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分享:《台灣的勝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俄烏戰爭,讓海峽兩岸的未來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人重新思考,中國攻台的機率有多高?美國的支援會到什麼程度?台灣人民捍衛國家的意志有多強、能發揮多少貢獻?諸如此類的議題還有很多。但網路上的人各說各話,可信度也很難評估,東拼西湊要接近真相並不容易。

《台灣的勝算》由曾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編寫,投入軍旅生涯四十多年的他,了解台灣國軍的處境,熟悉美國的想法,也一路觀察著中共解放軍的改變,這本厚達500頁的書完整記載了他對兩岸軍事關係的了解,也重申他對自己所提出的「整體防衛構想」的重視與支持,雖然寫書都多少會有自己的主觀意識在裡面,但以資訊的可信度,及觀念的可行性來說,還是會比流言蜚語好得多。

本書的前半部,著重討論兩岸的過去、現況,及可能的未來。眾所皆知,統一台灣為中共長久以來的目標之一,2012年習近平掌權時提出了「中國夢」,要以兩階段的計畫達成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預計於2050前達成這個夢想,因此若中國的成長按照預期,成為超級強國,專家預測中國必定會在建國百年(2049年)前統一台灣,才算完成了「民族復興」。

然而,事情不一定要發生在最後期限。依照解放軍能力提升的幅度,不少人分析在2027年就有機會擁有成功武統台灣的能力。過去幾十年間沒有發動全面戰爭,最大的原因仍是軍事實力尚未到位,要從台灣海峽完成登陸作戰實屬不易,而過去解放軍的遠程攻擊能力,也沒有強到能牽制前來助拳的美軍,貿然攻台顯然弊大於利,但未來十年很可能變成轉捩點,若解放軍的成長持續符合預期,那在2032年習近平再度需要爭取連任時,出兵台灣以作為功績就有發生的可能。

過去曾有許多人抱持和平統一也沒什麼不好的心態,認為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國能讓自己過得更好、更優渥,但新疆與香港的現況讓不少人開始明白,當中國人很可能不是較好的選擇,從一些民調就可以看出風向的改變,北京當局固然也能感受到靠著滲透、洗腦等手段要統一台灣的機會正在降低,轉向準備武統台灣也是合情合理。

而為了避免戰爭生靈塗炭,嚇阻對方勿輕舉妄動實為較明智的選擇,軍力的建置方向就必須以防禦為主,核心精神就是要對方了解,攻台可能難以達陣,還會遭逢巨大損失,既然中國預計10年內提升軍力到能成功奪台的程度,台灣自然也得做出改變及提升,讓對方到時候評估勝算時,仍覺得沒那麼簡單。老實說,明眼人應該都不會覺得台灣有能反攻大陸的可能,提升國防實力卻能被視為挑釁,實在荒謬。

書中明確點出台灣目前的國防困境,像是國防預算已經多年停滯不前,且過度集中於戰機、戰車等高大上的昂貴軍武,而非謹慎考量共軍進犯時這些高價武力能否確實發揮作用;募兵制實施後的人力減少,職業軍人不受到社會大眾所重視及尊敬,一般軍人的待遇也缺乏從軍誘因等等也讓軍隊的質與量有所不足;後備軍人的教育召集訓練也流於形式化,純粹增加一般民眾的負擔,卻又沒有因此學到可用的戰技與槍械使用技術。

從俄烏戰爭一系列的發展,可以看到擁有強大坦克、飛機與導彈的俄羅斯並無力快速拿下勝利,造價數億美元的莫斯科號被單枚只要十萬美元的海王星飛彈擊沉,拿著可攜式發射器的民兵也能擊毀沒有足夠掩護的坦克,類似這樣概念的「不對稱戰力」,應該才是沒有財力進行軍備競賽的台灣,提升國防的主要方向。

「國土防衛部隊」的建置也是李上將想推廣的策略之一,侵略外國的確靠的是正規軍隊,但保衛家園時,民兵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尤其是防線被攻破時,能撐多久,常常靠的是人民抵抗的意志有多堅定,烏克蘭人民也在這次再次證明這樣的事實。台灣有不少人對於軍武有興趣,也對保家衛國有責任心,但不見得想成為職業軍人,這時就必須提供資源與舞台給他們發揮,制度化的國土防衛部隊能提供定期的精實作戰訓練,若能提供相對應的福利與補貼,定將能更提高有志者的意願,足以取代實際幫助有限,純惹民怨的教召。

書中也試著破解民眾對於軍購上的迷思,像是美國政府軍售的價格並無議價空間,多出的價格常是立法院要求的「工業合作技術費用」,也就是技術轉移費,但成效時常有相當有限,雖然有時是白花錢,但並非如同新聞愛炒作的軍售弊案。至於「售非所欲」及「次級產品」的質疑,則大多因為美方做戰略評估時,認為台灣適合的軍武並非我們所想,不利於抗中戰略的武器自然不賣,有些頂級產品適用於攻擊而非防守,固然也不太適合台灣,李上將也不諱言,連F16戰機這種已販售數十年的武器,對於建置「不對稱戰力」來說都可能算是奢侈,「一大堆致命的小東西」才是他認為台灣最需要的防衛武器。

本書的後半段則著重於「整體防衛構想」的戰略層面,礙於篇幅關係,許多的細節就留給有興趣的讀友慢慢品味,相當推薦久住台灣的人閱讀本書,思考台灣可能的未來,也想想自己該如何應對。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少鋒的沙龍
45會員
120內容數
每個月精選至少六本各種領域的書籍,完整讀完後的心得分享與作品介紹,內容也同時發布於Facebook粉專《這書,有讀》,以及instagram ID: ialreadyreadthisbook
少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10/08
身為一個時常認為末日終將來到的人,不免會被這本書的標題吸引,想多提醒自己,應該還有什麼能做得更好的地方,即使這類的書有時候稍嫌乏味,或是沒有太新穎的見解。 但這本《三十九種拯救地球的方法》是很出乎意料的作品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27
自從去年底ChatGPT橫空出世,AI的話題一直沒有少過,有些人開始積極利用這些工具,增加自己的工作效率;有些人則陷入焦慮,不知道自己的工作能撐到哪一天。在許多人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職涯該如何應對AI浪潮時,似乎有點忽略了一件事:「現在還是學生的孩子,該如何為了未來做出改變?」   作者Eral D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2023/09/19
在中國的頂尖中學(等同台灣的高中)中,學生大致上有四個階級,由下而上分別是:學弱、學渣、學霸、以及學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在2022年九月出版,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著,絕對是重量級人物。全書有500頁左右,共有「演變中的臺灣安全」、「臺灣國防的再省思」、「整體防衛構想」等三部,講述中共到底會不會攻臺?要攻的話會如何攻?以及臺灣應如何因應? 因為全
Thumbnail
《臺灣的勝算:以小制大的不對稱戰略,全臺灣人都應了解的整體防衛構想》是在2022年九月出版,由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所著,絕對是重量級人物。全書有500頁左右,共有「演變中的臺灣安全」、「臺灣國防的再省思」、「整體防衛構想」等三部,講述中共到底會不會攻臺?要攻的話會如何攻?以及臺灣應如何因應? 因為全
Thumbnail
相對於一月美國智庫CSIS發表廣受矚目的詳細但難度頗高的兵推報告,本期《經濟學人》以一篇引言和一篇長篇專題具體描述戰前、開戰後的各種細節 走訪現役印太與華府美軍將領來幫助讀者想像戰爭爆發前後的各種狀況與可能的結果。不光讓讀者了解戰爭可能會如何進行與可能的結果,最大目標還是希望找出能防止戰爭爆發的良方
Thumbnail
相對於一月美國智庫CSIS發表廣受矚目的詳細但難度頗高的兵推報告,本期《經濟學人》以一篇引言和一篇長篇專題具體描述戰前、開戰後的各種細節 走訪現役印太與華府美軍將領來幫助讀者想像戰爭爆發前後的各種狀況與可能的結果。不光讓讀者了解戰爭可能會如何進行與可能的結果,最大目標還是希望找出能防止戰爭爆發的良方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本篇先從中共是否有能力進犯臺灣,與可能會使用何種方式進犯臺灣,而臺灣國防目前碰到的問題,例如預算不足、戰略過於糢糊等,其實我們無法百分之一百面對中共的進犯,但正如上駟對下駟的問題一樣,只要我們投注資源在正確的地方,便可以已之長打敵之短,建立對方不敢進犯的威嚇能力
Thumbnail
不要打仗,不是說給自己的總統、說給自己的政府聽;不要打仗,請說給國際社會、說給意圖侵略台灣的中國共產黨、說給意欲併吞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聽。
Thumbnail
不要打仗,不是說給自己的總統、說給自己的政府聽;不要打仗,請說給國際社會、說給意圖侵略台灣的中國共產黨、說給意欲併吞台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聽。
Thumbnail
作者身為前參謀總長,寫的這本書幾乎涵蓋了臺灣國防事務的所有層面,對於想了解我國國防軍事的讀者來說是很好入門的一本書。 因為我也是第一次讀這種軍事相關的書籍,所以就像作者所說,將重點放在國家安全及臺灣是否會發生戰爭上。
Thumbnail
作者身為前參謀總長,寫的這本書幾乎涵蓋了臺灣國防事務的所有層面,對於想了解我國國防軍事的讀者來說是很好入門的一本書。 因為我也是第一次讀這種軍事相關的書籍,所以就像作者所說,將重點放在國家安全及臺灣是否會發生戰爭上。
Thumbnail
俄烏戰爭,讓海峽兩岸的未來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人重新思考,中國攻台的機率有多高?美國的支援會到什麼程度?台灣人民捍衛國家的意志有多強、能發揮多少貢獻?諸如此類的議題還有很多。但網路上的人各說各話,可信度也很難評估,東拼西湊要接近真相並不容易。 《台灣的勝算》由曾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編寫,投入軍
Thumbnail
俄烏戰爭,讓海峽兩岸的未來重新成為熱門話題,許多人重新思考,中國攻台的機率有多高?美國的支援會到什麼程度?台灣人民捍衛國家的意志有多強、能發揮多少貢獻?諸如此類的議題還有很多。但網路上的人各說各話,可信度也很難評估,東拼西湊要接近真相並不容易。 《台灣的勝算》由曾擔任參謀總長的李喜明上將編寫,投入軍
Thumbnail
近日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著書「台灣的勝算」,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國人重新思考:台灣如何面對人力、物力數十倍的中國武力威脅與侵犯時的戰略規劃,為宣揚其論點讓全民接受,李前總長還密集在媒體曝光,其論述有部分確實可行卻也存在部分矛盾,因此常被斷章取義;這位擔任過潛艦艦長、參謀總長的海軍將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
Thumbnail
近日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著書「台灣的勝算」,希望能拋磚引玉讓國人重新思考:台灣如何面對人力、物力數十倍的中國武力威脅與侵犯時的戰略規劃,為宣揚其論點讓全民接受,李前總長還密集在媒體曝光,其論述有部分確實可行卻也存在部分矛盾,因此常被斷章取義;這位擔任過潛艦艦長、參謀總長的海軍將領,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
Thumbnail
中共看似軍力遠超台灣,但在武統台灣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台動武都毫無勝算。
Thumbnail
中共看似軍力遠超台灣,但在武統台灣上,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對台動武都毫無勝算。
Thumbnail
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很多人都以為軍事強如俄羅斯,這場戰爭一定很快就結束,沒有料到烏克蘭一路撐到現在。很多人開始想,如果今天是台灣被中國入侵的話,我們擋得住嗎?中國有一千多枚飛彈對準台灣,很多人都相信只要一天的時間,台灣就會被攻陷,但《阿共打來了怎麼辦》這本書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Thumbnail
烏克蘭被俄羅斯入侵,很多人都以為軍事強如俄羅斯,這場戰爭一定很快就結束,沒有料到烏克蘭一路撐到現在。很多人開始想,如果今天是台灣被中國入侵的話,我們擋得住嗎?中國有一千多枚飛彈對準台灣,很多人都相信只要一天的時間,台灣就會被攻陷,但《阿共打來了怎麼辦》這本書告訴我們,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Thumbnail
寄戰爭於生活中,不是要人人都想打仗,只是要有相關的準備,當民眾對於戰事是很認真,基礎軍事觀念都具備時,軍人的地位要提升也不難,夠專業的自然會被尊敬。當今的軍人地位低落問題,早已不是軍人自己的程度太低,而是全民軍事常識不足,導致無法辨別軍事專業度,給予相對應的敬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