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11):啟示,臺灣能從這場戰爭學到什麼?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果普京打一開始就知道,戰爭機器中有一半的技術來自國外,不少關鍵零件還是西方生產,俄國並沒有自產能力。那麼他們可能採取的方式,就是繼續資訊戰滲透,小規模的軍事騷擾,不停的在烏東擴大親俄派範圍,同時擾亂西方政治,降低干擾力道。而不是選擇大規模入侵。這是政治制度欠缺監督後的結果,獨裁者會傾向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那個年輕時會聽同事好好解說工作事項的普京已經不在了。

政治面的討論可能要幾十年後,俄國整個變革,機密文件一個個解密才會曉得。

我們回頭來看,這場戰爭對台灣有什麼啟示。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 烏軍反攻的案例說明:

此外,諸如砲兵密度、戰車數量、搭配士兵,怎樣達成作戰目標,都沒有極其突出的優秀戰略,這也不是將軍們都很笨,而是手頭工具就這樣,地圖打開長那樣,「不然還能怎樣」?現代的情報收集很完整,天候可以預測、衛星可以開圖,代表攻防路線差不多就那樣。

情報完整的現代戰爭,不再有神來一筆的「破格」戰略

剩下就是典型的「重心」,如何在局部製造敵方重心偏移,在某處兵力稀薄,而我方可以以強擊弱,對雙方來說都一樣。在俄軍戰線拉的太綿長,烏克蘭就發起極其成功的反擊戰,一舉解放哈爾可夫以南超過兩千平方公里的土地。在俄軍回防縮短戰線後,烏克蘭就很難找到相同的地形再一次重演這種漂亮的反擊。

而俄國的反擊也掌握著多數兵力的主動,如展開好幾個月的巴赫姆特戰役,其實週邊幾個戰略重鎮,就反覆進行佯攻、側攻各種戰術性策略,也都有效果(很小就是)。

戰略上,已經證明沒有什麼戰神發明新招,只是老招變來變去,而雙方都能做出有效預測。剩下的,就是等西方援烏的各項兵器就定位,看能否展開新一輪進攻,至於到底有沒有效果,全世界都在看。(意思是大家也不知道到底多有效)

分散式指揮因應飛彈攻擊,機動式防禦對抗戰機

那麼,在戰術上有什麼值得學習的部分?有,傳統戰術概念完全沒過時,是對科技掌握太低的人想像力太豐富而已。

高科技武器確實相當有威力,但效力遠遠不如預期,舉凡俄國伊斯坎德爾短程戰術導彈、巡弋飛彈的精準度與帳面相差甚遠。理由很多,筆者自己從技術面追蹤,至少就有晶片等級不夠、陀螺儀製造工藝不足、衛星原子鐘等級有差……好幾個面向。

每一項的落差大概就是5%以內吧,但把這些誤差換算成飛彈移動距離,以CEP值來說,戰場實際表現與官方數據差了快10倍,打到跟沒打到的差別。事實就是發射半打飛彈沒有一發打到機場跑道,不要再拗了。(編:CEP是n公尺的話,表示飛彈有50%機率落在以目標為圓心的n公尺範圍內)

但這種精準度,打擊固定目標如雷達站還是相當有效,成功摧毀的雖然數量不夠,要把這類目標癱瘓到不能用倒可以。所以也不能說毫無用處,只是我們要好好思考,台灣的分散式指揮需要落實。

防空系統也是一大亮點,包括筆者在內,戰前都認為以俄國的空軍實力,要壓制烏克蘭防空應該沒有多大問題,問題是時間多久、強度多高。也就是「完全制空權應該沒有,部分制空權當無問題」,只是這個部分制空可以控制到什麼程度。

raw-image

結果出乎意料之外,烏克蘭以手上的舊型蘇制防空飛彈與雷達車,運用分散式防禦、保持機動的情況下,竟讓俄國空軍損失慘重,對比開戰時只有一百多架舊型戰機的烏克蘭,戰果相當令人驚豔。

單兵射殺戰機不是特例,但需齊備各種條件

其中,透過這種組合,加上俄軍情報回傳的遲緩,俄國空軍找不到烏克蘭躲在樹叢、倉庫之中的防空飛彈──太過深入會進入「獵殺區」,但不深入就無法支援地面部隊,形成兩難。反制之道就是讓戰機降低高度到雷達探測不到的範圍,身為蘇制武器的老大哥,俄國也非常清楚烏克蘭蘇制防空雷達的弱點。

但這等於主動放棄四代機、五代機隱密的優勢,低空飛行下很容易被地面持有單兵防空飛彈的小組擊毀。聽來很容易,其實戰機在高速飛行下,要用目視確認目標,或是前方雷達感測到敵機資訊,回報給地面部隊,並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數量可以彌補這個差距,大量單兵防空飛彈的部署,讓這些高價先進戰機相對容易進入火網之中。

筆者的意思是,不要迷信單兵防空飛彈,好像人手一支刺針就可以防空,這是需要各種條件搭配的。也不要狂信先進武器就一定有絕對優勢,烏克蘭軍隊用勇氣證明大膽積極的行動,是可以克服科技劣勢,更何況台灣的防空實力並不差。

  • 各種條件齊備之下,連巡弋飛彈都能打下來,但這絕對不是簡單的事情。

水泥城鎮易守難攻,戰車、地雷仍是陸戰重要武器

陸地戰鬥大概是我們最需要學的部分,不是要學人家巷戰,筆者這邊先講清楚,省得一堆人亂跳坑。

戰車依然有用,最大的效力之一是隨伴步兵的安心感,當步兵知道己方已經沒有戰車可以保護自己,通常都會選擇撤退。而且戰車沒想像中那麼容易擊毀,媒體把反戰車飛彈講得很威,實際效力還是得看戰場,而且並不是一發一個,在俄軍坦克群圍攻壓制下,還不如組織裝甲部隊機動反擊,後方砲兵轟擊有效。

城鎮戰比想像的難打,大概是因為波灣戰爭後,都沒有中大型城市遭遇戰火,導致我們對巷戰的想像都停留在伊拉克。在烏克蘭這種地形,有大量水泥建物的地方,得用非常大量的炮火才能摧毀建築,而理論上斷垣殘壁對進攻方是災難,實際上更加嚴重。俄軍在烏東遇到烏克蘭構築強硬的陣地,往往得付出非常大的犧牲才能換得一點戰果。

地雷還是非常好用的武器,廣大的雷區能極有效的遲滯裝甲部隊進攻,再搭配砲兵放手的開放地區下,想越野發起攻擊,埋設地雷比想像的有用。就算是戰爭初期,把地雷擺放在道路上,也都能拖延進攻的俄軍處理,最起碼能讓搶快的俄軍避開主要道路,降低前進速率。掃雷車不是沒有用,而是使用時機難以掌握,加上烏克蘭並非沒有反擊力量,俄軍重進攻、輕補助的弱點就被凸顯出來。

這表示台灣對地雷的想像太過粗淺,尤其是之前鬧很大的火山布雷車,我們才發現,明明有那麼多工兵退下來的弟兄,卻沒多少人相信布雷是國軍早就有的戰術。輕易的跟媒體風向轉,不用談到地雷戰術應用,也不提人員殺傷雷跟反裝甲雷的差異,居然有人相信台北市街頭將會到處都是地雷,顯示一般民眾對軍事常識的認知幾乎是零。


無人機非決定勝負的要素,但相當適合反登陸作戰

無人機很好用,但也沒想像好用,戰場上的電磁訊號紛亂,小型無人機的損耗極快,中大型則無法在到處都是防空飛彈的現代戰場生存。這給我們的啟示是,無人機確實要早點建制,但也不需要過度看重到好像沒有無人機就死定。

因為台灣沒有要反攻大陸,解放軍要遙控戰場戰術無人機協助,都要登陸後才有足夠訊號強度。烏克蘭已經證明中大型無人機生存率極低,台灣防空火力遠高於烏克蘭,過度憂慮是不必要的。

反倒是進攻型、偵蒐型的小型無人機,很適合台灣作為反登陸之用,尤其是台灣幾乎沒有那種往內陸兩公里還看不到城鎮的可登陸海灘。中小型無人機航程夠遠的話,台灣陸地可以提供較強訊號,騷擾、襲擊靠岸近的登陸船艦會很有效果。

當然,這些都沒有確實驗證,烏克蘭當然也沒辦法幫忙確認登陸戰,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中得到很多有用的資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5.6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這場保台是否要先打贏俄烏戰爭的針鋒相對辯論的下半段 雙方第二次發言分別針對對方的論點與攻擊點進行反擊 並舉出更多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最後的結辯中雙方都搬出雷根來反駁對方 本文最後是對雙方意見分歧最大的三個關鍵點做出簡短但關鍵的評論
Thumbnail
這場保台是否要先打贏俄烏戰爭的針鋒相對辯論的下半段 雙方第二次發言分別針對對方的論點與攻擊點進行反擊 並舉出更多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最後的結辯中雙方都搬出雷根來反駁對方 本文最後是對雙方意見分歧最大的三個關鍵點做出簡短但關鍵的評論
Thumbnail
假設只有這兩方,又加速開啟總體戰,那必定是資源多的壓垮另一方,烏克蘭可沒有海峽,後備軍人潛力差了好幾倍,軍工業根本的礦藏、加工也差距不小。長期而言這是絕對正確,只要俄國沒有犯下致命錯誤,烏克蘭也沒得到神助。可是以中短期角度而言就開始不對,因為資源轉換成軍事資源,並不是打遊戲按一顆鈕就可以。
Thumbnail
假設只有這兩方,又加速開啟總體戰,那必定是資源多的壓垮另一方,烏克蘭可沒有海峽,後備軍人潛力差了好幾倍,軍工業根本的礦藏、加工也差距不小。長期而言這是絕對正確,只要俄國沒有犯下致命錯誤,烏克蘭也沒得到神助。可是以中短期角度而言就開始不對,因為資源轉換成軍事資源,並不是打遊戲按一顆鈕就可以。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這看起來不相關的目標,都隱含一個前提「烏克蘭政治不穩」,俄國情報部門認為烏克蘭戰意薄弱,總統又是政治素人,只要兵臨城下就能起到威嚇效果。而這三個方向只要有一個成功,就能快速扶植傀儡政府,加速實體控制,從而達成俄國想要的「獲取資源」。
Thumbnail
這看起來不相關的目標,都隱含一個前提「烏克蘭政治不穩」,俄國情報部門認為烏克蘭戰意薄弱,總統又是政治素人,只要兵臨城下就能起到威嚇效果。而這三個方向只要有一個成功,就能快速扶植傀儡政府,加速實體控制,從而達成俄國想要的「獲取資源」。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