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心得《人生大事》:112分鐘的人生縮影,從笑淚與愛之中,領悟的6件事!

電影心得《人生大事》:112分鐘的人生縮影,從笑淚與愛之中,領悟的6件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身負悲戚過往的禮儀師莫三妹在一場葬禮遇見一個孤女,這場意外相遇徹底改變了兩人的生活。」-Netflix電影簡介這樣寫著。

《人生大事》截取自網路圖片

《人生大事》截取自網路圖片

回顧之前幾部以喪葬禮儀、死亡、遺物為題材的經典電影或影集,例如:2008年《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2010年《父後七日》、2021年《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等等,在對於「死亡」議題較為避諱的華人世界,將殯葬業作為拍攝題材,儘管非常罕見,卻也是一大突破,讓人省思於生於死,各別遇見的人生課題。

《人生大事》(英語:Lighting Up the Stars),2022年6月在中國大陸上映,票房至今已突破17億,並於同年10月在網路串流平台Netflix持續榮登台灣電影TOP 10。


劇情講述殯葬師莫三妹,小名三哥、三丫頭、老三(朱一龍 飾),在刑滿釋放後,於一次協助喪家辦理出殯工作中遇見了孤女武小文(楊恩又 飾),在一連串的事件與相處之後,改變了莫三妹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開始有了人生的重心

「我不再害怕,因為我有爸爸」/圖片截自劇中

「我不再害怕,因為我有爸爸」/圖片截自劇中


價值觀的衝撞,何謂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片頭開始死去的是女孩武小文的外婆,讓我想起現代社會雙親為了經濟奔波忙於工作,長年隔代教養的場景,外婆的離世對小文無疑是在心頭的一拳重擊。

甫從獄中回到現實生活的莫三妹,盯著手機微信,對著一位名叫熙熙的友人持續發送語音訊息,卻沒有得到任何回應,跟著劇情到後來才得知,莫三妹入獄的原因是「她」。

捨不得放下的,都是特別的存在

有一幕心酸,是小文的舅舅央求老婆能否晚點發喪,但主掌家中大權的老婆堅決認為要盡快辦理母親後事,別延誤了自己兒子北京赴考的時程,並說了一句「這可是兒子一輩子的人生大事」。

同時面對「母親的後事」與「兒子的考試」,是小文舅舅的難題,對於在家中毫無地位的窘境,更顯得左右為難。

對你而言,什麼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
「原來你也有害怕的人」/圖片截自劇中

「原來你也有害怕的人」/圖片截自劇中

avatar-img
職場小資女的氧氣人蔘
217會員
103內容數
自我成長、閱讀、職場、心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我要當老闆》專題名稱的由來 根據2020年勞動部人口統計,目前勞動力人數為1194萬人, 這個族群我們將它稱之為「上班族」, 其中高達4成6的人屬於第二大族群「月光族」。 不論大環境、經濟壓力、缺乏機會,又或是什麼原因讓人產生月薪等於生活支出的現象與焦慮。 ■這個專題,想透過文字讓你轉換思考方式:
如何透過創作,建立職場與職涯個人品牌?首先聊聊,在開始寫作前的我,生活是什麼樣子?一枚社畜,能躺就不要坐,耍廢滑手機,平凡中累積小確幸。 文章中會聊到我是什麼原因開始寫作?剛開始要寫些什麼?究竟寫作能做什麼?最後分享寫作至今讓我學到的幾件事。如果你不想要繼續一成不變的過生活,開始寫作吧!
自2021年8月加入方格子Premium作者群的一員,至今快兩年的時間,有時候自己還是會往回閱讀曾經寫過的文章,目的是持續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的太久,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
《我要當老闆》專題名稱的由來 根據2020年勞動部人口統計,目前勞動力人數為1194萬人, 這個族群我們將它稱之為「上班族」, 其中高達4成6的人屬於第二大族群「月光族」。 不論大環境、經濟壓力、缺乏機會,又或是什麼原因讓人產生月薪等於生活支出的現象與焦慮。 ■這個專題,想透過文字讓你轉換思考方式:
如何透過創作,建立職場與職涯個人品牌?首先聊聊,在開始寫作前的我,生活是什麼樣子?一枚社畜,能躺就不要坐,耍廢滑手機,平凡中累積小確幸。 文章中會聊到我是什麼原因開始寫作?剛開始要寫些什麼?究竟寫作能做什麼?最後分享寫作至今讓我學到的幾件事。如果你不想要繼續一成不變的過生活,開始寫作吧!
自2021年8月加入方格子Premium作者群的一員,至今快兩年的時間,有時候自己還是會往回閱讀曾經寫過的文章,目的是持續提醒自己「不要因為走的太久,而忘記自己為什麼出發」。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
Netflix影集《黑鏡》第二季第二集〈白熊〉探討創新刑罰:將犯下殺人罪的女子囚禁在名為「白熊正義園區」的設施中,每天讓她經歷無助被追殺、旁觀拍攝,最後洗去記憶,日復一日地重複。本文藉由劇情反思死刑替代方案、加害者與被害者的性別與權力關係,以及社會暴力與正義的複雜性。
相信這部影集大家十分熟悉。導演用一件未成年人的殺人案件,從家庭、校園,乃至社會這三個不同層面,引發觀眾思考犯案動機從何而來。簡潔有力的4集,卻在我心中留下感慨與無奈。這次的分享會拆成上下兩篇,會聊聊各集的內容以及我獲得的想法,若有興趣的話,請繼續看下去吧~會提及劇情,若還沒看過影集的人,請斟酌觀看。
全劇沒有血腥,沒有答案,只有一顆少年的心在一鏡到底的壓迫中慢慢崩塌,他不是冷血,只是學會了偽裝;不是無情,只是從沒被好好對待過。這部劇沒有喊話,卻像一記慢慢滲進皮膚的警告,當一個孩子從沒學會如何被愛,他最終會學會怎麼傷人。與其說這是一部驚悚劇,不如說是對我們自己視而不見最大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