成戰略上的常態與原則。

就算到了20世紀,人類的武器進步到可以使用核彈,天上飛機、水上船艦、手上飛彈,但要以少數兵力+科技武器扭轉局勢,沒有對稱戰力支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就算你用了核彈也一樣,因為對方在承受打擊之後,會以更強的對稱戰力來摧毀你。除非你是恐怖份子,只打算破壞,而不是想贏得戰爭。

以台灣為例,對稱戰力是指常規的三軍軍力,雖然被媒體幾十年的催眠,說中國戰力已經遠超過台灣,所以只要打對稱戰力,台灣就必輸無疑。但事實上,常規軍力是最難被抵銷的,只要你踏實的建構訓練與投資預算,尤其是海空軍,都會展現在你攻擊防禦的韌性之上。台灣擁有22艘一級艦,300多架的IDF、F-16、幻象2000戰鬥機,1000輛主力戰車,藉由日常操演、執行任務所累積的能量,都是任何想攻擊台灣的國家要優先考慮的因素。換句話說,對稱戰力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國防深度,讓你有更多時間空間去打擊敵方的進攻能量,爭取不對稱戰力發揮的機會。

再以烏克蘭當對比,如果2022俄羅斯發動侵略戰爭之前,烏克蘭的對稱戰力接近台灣,那戰況會是怎樣發展?烏克蘭2012軍力,陸軍600多輛主力戰車,空軍80多架戰鬥機,海軍1艘巡防艦、1艘護衛艦、13艘巡邏艦。如果把台灣戰力移過去,因為烏克蘭是陸地國家,把台灣海軍陸軍規模對調一下,變成陸軍2000輛主力戰車,空軍300架戰鬥機,海軍4艘巡防艦、4艘護衛艦、12艘巡邏艦、60艘飛彈快艇,外加愛國者防空飛彈、陸基魚叉反艦飛彈、海馬斯地對地火箭,這樣俄羅斯想打烏克蘭,要準備多少兵力?這次俄羅斯只動員19萬人,要是如同台灣的強度,俄羅斯要怎樣打?

首先要搶奪空優,俄羅斯一在邊境演習,烏克蘭2000輛主戰車就在邊境戒備,海馬斯火箭在後方進行發射準備。空軍後撤西部防止被導彈攻擊機場,愛國者飛彈營在重點進行防空警戒。海軍巡防艦、護衛艦從黑海海岸出港,亞述海則由巡邏艦出動,飛彈快艇在港口待命,岸邊都有陸基魚叉發射車準備接收戰管資訊,打擊100公里內的敵方船艦。

這種陣仗擺出來,俄羅斯至少要準備兩三倍以上的進攻兵力,不然就是期待烏克蘭總統是馬英九或韓國瑜,只想和平統一不想抵抗。對稱戰力會逼俄羅斯得動用更長的時間去準備可戰之兵,4000輛主力戰車、600架戰鬥機、神盾艦等20艘以上,也許才可以清掉烏克蘭的常規國防力量,而且還要祈禱自己的軍力沒有耗損太多,不然這邊打完,也無力繼續進攻烏克蘭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這時不對稱戰力就會是關鍵,在對稱戰力的掩護下,單兵標槍、刺針可以幫2000輛主力戰車提供更大的支援,並且反擊俄羅斯野戰空中武力的制壓。陸基魚叉+飛彈快艇可以掩護海軍艦艇後撤,以及攻擊想要到灘岸港口登陸佔領的俄羅斯兩棲兵力。同時海馬斯對俄羅斯邊境集結的部隊進行打擊,延遲後勤補給的進度。說到底,普丁會進攻烏克蘭,就是預想烏克蘭不堪一擊,會馬上投降,所以北京冬奧一結束就動手。而習近平不敢打台灣,就是預想台灣的對稱戰力很難消滅,沒打個一年半載,不太可能靠導彈洗地就讓蔡英文認輸。

如果把台灣換成烏克蘭軍力去防守,又會是怎樣?台灣本島面積3.6萬平方公里,因為是海島國家,我們把周邊100公里海域都列入作戰範圍,那就是約20萬平方公里。陸軍600輛主力戰車,空軍100架戰鬥機,海軍1艘巡防艦、1艘護衛艦、13艘巡邏艦,習近平看到這種規模,一定半夜笑醒,準備隨時讓台灣回歸中國懷抱。因為缺乏對稱戰力,台灣軍方只能退守台灣本島,無法在100公里外就以常規兵力對抗。這時候就算美國幫台灣運送再多不對稱戰力的武器,中國可以輕鬆到達台灣沿岸100公里,靠神盾艦保護網讓反艦飛彈無法發揮作用,航母在後方以空中武力打擊台灣雷達防空系統,甚至連攻擊機場、港口都可以省略,直接消耗掉台灣100架戰鬥機、10幾艘軍艦的能量後,進行空降、機降作戰,再使用機場碼頭快速運補兵力登島作戰。等到中國在台灣北中南建立灘頭與港口、機場據點,大量兵力安然地搭乘大型貨船、飛機抵達,再以海空軍力封鎖台灣東岸,阻止美國繼續運補支援,接下來就是比228更慘烈的屠城與清鄉,徹底抹除中華民國的歷史痕跡,完成中國共產黨的統一大業。

raw-image

拜科技進步所賜,不對稱戰力可以普及化,不用天生神力,只要訓練足夠,就能以最小的投資,換得更大的殺傷力。但更大的問題是,他的使用性被強烈侷限,標槍、刺針都要近距離肉搏戰才會用上,平時沒有其他功能。陸基魚叉、海馬斯、飛彈快艇受限於發射地、船體大小,也只能在全面開戰下發揮功能。一旦使用不對稱戰力當成主戰力,沒有更大運用彈性,那就是你對手的最大福音,反正你能打到的地方就是那些。

海洋其實是最好的海空軍戰場,相較於陸地的複雜多變,海洋的最大變數是氣候以及廣大面積,以及從海底進行的立體攻擊。烏克蘭所在的黑海跟亞述海,先天缺乏潛艇運用的空間,連巡防艦以上的投資也顯得無法施展。但是台灣是海島,放著大好的海洋優勢不用,就如同二戰前美國放任日本艦隊偷襲珍珠港一樣,難道要等中途島戰役再來反轉,還是直接被當沖繩登陸,決一死戰?這樣你就知道為何國民黨跟馬英九要死命阻擋台灣獲得潛艦,因為一旦水下戰力提升,中國艦隊光要搞反潛作戰就得再投下鉅資。台灣已經知道中國想搞偷襲珍珠港,所以要準備的是直接中途島海戰反擊+逆襲珍珠港,弄掉中國艦隊,斷了中國登陸台灣的終極統一美夢。不對稱戰力對台灣最大幫助不是打陸地戰,而是海戰,藉由各方資訊更精準的扭轉中國海上戰力的優勢,進而抵銷中國空陸戰力與台灣的落差。美國發展中的無人艦艇、無人機,更是未來台灣海戰的重要戰力,只要有對抗中國1/3海空軍力的本事,中國就很難為了吃下台灣,放棄其他國土的防禦力。

戰爭是人類最強大的智慧結晶,因為要拚生死,求生存,才會激發最大的潛能與拚勁,你放棄了戰爭,就是把自己丟到任人宰割的砧板上。過去國民黨蔣介石政權佔領台灣,就是不想被共產黨當肉切,所以洗腦台灣人是中國人,要幫他反攻中國去打仗,台灣人只要當兵,由國民黨當官,阻止台灣人熟悉軍事,排擠優秀的台灣人才得到軍事能力與觀念,讓更多1949移民台灣的中國人及其族裔獲得軍職的保障,好維持蔣家政權代代相承。這個狀況,結果就是都2020年代了,還有一堆中華民國退役將領去跪中,聽共產黨訓話,然後覺得反共的蔣介石是神主牌,也不會覺得精神錯亂。70年了,把敵人當祖宗,把敵國當祖國,然後只想用不對稱戰力抵擋一下就好,反正不要打贏,就可以回歸祖國天下一統了。

烏克蘭血淋淋的教訓,就算你們是親兄弟,如果你不強,吃掉你也是自然的事,尤其是獨裁共產國家。你有看過美國要併吞加拿大或墨西哥?歐盟要你放棄自己的國家講別國的話?是北約東擴,還是天下大同,四海歸心,好的制度當然大家都會去靠攏,壞的爛的當然避之唯恐不及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b Chen的沙龍
127會員
942內容數
用科學的方式,還原占星真正的樣貌
Bob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8
如果中國要打台灣,要看打哪邊,就得花多少時間。要打全壘打、犧牲打、 安打、短打,要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要登陸台灣,至少要留6個月可以持續登陸,不然就是犧牲打。最早4月可以登陸,打到10月就得控制台灣,不然運補受阻於東北季風,就算已經登陸幾萬人,可能都壓不住。3、4月有春雨,5月有梅雨,6月以後
Thumbnail
2025/04/08
如果中國要打台灣,要看打哪邊,就得花多少時間。要打全壘打、犧牲打、 安打、短打,要準備的東西都不太一樣。 要登陸台灣,至少要留6個月可以持續登陸,不然就是犧牲打。最早4月可以登陸,打到10月就得控制台灣,不然運補受阻於東北季風,就算已經登陸幾萬人,可能都壓不住。3、4月有春雨,5月有梅雨,6月以後
Thumbnail
2025/03/31
中國要如何打台灣,完全取之於台灣防衛能力有多強。如果以台灣陸基反艦飛彈射程200公里,海空軍制海範圍400公里來看,假設中國航母防衛範圍也要200公里,既然出海就要到陸基空軍到不了的地方才有戰略意義,那中國航母艦隊要能發揮戰略效果,又能夠維持基本安全作戰的區域大概只有3個。 安全區域選定的條件:
Thumbnail
2025/03/31
中國要如何打台灣,完全取之於台灣防衛能力有多強。如果以台灣陸基反艦飛彈射程200公里,海空軍制海範圍400公里來看,假設中國航母防衛範圍也要200公里,既然出海就要到陸基空軍到不了的地方才有戰略意義,那中國航母艦隊要能發揮戰略效果,又能夠維持基本安全作戰的區域大概只有3個。 安全區域選定的條件:
Thumbnail
2025/01/16
雷達的原理也類似這個CPU跟GPU。 傳統都卜勒雷達就是CPU,有強大性能一次掃一個地方,所以雷達要不斷旋轉,掃到一遍,處理一個地方。是雷達技術的起始,現在看來省電、體積小、便宜。 陣列雷達則是GPU,有一堆小雷達聚合在一個雷達陣列上,專門掃描各自的區塊,然後整合成方位跟高度的資訊,完成掃描(作
Thumbnail
2025/01/16
雷達的原理也類似這個CPU跟GPU。 傳統都卜勒雷達就是CPU,有強大性能一次掃一個地方,所以雷達要不斷旋轉,掃到一遍,處理一個地方。是雷達技術的起始,現在看來省電、體積小、便宜。 陣列雷達則是GPU,有一堆小雷達聚合在一個雷達陣列上,專門掃描各自的區塊,然後整合成方位跟高度的資訊,完成掃描(作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這場保台是否要先打贏俄烏戰爭的針鋒相對辯論的下半段 雙方第二次發言分別針對對方的論點與攻擊點進行反擊 並舉出更多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最後的結辯中雙方都搬出雷根來反駁對方 本文最後是對雙方意見分歧最大的三個關鍵點做出簡短但關鍵的評論
Thumbnail
這場保台是否要先打贏俄烏戰爭的針鋒相對辯論的下半段 雙方第二次發言分別針對對方的論點與攻擊點進行反擊 並舉出更多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最後的結辯中雙方都搬出雷根來反駁對方 本文最後是對雙方意見分歧最大的三個關鍵點做出簡短但關鍵的評論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世界上目前戰爭動盪的主要因素盤點,瞭解情況以後,才能提前用最樂觀積極的心情,來做最壞的打算。
Thumbnail
世界上目前戰爭動盪的主要因素盤點,瞭解情況以後,才能提前用最樂觀積極的心情,來做最壞的打算。
Thumbnail
俄烏戰爭,讓海峽兩岸的未來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人重新思考,中國攻台的機率有多高?美國的支援會到什麼程度?台灣人民捍衛國家的意志有多強、能發揮多少貢獻?諸如此類的議題還有很多。但網路上的人各說各話,可信度也很難評估,東拼西湊要接近真相並不容易。 《台灣的勝算》由曾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編寫,投入軍
Thumbnail
俄烏戰爭,讓海峽兩岸的未來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人重新思考,中國攻台的機率有多高?美國的支援會到什麼程度?台灣人民捍衛國家的意志有多強、能發揮多少貢獻?諸如此類的議題還有很多。但網路上的人各說各話,可信度也很難評估,東拼西湊要接近真相並不容易。 《台灣的勝算》由曾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編寫,投入軍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接續不對稱戰力的議題,來講陸戰部份。很多人在台灣,卻完全不管台灣的地形地物,看到烏克蘭怎樣打,就說台灣也要那樣。中國歷史地理教太多的後果,就是對自己國家的理解,完全變成中國的樣子,這是目前40歲以上台灣大眾的國民黨教育後果。
Thumbnail
接續不對稱戰力的議題,來講陸戰部份。很多人在台灣,卻完全不管台灣的地形地物,看到烏克蘭怎樣打,就說台灣也要那樣。中國歷史地理教太多的後果,就是對自己國家的理解,完全變成中國的樣子,這是目前40歲以上台灣大眾的國民黨教育後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