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政厄代/美國】拜登的中局之戰(後篇)

2022/11/08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中局之戰(halftime)是否已成終局之戰(endgame)

倒數歸零,期中選舉投票登場

美國的期中選舉在今天(11 月 8 日)舉行,也就是說選戰已經進入了以小時計的倒數階段了。本來《經濟學人》老神在在,於選前一個月還認為預測不變的選情,在最終階段又有重大變化——或者該說不是變化,而是趨勢持續發展、沒有回頭跡象,終於突破了臨界點。也就是本來眾家民調機構與媒體看好民主黨能守下參議院,不至於將整個國會都拱手讓人;但近日這些預測紛紛逆轉,丞相起風的風是共和之風,目前參議院選情預測呈現激戰膠著(dead heat),但原本民主黨優勢的數字都已經翻轉成共和黨優勢,且優勢還有可能隨著時間發展繼續擴大。
在「民調的民調」(poll of polls)的 538 民調加總網站(FiveThirtyEight)上,選戰的最後關鍵一週看到的是風向的逆轉,在參議院選舉的選情預測中,從我們上篇文章提到選前一個月的民主黨「稍微有利」(100 種情況有 63 種能維持參議院掌控權),逆轉成投票日時的共和黨在 100 種情況有 59 種可以奪取參議院控制權,也就是說,目前的選情已經逆轉成共和黨「稍微有利」。
而在另一個數字會稍微更對共和黨有利的真清晰政治(Real Clear Politics)民調加總網站上,偏共和黨有利與偏民主黨有利的席次比,從我們提過選前一個月的 47 席比 46 席,擴大到目前的 48 席比 44 席。也就是說,共和黨的優勢再度加大,只須拿下八席五五波議席(toss-up)中的三席就可以奪下參議院控制權,相對民主黨若要維持掌控參院,須要拿下八席中的六席,難度高了許多。
一個對民主黨人相對來說較好的消息,是《紐約時報》公布了選前最後一輪民調,在首席政治分析師內特·柯恩(Nate Cohn)選定的參議院選舉關鍵四州──賓夕凡尼亞州、亞歷桑納州、內華達州、喬治亞州──中,民主黨在前兩州領先 6%,喬治亞州領先 3%,內華達州打平,柯恩認為這個結果顯示民主黨有望在這四州中拿下三州,這樣會讓民主黨正好可以守住參議院。
不過柯恩後續的文章也開始更趨於保守,指出共和黨聲勢越來越高是事實,而民主黨人在個別選區能否挺住這波紅潮,將決定參議院控制權由哪個政黨取得。
至於眾議院選舉,則幾乎已經沒有懸念:民主黨應該是篤定會丟掉眾議院。在538 網站上,共和黨在 100 種情況中有 84 種能拿下眾議院;在真清晰政治中,偏共和黨議席已經來到了 227 席,代表在總席次 435 席的眾議院中,已經握有超過過半門檻(218席)9 席的優勢。在這些情況下,眾院選已經不是民主黨輸不輸的問題,而是輸多慘的問題了
上班來杯 a cup of Joe(咖啡),但激戰州的民主黨選將紛紛敬謝不敏
民主黨的選情不樂觀,除了上篇文章提到的歷史因素──執政黨在期中選舉常常只有小輸還是大輸的差別──總統喬·拜登(Joe Biden)不受歡迎也讓選情逆風更為強勁拜登的支持度自從去年夏天阿富汗撤軍大失敗、喀布爾陷落之後,就出現支持度與不支持度的死亡交叉,此後拜登的不支持度就穩定高於支持度約 10 個百分點在 538 的拜登施政滿意度最新統計中(11 月 7 日),不支持度對支持度是53.4% 對 41.4%,其支持度大約跟幾位前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布列克·歐巴馬(Barack Obama)與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在同一水準範圍。(他們都丟了眾院!)而在真清晰政治的統計中,不支持度對支持度則是 54.5% 對 42.2%(10/24 - 11/7 average),也是一樣地差。
拜登因此也成了激戰選區的票房毒藥,大型造勢活動中,「總統來了!」,指的是前總統歐巴馬來了「拜登來了!」,講的是第一夫人吉兒·拜登(Jill Biden)來了。拜登在許多激戰區造勢中都神隱,只能固守鐵藍票倉(因為候選人不擔心他來會掉太多票),直到選前倒數三天才和歐巴馬在賓州費城聯袂登台,這也是拜登上任後首次以前老闆歐巴馬同台。這一切都顯示,拜登和民主黨執政基本上沒辦法為選情白熱化的選區起到加分作用
There was a time not that long ago when Joseph R. Biden Jr. could go where Barack Obama could not, an emissary to parts of the country not exactly gushing over the 44th president. Now the tables are turned and it is Mr. Obama who jets from one battleground state to the next while the 46th president sticks largely to safe blue areas where he is still welcome.
—Peter Baker and Alan Rappeport, “Biden and Obama Reunite in a Last-Ditch Effort to Save Their Party,” NYTimes

沒有很久以前,小約瑟夫 · R · 拜登可以到布列克·歐巴馬所不能到的地方,擔任特使前往美國內沒那麼愛誇張談論第 44 任總統的區域;現在情況逆轉了,穿梭於激戰選區的變成了歐巴馬,而第 46 任總統基本上只在鐵藍選區助選,那是他仍受到歡迎的地方。

笨蛋,問題在經濟

通膨抵銷了民主黨在進步之夏的所有努力,選舉再度回歸入夏以前的共和黨強大優勢態勢
前總統柯林頓的「笨蛋,問題在經濟」(It's the economy, stupid.)有可能是拜登為何陷入如此窘境的答案。雖然拜登的支持度早在阿富汗撤軍就已死亡交叉,但是攸關婦女墮胎權的《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遭到推翻,川普及其反民主否認總統敗選的支持者持續顛覆美國民主,以及選民對於右傾最高法院可能收回其他權利的預期,在在替民主黨動員與訴諸獨立選民支持添加柴火。這也是直至目前民主黨人的主論述,選票上選的不只是兩黨的參、眾院候選人,選的也是「健全民主」、「墮胎權」、「投票權」、「健保」等議題。這種論述在最高法院於 6 月推翻《羅》案後達到高峰,一瞬間彷彿今年的期中選舉會是民主公投、墮胎公投、權利公投,8 月份的民主黨民調也開始拉出優勢,雖然眾議院還有努力空間,但是參議院看起來是可以守得下來。
但這種進步之夏的氣圍隨著時序入秋就煙消雲散。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讓聯準會連番大幅升息,且通膨至今仍不見明顯收斂,聯準會的升息也還看不到盡頭。通膨壓不下來、利率一直升,大企業的營收和獲利也開始浮現警訊,種種訊號都引發經濟可能進入衰退的憂慮(雖然會不會衰退仍是論者辯論課題),而春江水暖鴨先知的股市自然早就開始反映,已經修正好一陣子。
這樣的經濟逆風,不光是在經濟數據與財報上的數字看得到,民調的數字上也非常明顯。從9月到10月間陸續發布的民調可以看出,選民雖然關心墮胎權等權利議題,但他們更關心通膨、升息、股市、房市與潛在的經濟衰退這種有錢吃飽喝足才管能不能去墮胎的情緒,對想把選舉重心放在權利與社會議題的拜登政府與民主黨人相當不利,民主黨人想塑造維權鬥士對決恐龍大法官的形象,卻發現自己其實是通膨的代言人,「拜登通膨」(Bidenflation)一詞在共和黨選舉廣告推波助瀾下成了熱門詞彙。

民主黨人的熱情劣勢和非白大聯盟的破滅

黑人、亞裔、拉丁裔的結盟是當年歐巴馬和民主黨的致勝方程式,但這個「非白聯盟」已經有了鬆動跡象
除了選民最關心且第一優先的議題就是經濟外,民調中也有一些暗流值得民主黨人擔心其中之一就是投票率(turnout):一般而言,總統大選的投票率最高,因為這是決定未來四年的領袖,依投票年齡人口計算,進入 21 世紀後的五次總統大選,投票率都在 56% 以上,2020 年的川拜對決更是催出 61.3% 的投票率,為 1992 年以來最高;而期中選舉的投票率向來差了一大截,若同樣依投票年齡人口計算,平均都在40%之譜,2018年以抵抗川普為主題的期中選舉撐出了數十年來的高投票率──但也只有49%。若投票率不足,該開出的票沒有開出來,也會造成最後選舉結果可能與選前民調有落差。
但是高投票率會嘉惠特定政黨的邏輯,是本於某黨選民比較不願出來投票。假設共和黨選民不管怎樣都會出來投票,民主黨選民可能因為投票權議題(voting rights)中的一些投票障礙而無法或懶得投票,那麼選舉的投票率不高,投下票的人就多是共和黨人;投票率高,投下票的人才會回到正常社會組成分布,因此低投票率時對共和黨有利,而高投票率時會消除共和黨的優勢。這是民主黨策士向來的論述,也是最近選前催票時,民主黨人主要的請託重點──不出來投票的話,共和黨會得利。但其實投票率高或低對哪個黨有利,目前應該沒有正式定論,而且若以本次選舉來看,低投票率代表紅藍基本盤(黨性堅強者)會投下票,高投票率表示對政治較冷漠的人也出來投票,這些對政治較冷漠的人會受到什麼因素影響?如果看最近的民調,明顯是經濟,那這就不是民主黨人的好消息了;而從目前提前投票(early voting)踴躍程度來看,今年投票率應該不低
在《華盛頓郵報》與ABC聯合進行的民調中,同樣看得到各大民調反映出來的現象:獨立選民目前較偏向支持共和黨候選人,同時他們也認為經濟是重中之重。在該民調中,也可以看到民主黨人目前的投票熱情遜於共和黨人:在登記選民中(因為美國多數州投票前要登記,所以登記選民的投票率是很高的),共和黨人或傾共和黨獨立選民有 80% 表示已經投票或肯定會去投票,相對民主黨人或傾民主黨獨立選民只有 74%,落後了六個百分點。這有可能是受到拜登政府的支持度低迷與經濟大環境劣勢的影響,不過也因為這些因素,支持民主黨的人本來就已經落後支持共和黨的人,儘管比例沒有差很多,但若受到熱情因素加權,開票結果就將是個大麻煩。
《華爾街日報》的分析則指向另外一個讓民主黨人擔心的事情:非白聯盟的瓦解自從 2012 年歐巴馬連任以來,民主黨人與許多政治評論家都認為,美國選民人口結構的改變(白人比例穩降,少數族裔穩增),以及少數族裔──黑人、西裔與亞裔等非白族群──在選舉時高比例支持民主黨,會替民主黨找到可以延續數十年黃金票源。這個論述在 2016 年川普出乎意料擊敗民主黨提名的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後就變得不可靠尤其是拉丁裔選民的行為其實很難統括一致,有不小比例的拉丁裔其實很保守,他們願意支持川普與川普主義的保守新論述,而經濟問題更讓勞工階級的拉丁裔選民移向共和黨陣營
雖然政治分析家都承認西裔往保守派漂移是事實,但是漂移幅度究竟多少,是否會造成聯盟瓦解,仍然是辯論的焦點。今年《羅訴韋德案》遭到推翻後,民主黨人一度看到曙光,因為西裔通常較支持墮胎權,所以這個議題一度被視為民主黨留住西裔漂移的關鍵;但在最後一輪《紐約時報》民調中,認為墮胎是最重要議題的選民只有 4%(全部,非西裔單獨),顯見西裔還是很有可能被通膨浪潮與生活成本議題給推走
在《華爾街日報》由 Stephanie Stamm 和 Aaron Zitner 對 2016 年及 2020 年大選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來西裔、亞裔、黑人多數的選區,其實都有向共和黨偏移的現象。但美國人口結構改變是事實,非白聯盟瓦解是言之過早,只是寄望少數族裔聯盟撐起選情的策略,在這次「經濟為王」的期中選舉中,恐怕也只是遙遠夢想

民調是否可信?

選情分析與預測都本於民意調查,但是民調真的準嗎?
講到這裡的立論基礎,都是近來的民調結果。這就引出另一個尷尬的問題:這些民調資料真的可信嗎?
對於美國的民調專家而言,這是一個讓人焦慮的 hands-wringing 問題:因為民調專家在 2016 年都看好希拉蕊·柯林頓能擊敗唐納·川普,結果卻是川普靠著三州共約八萬票的票差拿下 306 票對 232 票的選舉人票勝利;雖然尚能讓民調專家有些許安慰的是,選前最後民調顯示的支持度差異,差不多與開票時普選票的票差相同,但是沒辦法看到川普的勝選途徑,是當年民調與政治分析的一大失敗。
到了 2020 年拜登挑戰尋求連任的川普時,民調專家有了先前的失準,紛紛調整預測模型,對民調中的民主黨優勢做更保守的評估。這一次,民調成功預測了選舉結果──拜登擊敗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但成功的背後,不少專家還是捏了一把冷汗:調整後的預測模型,一般都認為拜登和民主黨會大勝,普選票將有超過 7% 的差距,但最後實際開出來的領先幅度卻小了很多,普選票只贏 4.46%。拜登就像是上次的川普,靠著三州四萬多票的票差(亞歷桑納州、喬治亞州、威斯康辛州)取得 306 票對 232 票的過半領先,丟掉這三州就會讓選舉人票打平(269票對269票),形成無人過半(270票)的僵局,選舉結果將交由眾議院決定(喜歡CBS《國務卿女士》的朋友應該很清楚這段),不過若眾院席次跟目前一樣由民主黨領先八席的話,總統大選仍然會是拜登勝出。但拜登只要再在內華達州少拿三萬多票(2.39%),或是賓州少拿八萬多票(1.16%),川普就能翻盤選舉。
因此在入秋之際,當共和黨人民調開始走揚時,「民調到底準不準」的潛台詞是:如果民調像 2016、2020 年一樣高估了民主黨人的表現,那共和黨就能複製2010 年期中選舉的壓倒性勝利(landslide),這也是538一篇分析標題的前半句:「共和黨離壓倒性勝利只有一個正常民調誤差的距離。」
所謂正常民調誤差,指的是資料顯示自 1998 年以來,參議院選舉的選前三週民調,其加權平均誤差是 5.4 個百分點;而眾議院同期誤差是 6.3 個百分點。但雖然知道誤差值,卻不知道偏差的方向,所以如果民調真往2016、2020年的方向偏,那共和黨的「紅潮」(red wave)將席捲全美,民主黨恐將遭遇2010年以來的慘敗;可是如果偏差方向是往民主黨偏(衡量客觀因素,應該很難有這麼大的偏差),那迎接共和黨的將不是壓倒性勝利,而是滅團(wipeout)
雖然照 2016年、2020 年的歷史趨勢來看,這次滅團的應該是民主黨,但有些論述站在民主黨這邊。最有道理的應該就是:這次是期中選舉,不是總統大選。總統大選的投票率高,期中選舉的投票率低,且總統大選有總統這個全國性職位與議題掛帥,期中選舉有可能可以有更多地方色彩(雖然就民調來看,這次明顯有經濟這個全國性議題,但各地的反應有輕重之別)。《紐約時報》的首席政治分析師內特·柯恩就指出,雖然 2016、2020 大選年的民調有明顯高估民主黨表現的偏差,但 2018 年期中選舉時的民調誤差其實各州有別,有些州也是高估民主黨,但有些州是高估共和黨;如果考慮這次選舉的性質是期中選舉,那麼民調誤差是否會複製前兩次大選年的結果仍有待觀察。
另一個讓《紐時》柯恩相對對本次選舉週期的加總平均民調數字有所保留的,是民調的組成。與先前的選舉週期不同:
  • 傳統上信譽卓著、預測較為精準的媒體,這次對各州選舉的民調比以往少了很多,也就是說,這些媒體的民調樣本點權重雖高,但點數太少、時間太早(較舊的資料點會降低權重)
  • 取而代之,最近加總網站的新增民調數據(較新的資料點會有加權),有一波是偏共和黨色彩的民調機構,所做出的共和黨領先民調
因為這兩個因素,所以加總網站入秋後的紅潮,應該有一部分是這樣造成的;因此柯恩較相信《紐時》自己預測民主黨仍表現得相對較好的民調結果,而非加總網站暗示紅潮將臨的平均結果。
這些光明面論述或許代表民主黨仍有一線生機,拜登的中局之戰不會變成終局之戰。但是民調中經濟議題掛帥的訊號非常強烈,雖然各式各樣數理統計上的權重分配與平移調整,想要讓預測模型更貼近過往的選民行為,來獲得更趨近於選情實況的預測,但是通膨和經濟表現的憂慮,很有可能是會蓋過這些潛在影響的海嘯級浪潮,而民主黨的競選策略避談(其實是無法談)如何脫離困境,而訴諸為權利和民主投下關鍵一票,恐怕難以引起選民的共鳴;就這個觀點來看,民主黨的選情真的非常不樂觀。

十月是你的謊言

十月驚奇沒有發生,只有伴著秋色看來越來越紅的國會山莊,民主黨有辦法創造十一月驚愕嗎?
其實入秋以來,選情並沒有太大變數,很多數字的趨勢都是不變的:通膨沒有顯著改變一樣高,聯準會升息沒有什麼改變繼續升,共和黨民調沒有什麼改變繼續緩慢攀升。選民與選將期待/害怕的「十月驚奇」(October surprise)並未發生──雖然選舉途中有一些額外的變數,像是賓州民主黨參議員候選人約翰·費特曼(John Fetterman)辯論時言語吃力,引發關於他先前中風是否有完全康復的健康問題議論,但整體來說,這些插曲都不是改變選情走向的事件。
美國政壇之所以會有「十月驚奇」的說法,是因為美國選舉都在 11 月舉行,選前衝刺階段的 10 月如果發生什麼大事,扭轉了本來看似板上釘釘的選情,10 月初的贏局選到 11 月倒輸,就稱「十月驚奇」。這個詞彙最早是由威廉·卡西(William Casey)所創,這位後來的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在 1980 年時擔任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隆納·雷根(Ronald Reagan)的競選經理,當時民主黨尋求連任的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因為經濟政策和伊朗人質危機而聲望疲軟,挑戰者雷根在民調上逐漸趕上並超前,雷根陣營擔心卡特會在選戰最後關頭和伊朗政府達成協議,讓伊朗釋放人質,藉此刷一波聲勢與支持,卡西就是最早用「十月驚奇」稱呼這種擔心的人。
後來卡特政府果真達成協議,「十月驚奇」成真,眼看就要在民調專家認為「五五波」(too close to call)的選戰中,為卡特連任拼上最後一塊拼圖,結果驚高一尺、奇高一丈,大選結果讓民調專家跌破眼鏡,十月驚奇後是十一月驚愕,雷根以普選票 51% 對 41% 的壓倒性多數贏得勝利(經過選舉人團偏誤放大後,選舉人票是驚人的 489 張對 49 張)。
近期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十月驚奇,要屬 2016 年總統大選,當年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對上共和黨的唐納·川普;在 10 月 28 日的選戰倒數時刻,當時的聯邦調查局局長詹姆士·柯米(James Comey),宣布要重啟柯林頓擔任國務卿時的私人電子郵件伺服器調查。有些人認為最後關頭的關鍵一擊,讓川普最後憑三州僅約八萬票的票差入主白宮(畢竟普選票川普倒輸近300萬票);也有些人認為川普和川普主義是時勢所趨,有沒有柯米來亂,川普勝選都已是定局至於今年,顯然沒有稱得上是大驚奇的事件,只有伴著秋色看起來越來越紅的國會山莊

全球政治大變局

事與願違,除非是明顯的優勢,不然期中選舉結果不會立刻明朗
目前已經要開始投票了,如果選情真是一面倒的話,明早就可以看到明顯的結果;但若開票狀況呈現兩黨勢均力敵的現象,因為各州選情及計票作業的特性不同,誰掌控參、眾議院有可能要幾週的時間才能明朗。但不管怎麼說,這是一場對美國乃至於全球都至關重要的期中選舉,直接影響了美國未來兩年的政局發展,也影響了現今已經充滿變數的經濟態勢和地緣政治合縱連橫。
WorldNotes-解讀屬於我們的時代
WorldNotes-解讀屬於我們的時代
「WorldNotes Premier: 解讀屬於我們的時代」是時事與文化資訊分享站台,聚焦英文報章雜誌/網路媒體,諸如《時代雜誌》、《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紐約客》、《外交事務》、《Monocle》、《Vulture》等線上/下媒體,旨在交流世界局勢、文化動態與英文相關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