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一年總檢討(6):數據,意識形態與資訊判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問題出在,我們估算俄軍戰力都錯了,這是政治面造成的問題。許多俄迷總覺得俄軍有強大戰力,就是出在過於高估俄軍戰力,太相信帳面量化數字,忽略其他面帶來的問題。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

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俄國軍隊在帳面上很強大,無論是陸軍或是空軍皆是,在經濟面上GDP只有1.8兆美元,相較中國已經快18兆,美國23兆是小很多。然而,筆者這一年跟一般人閒聊的過程也發現,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GDP與軍力之間並沒有一個絕對關係。

俄烏軍事實力差多少?翻出公開數據看一看

正如同許多解放軍粉在俄軍失利後,很常提出俄國GDP不過一個廣東省,中國的後勤支援科技……這些能力不能比較,用來替解放軍護航。這也是很奇怪的說法,畢竟GDP是定義出的市場價值,各位會覺得兩個GDP相同的農業、工業國家,在戰爭潛力上相同嗎?一樣是製造業為主的國家,一個都是民生輕工業,另一個多為軍事重工業,正常人也曉得不能當兩國軍事力一樣。

戰略本就是非常複雜的系統學科,但一般人習慣用單一因素去思考,像筆者遇過一些親友同事,聊到烏克蘭戰事時,認為「烏克蘭要認清實力差早點談判結束戰火」者,他們的認知是什麼?

筆者拿幾個常見數據給各位參考,實際上俄烏兩國的比較,抓個概數。

  • 人口,俄 1.4 億:烏 0.4 億,約 3.5 倍。
  • GDP值(美元),俄 1.8 兆:烏 0.2 兆,約 9 倍。
  • 陸軍人數,戰前俄 100 萬:烏 20 萬,約 5 倍。
  • 開戰後的動員數量(2022年底),俄 130 萬:烏 50 萬,約 2.6 倍。
  • 戰車數量,俄 1 萬台(以上):烏(約)2000 台,5 倍以上。
  • 裝甲車輛,俄(約)15 萬:烏(約)3 萬 5 千台,4 倍以上。
  • 各式火砲、火箭,俄國也約在烏克蘭的 5 倍以上。
  • 空中戰機俄烏差到 10 倍。

所以筆者在說出數據前,聽到的回答是什麼?

人口相差10倍、陸軍相差10倍、戰車差了10倍……什麼都差了10倍,其他各種數據的理解,10倍似乎還是低估的數字,他們心中的想法似乎是,都低估了還有10倍,怎麼可能會贏。

raw-image

戰爭不只發生在烏克蘭,資訊戰全球開打

那他們認知的現狀呢?烏克蘭是靠歐美西方國家不停輸血,鼓吹戰爭才會撐住。實際上烏克蘭非常悽慘,到處都是斷垣殘壁,遍地都是被騙去犧牲的烏克蘭士兵,而俄國家大業大,損失雖重仍然非常有餘力。

……呃。

當筆者翻出維基百科、知名軍事智庫資料,他們看到真實數據差時,震驚是共同的反應。尤其是烏克蘭原來有這麼多人!原來烏克蘭還有很多砲兵!防空飛彈不是都被打掉了!

問他們都在看什麼?都是些很典型的政治作戰宣傳,用單一數據如「俄國上百坦克在XX小鎮進攻,烏方只有零星幾台,勝負早已分曉」做標題,內容敘述偏向故事,夾雜一些看來客觀的數據。然後,這則新聞就沒然後,XX小鎮其實沒被攻陷,俄國損失十數輛後撤退,永遠不會出現在他們的資訊圈裡。

當然,若你去看更極端屬於俄粉的群組,他們的資訊流中,有大量的反制反資訊戰訊息,內容都是「反對OO說法的,都是西方大外宣等等的假訊息」,先行一步進行反制。然後還有反制反制的反反制,反制反反制的反制反反制,沒完沒了。

火鳳燎原第14集第8頁,陳某,東立,2004

火鳳燎原第14集第8頁,陳某,東立,2004

自以為聰明的知識份子,最容易受騙

一般人是沒那麼誇張,所以即使拿出維基公開資訊,也夠嚇到他們。所以就更別提進一步的分析,例如俄國國土遼闊,百萬大軍往西有部分拿去防範芬蘭到波蘭,往南還要防備喬治亞報仇,遠東還有日本跟中國的防衛需求,所以實際上會被用在烏克蘭的數量並不會真的出兵百萬。

聽不懂的,都是因為長期接受的訊息:中國是盟友怎麼會需要駐軍、日本也沒能力攻打俄國為何要防備、芬蘭不是教育很好的溫和國家哪裡要守軍。故此時出現百萬大軍作後備的新聞,會不假思索的接受設定。所以若我們要再進一步,討論現代武器的各種零組件生產鏈,這些人一定會當機。最後為了知識分子的顏面,常常用中國可以生產一切高科技零件支援作結。

反倒不是知識分子的一般人,拿大量實際戰況新聞,跟各種知名消息的統計資料給他,能平心靜氣地接受自己搞錯的事實。

這也就是俄國的問題。專制國家階級分明下,知識分子有自己一套分析方法,官僚也有自己修正數據的作法。每一份報告打開,洋洋灑灑客觀數據理性分析,找不出一點破綻,就跟寫論文時要把漏洞補上或隱而不顯相同,呈現較有成果的部分。

如果討論俄國的政治體制,實際上普丁也不是彼得大帝般有絕對權力的沙皇,幾個將軍跟部長嚴格說是有「封地」的,在民主制度下擁有部分地區實際治權。很難理解的人想一下所謂苗栗國跟花蓮國的三倍加強版即可,不僅是地方警察,連法院全部都被控制,資源可以被集中在軍頭手上的情況。

這些算不算研究戰爭時要考慮的部分?當然要,戰爭絕對不是只看陣形分布、進攻後退、武器數據比拚,開打前這些政治面造成的經濟、文化諸多後果,本就該列作參考,從而修正諸多數據。

各國都預判俄羅斯會贏?原因並不一致

像是開戰前半年,筆者已經風聞俄國軍工製造業的動向,知道正在做戰爭準備。前兩個月,先進光電零件製造的消息也聽到一些,明白俄軍的先進武器戰力比想像的還要堪慮。但畢竟不是專業智庫,更不是長年追蹤研究者,這些東西就只能拿來參考,沒辦法端到檯面上講。

但情報單位可能毫不知情嗎?

所以這問題變成,為何俄國情報機關認為2天就可以直抵基輔,然後美國情報人員知道同樣消息,則會修正俄軍戰力,認為是7天內,而德國甚至認為不出2週烏克蘭就會變成歷史名詞?

這就是政治制度造成的干預,專制體系的俄國,情報官不會對上級說難聽話,長期報喜不報憂的結果,就會麻痺情治體系的判斷,預估過於樂觀。美國則是有高估敵人的傾向,就算收到各項俄國先進武器效能不彰,供應鏈有問題等情報,依舊會把時間縮短。德國就更不用講,政治上層一頭熱的對俄國友好,想當歐洲調停者的心態,促使情報員上呈的資訊都要符合政治正確。

那麼,烏克蘭自己怎麼判斷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play-avatar-img
2023/05/19
台灣人長期受中國假訊息攻擊,總是會過分低估台灣與美國的實力。就像全世界都過度高估俄羅斯的實力,或多或少而已。
Chris Huang-avatar-img
2023/04/03
台灣的政治正確,會怎樣影響情報的獲得呢?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5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7
學生迷惘什麼?「不知道」大部分的學生到國三,再怎樣不想面對,也知道人生在轉折點。但其中多數人是不會過於焦慮的,因為成績好的考高中,差的選技職,而今天的技職體系,除了最前面的知名學校,其他間的差異對學生來說沒那麼大。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2
如果更誇張,不停的改革,更多樣的身份認同,沒有顯著的最終目標,只有浮動的臨時棲所,那就跟沒有終點一樣。想要取得身份認同者沒有辦法休息,永遠在跑馬拉松,每一次的改革成果,都只是為了下一次的改革積蓄能量,當事者無比疲累。 投機政客目的就是這個能量,將之化作一張張選票,你想像的終點並非他的目標,這就是永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2025/04/20
不是說父母影響不大,怎麼還要談這個? 不是不大,是父母如果本身的社會階級,會造成子女不想、不願意聽,也不信父母說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Thumbnail
前陣子台灣吵著缺蛋,這真的是問題?還真的是,問題不是缺蛋,是人民對缺蛋的理由欠缺認識,也不想理解,總會被政治人物帶到奇怪的仇恨方向。好像罵罵無能就能解決問題,護航的反罵不無能就好。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有用的啟示,就是在軍事戰略上,傳統思維完全沒錯,一點都沒過時。舉凡注重軍事管理,保持後勤完整,確保補給線暢通,並依此制定各種攻防策略。攻防比的計算並沒有過時,進攻依舊要比防禦方多很多人,3:1的基礎在各地都成立,幾乎沒有進攻案例是以寡擊眾,就算烏軍反攻,也得集結更多兵力才能打穿陣線。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一些成像問題,鍍膜技術跟調整參數有很大的關係,不是買了相同一台機器,就可以產出一樣的東西。尤其是奈米級的光學薄膜,到武器等級需求時,差那一點點,結果就是看得到跟看不到兩個。用戰場上的說法,這些光、電、熱各種感測裝備,就是讓你可以提早500公尺看到敵人。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一些成像問題,鍍膜技術跟調整參數有很大的關係,不是買了相同一台機器,就可以產出一樣的東西。尤其是奈米級的光學薄膜,到武器等級需求時,差那一點點,結果就是看得到跟看不到兩個。用戰場上的說法,這些光、電、熱各種感測裝備,就是讓你可以提早500公尺看到敵人。
Thumbnail
假設只有這兩方,又加速開啟總體戰,那必定是資源多的壓垮另一方,烏克蘭可沒有海峽,後備軍人潛力差了好幾倍,軍工業根本的礦藏、加工也差距不小。長期而言這是絕對正確,只要俄國沒有犯下致命錯誤,烏克蘭也沒得到神助。可是以中短期角度而言就開始不對,因為資源轉換成軍事資源,並不是打遊戲按一顆鈕就可以。
Thumbnail
假設只有這兩方,又加速開啟總體戰,那必定是資源多的壓垮另一方,烏克蘭可沒有海峽,後備軍人潛力差了好幾倍,軍工業根本的礦藏、加工也差距不小。長期而言這是絕對正確,只要俄國沒有犯下致命錯誤,烏克蘭也沒得到神助。可是以中短期角度而言就開始不對,因為資源轉換成軍事資源,並不是打遊戲按一顆鈕就可以。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政治面造成的問題?這聽來很意識型態。然後台灣人多數就會當機,認為後面分析不值得看。意識型態當然會造成其他面的問題,台灣這些年把意識型態醜化的太嚴重,換成價值、習慣似乎就不會了。
Thumbnail
這看起來不相關的目標,都隱含一個前提「烏克蘭政治不穩」,俄國情報部門認為烏克蘭戰意薄弱,總統又是政治素人,只要兵臨城下就能起到威嚇效果。而這三個方向只要有一個成功,就能快速扶植傀儡政府,加速實體控制,從而達成俄國想要的「獲取資源」。
Thumbnail
這看起來不相關的目標,都隱含一個前提「烏克蘭政治不穩」,俄國情報部門認為烏克蘭戰意薄弱,總統又是政治素人,只要兵臨城下就能起到威嚇效果。而這三個方向只要有一個成功,就能快速扶植傀儡政府,加速實體控制,從而達成俄國想要的「獲取資源」。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Thumbnail
烏克蘭被攻擊不過兩個月,第一階段戰事結束後,大家來盤整用量,就知道犯下一戰的錯誤:彈藥準備太少。這不是軍事準備錯誤,同樣是政治問題,因為多數歐陸政治家都不認為烏克蘭可以撐,戰爭不到幾周就會解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