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普遍存在人類大腦,即使是高社經地位、高學歷、甚至科學研究人員也無法避免。與我們原本認知或態度符合的資訊,我們會很喜歡閱讀;不符合、相抵觸的資訊,我們會傾向不要去看或找其他資訊來反駁。這會造成選擇性閱讀,在社群網路時代,更會激化成極端化的論述在網路佔上風----因為更容易引發支持者的閱讀與分享。

在這結合網路趨勢的研究,在美國已經進行二十年。一般來說,隨著民主黨、共和黨的支持者的兩極化,可預測的是,民主黨支持者一定偏向自由派的媒體,共和黨支持者會花比較多時間在保守派的論述。平常大家會有習慣訂閱的媒體與bookmark的網站;如果進入研究的情境,在安裝追蹤軟體的電腦上提供左右平衡的資訊,大家一樣會按照自己的政治意向選擇文章來看。
不過,美國一系列的總統大選投票前研究,還是微妙地呈現出,當民調結果顯示某黨勝算很大時,該黨支持者的選擇性閱讀就更明顯,相對的預料會輸的陣營,會比勝選陣營的支持者,花比較多時間閱讀「支持敵營觀點」的文章,研究者推測,這是因為敗選陣營的支持者為了瞭解政策上會有的變化,務實地想多瞭解敵對政黨上台後會有什麼改變。
今天所說的這篇研究則專注在二〇〇八年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前夕的閱讀行為,因為具有特別的時代意義,值得再摘要一次。
二〇〇八年年底,在小布希總統主政八年下,共和黨的執政已經到了疲態,支持率到了美國史上的倒數第二。在這一年,一半以上的選民仰賴網路取得選舉訊息超過傳統媒體,然後從二〇〇五年起,越來越多選民傾向支持民主黨,讓民主黨贏得二〇〇六年期中選舉,這是十二年來第一次。在二〇〇八年時,兩黨支持度差距到了14%,在選前的蓋洛普民調,歐巴馬以55%比44%大勝共和黨候選人麥侃。
研究在二〇〇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到十一月八日間進行,研究者在美國某中西部大學,由溝通課程的大學生找來一群30-65歲的受測者,受測者若完成研究可得到20美元。研究者指導學生招募與協助受測者,第一階段先完成線上問卷,瞭解個人資料、自我描述、政治傾向、媒體閱讀習慣。
四天之後,同樣這些受測者,會再收到email,邀請完成第二階段的「網路媒體測試版閱讀研究」。信件會請受測者就按照平常的閱讀習慣與興趣,連結到某個網站後在四分鐘內盡情閱讀。網站上有八篇文章,主題是四個政治敏感議題的正反兩面。閱讀之後,會有個問卷詢問受測者對這八篇文章的種種看法。
研究結果非常有趣的是:透過軟體偵測,民主黨支持者呈現明顯的選擇性閱讀,把較多時間花在跟自己政治意向相符的文章。而共和黨支持者呢?在時間分配上並沒有顯著的選擇性閱讀。在事後問卷裡,民主黨支持者呈現出對態度相符的文章的喜愛,共和黨支持者則對與認知不一致的文章有強烈的反對。
研究者認為,這是因為共和黨將面對慘敗,這時,文章的「實用價值」壓過確認偏誤,即使心理不喜歡、不支持,共和黨支持者還是得花足夠時間來瞭解歐巴馬上台後可能的政策變化,畢竟這也牽涉到生活與諸多現實利益。
延伸地說,從這研究裡觀察到的民主黨支持者在勝選心態下的確認偏誤(或許還有同溫層效應),越來越讓美國在之後八年的言論主流快速往自由派傾斜。二〇一六年原本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也被認為必定大勝,自由派的選擇性閱讀依舊大於保守派。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個相對自由派極為保守、民粹的商人川普當選總統。
這篇文章或許可以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大家都有確認偏誤,都喜歡符合自己政治態度的資訊,那為什麼會有政黨輪替?而且有時還輪替得蠻快的?答案之一是,佔有優勢的政治陣營會呈現較明顯的確認偏誤,居於劣勢的陣營會較注重資訊的實用性。在同溫層久了,對民意民情的判斷就會容易失誤。點點滴滴,就會讓一部份人民出現換黨做做看的念頭。
主要引用文獻
Preelection Selective Exposure: Confirmation Bias Versus Informational Utilit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