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近來的幣圈風暴與去中心化法庭說起
大家的虛擬通貨或數位資產都還好嗎?希望在這波FTX事件風暴後大家仍可以好好活著。全球包括台灣有許多受災戶揚言要集體訴訟狀告申請破產重組的FTX交易所(包含其公司分別設立登記於美國的美國版及英國的國際版)及其前執行長SBF,但此事件從實體與程序法而言都重重阻礙,且縱使花了大把時間、心力、金錢向其求償、最終告贏官司,也極可能分不到半毛錢。
其實像現在FTX或幣安這種中心化的加密貨幣交易所,要透過管轄法院程序或相關法規讓用戶受到賠償,其實比登天還難。更別提2014年Mt. Gox比特幣交易所遭受駭客攻擊後損失約 85 萬顆比特幣,就暫停交易、關閉網站,隨即申請破產,在距離Mt. Gox破產至今快10年的現在,眾多受災戶仍未收到賠款。假設下次崩掉的是像Uniswap這樣的去中心化交易所,我們更是完全束手無策。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凡事要變成主流,除要撐過投機潮外,重點均在於如何透過相關制度的建構或調適,最後達成降低整體風險並取得大眾的信任。假如在2022年熊市這三波幣圈風暴(Luna、三箭資本、FTX的連環爆)後,我們在法制方面—不論是各國實體的法規制度,或是Web3.0世界的程式碼之治(the Rule of Code;code as law),都能有所進展,也算是泡沫化後的重生。
想要在破滅後的區塊鏈世界再贏回「信任」,除要提高與揭露儲備資金與美元資產擔保外,更要有可信賴的功能與保障機制投入配套措施。事實上在理論與實務方面,有幾項去中心化社會((Decentralized Society, DeSoc)實驗都在進行中,包括所謂的「Kleros」(去中心化法庭)、「SBT」(靈魂綁定代幣)與「DID」(去中心化身分)(均詳如後述),就算無法強化公眾的信賴,但如果對於人(主體與原、被告)、事(權益影響)、時(時間戳記或POAP NFT)、地(線上、法院或結果地)、物(數位資產)進行有效率地處理爭端(免除繁雜難解的實體與程序法律),也是一種具有誘因的解決方法、生態系統或商業模式。如果幣圈或鏈圈的糾紛,能都留在圈內自行認證與處理,或許這是一種最佳方法,但這也是相當前衛與新興的法學領域與理論研究。
如果我們真有去中心化法庭的話呢?
乍聽之下,讀者可能會覺得矛盾、衝突或弔詭:區塊鏈講求去中心化、抗審查,怎麼又會出現看似中心化的「法庭」來審理幣圈或鏈圈的爭議呢?這點目前已有Kleros(去中心化法庭)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Federico Ast、巴黎第二大學的法律與經濟學教授Bruno Deffains共同研究論文指出,藉由討論區塊鏈法學的運作,去透過ODR(Online Dispute Resolution,即「線上紛爭解決制度」)、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即「分散式自治組織」),建構所謂的「去中心化司法」。
ODR雖源自於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即「裁判外紛爭解決制度」如調解或仲裁等法院外的程序),主要建立在當事人合意的基礎上,但另含有其網路與數位化等特性。廣義的ODR涵蓋國家或國際法院程序的線上數位化,惟本文是集中討論在幣圈或鏈圈紛爭解決機制的議題(狹義的ODR),即主要建立在智能合約或DAO持有代幣者的共識基礎上。如台灣政府或相關產業能參考國外實務發展狀況,應能進一步探討實體法院外的ODR制度(去中心化法庭)特色、案例及在我國的建置與運作可能性。
雖然筆者承認我自己很習慣凡事都是中心化的運作(例如現代金融的基礎—銀行,或是現代司法的基石—法院),也確實較為方便,且相當程度是具有保障的(主要是指經過國家合法合規的事前監管且具有擔保機制,或是基於相當民意基礎而立法與事後審理),甚至出事時也希望能藉由中心化機構去討回資產(例如2016年The DAO事件產生的硬分叉,就是違反完全去中心化、不應有中介或監管存在的精神,而將駭客所盜走的以太幣給取回),但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2022年FTX破產,分別都引起全球金融海嘯、幣圈風暴,想透過法院求償的舉動也彷彿淪為可笑的無稽之談,值得「信任」之中心化機構蕩然無存。此時,區塊鏈技術仍是一個可供創造信任的真理機器或世界電腦,它可讓人們在互不信任且無中立機構的情況下做到相互信任與相互協作。如果我們真有去中心化法庭的話,或許能達成一種信任與共識。本文就來說明「去中心化法庭」的區塊鏈概念運作。
什麼是去中心化法庭?
一、去中心化法庭的技術說明
區塊鏈是一種將其技術用於建構與執行經濟協調的規則(即Smart Contract與DAO),尤其是建構與運行在以太坊的生態。首先解釋ERC-20與ERC-721,兩者都是以太坊代幣(Token)發行的一種標準協議,基於ERC-20標準發行的Token沒有價值區別(例如以太幣),可以互換與分割;基於ERC-721標準發行的Token不可互換(例如NFT),每個Token都是獨一無二且是不可分割。
就在2022年9月間,有一名史丹佛大學研究員在推特(kaili.eth)發文表示,他已與其他幾位研究員合作設計兩種新的以太坊代幣標準ERC-20R、ERC-721R。kaili.eth解釋:ERC-20R、ERC-721R的設計是為了解決加密貨幣行業內泛濫的盜竊事件,其最大亮點為「可逆交易」。具體而言,ERC-20R、ERC-721R引入一個「去中心化法庭」機制,當出現資產被盜情況時,受害者可以先行申請凍結資產,此時「去中心化法庭」可以通過一輪快速投票來決定是否同意凍結,對於已凍結資產,「去中心化法庭」之後將基於涉事雙方所提供的證據來決定究竟應解凍,或應退回資產,從而解決安全事件糾紛。
區塊鏈可成為一套全新的法律體系(去中心化法庭),這些法律體是由通過自動執行的智能合約與去中心化組織的管理規則所組成。這些體系有人稱之為「加密安全法」(Lex Cryptographia),基於區塊鏈網路上的底層協議去運行。
二、去中心化法庭的法理基礎
台灣學者沈冠伶教授於2021年9月間在法學期刊曾著有一篇論文《數位化時代的裁判外紛爭處理制度──從ADR到ODR的程序保障》,討論線上消費糾紛的處理解決機制。其實ODR早就誕生在1990年代。
隨著網際網路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產生新型交易與糾紛。有人就試圖利用網路的技術或潛力創建虛擬或線上法庭,想提高爭議解決的效率,也出現ODR的發展。但早期的ODR在某種程度上,充其量只是漸進式的創新,只簡化現有的ADR,但並未創造任何破壞式或顛覆性的創新,例如就算達成共識但不具有如同法院的強制力,仍不行自動強制執行或履行。
然而近年來,如區塊鏈技術及加密貨幣的日益普及,使得ODR的新興機制再度成為話題。這種新興的方法,由於其去中心化的特質,就被稱為「去中心化司法」或「分散式正義」,甚至有「陪審員區塊鏈網路」,使ODR的效率大幅增加。
Federico與Bruno認為,要成為一個可解決爭議的去中心化司法系統,應符合三個條件:(1)建構與運作一個社群治理的DAO、(2)設計一個代幣經濟獎勵機制的生態圈、(3)產生公平感或公正性。
三、實務案例與操作:Kleros
接著說「Kleros」(Federico是創始人之一),它被稱為「去中心化法庭」,就是一個透過DAO的方式組織的網路機構,其功能是對持有代幣者聲請或提出的仲裁問題做出裁決,例如:「我能否取得Github(一個線上軟體原始碼代管服務平台)所提出方案的鏈上賞金?」,相當於「原告向法院提出起訴請求被告給付某合約或事件所導致的報酬是否有道理?」。Kleros對於持有代幣者提出給它的任何問題,須不可迴避地做出判斷或決定。最終由Kleros上的社群決定孰是孰非,及如何回應與裁定。
「去中心化法庭」系統 Kleros是以太坊生態的重要關鍵基礎設施,它是針對 Web3經濟爭議的去中心化仲裁協議(Protocol)。它常使用在:證明「你是人類,而非機器人」、各種「智能合約錯誤保險」產品;更有重點功能—許多項目將其作為某種「最後的裁決」。除了在以太坊外,也在推特與Discord社交通訊軟體上運行提案與表決。
近期Kleros對於某些案例的決策是否公平,引發了一些幣圈參與者的擔憂。因為有參與者提出請求向某去中心化智能合約保險平台索賠(著名案例為原告—推特上的用戶 mizu.eth,案例編號:1170),但指責Kleros本身的內部人員卻努力投入大量代幣朝著他們想要推動的方向發展,這也是DAO常見的弊端或問題。
有論者認為,像Kleros的整個價值,取決於它能夠讓大眾相信它有絕對加密的保護,而非受到中心化的操縱(或某人持有25%的代幣與投票權);如Kleros要達到值得完全信任,必須更廣泛分佈的代幣供應,與更多非代幣驅動的治理,達成可信的去中心化治理形式。
Kleros這個DAO,實際上是一組智能合約,形成一個根據特定規則與程序運行的網路組織。DAO裡面的決策過程都用電腦代碼去編碼,並部署在分散的電腦網路上。持有代幣的成員可以通過推特或Discord的方式投票參與決策。這種程序與區塊鏈的不變性,結合社群治理的方式,正是「去中心化司法」的關鍵特徵。
四、BAT代幣的經驗或許能當去中心化司法的參考模式
Bluesky 起源於 2019 年,而2022年成立的 Bluesky PBLLC 則是專注開發去中心化社交網路的獨立公司。該公司主旨在打造一套擁有共識的社群平台標準,將現階段高度中心化的平台權力下放。Bluesky在2021年出具的報告探討到去中心化社群的商業模式,其中提到加密貨幣,例如Brave軟體公司在2017年的瀏覽器代幣 Basic Access Token(基本存取代幣,簡稱BAT),能用來支付廣告費用。畢竟還是要有些收益或誘因去維持平台的長期營運或永續經營嘛!
BAT是獨一無二的可買賣數位資產,如同比特幣,其交易是透過公開的去中心化區塊鏈證明,但不同於比特幣的是,BAT是設計用於特定產業或特定Dapp的用戶社群中進行交換。它曾經透過一次ICO(首次代幣發行),籌措到相當於3500萬美元的資金,投資人買的是Brave公司給的期望—期許BAT代幣可從根本上改變崩毀的線上廣告產業。這代表第一次嘗試將所有人常常無償放棄的資源冠上價值—「使用者的注意力」,這就是這種代幣新觀念的真正力量,它提供一種新的商業價值與方式,重新定義並評價經濟得以運作的資源交換。
伸言之,將受眾注意力賦予價值的BAT代幣,創造價格信號,誘使參與者創作更好的內容,及提供精準的受眾行為資訊。身為Brave瀏覽器的使用者,你有機會賺取BAT,只要選擇性關閉廣告阻擋器觀看廣告,BAT就會遞送到只能由你控制的整合錢包。你可以用那些代幣打賞你欣賞的內容出版者;另方面,要在系統上的內容出版者投放廣告,廣告主要先取得BAT代幣,再將代幣支付給出版者,而廣告的價格則是根據出版者內容相關的注意力衡量標準來決定。
以上特色,市場稱之為「代幣經濟學」,其創造一個生態系統,更直接與精準地給付注意力的報酬。瀏覽器紀錄的注意力衡量標準,決定誰獲得多少BAT代幣,如果Brave成功了,BAT價格會上漲,這又鼓勵越來越多人加入社群,並遵守其誘導良好行為的規則,也就是網路效應,在線上內容市場創造誘因與獎勵,協調更良好的正向循環。重點是,承擔這種風險的全是社群裡面的人,即BAT使用者社群,而不是外部投資人,這也符合Web3.0區塊鏈世界裡面的重要精神—社會信任。
若將現有的去中心化司法系統—Kleros,要求用戶都存入某種加密代幣,以表達他們對解決平台爭議的興趣及可用性,並從所有存入代幣的人裡面隨機選擇一定數量的陪審員。一旦被抽中,陪審員將獨立分析證據並投票給他們認為正確的一方;如果陪審員像大多數人一樣投票,他們將獲得加密貨幣代幣的獎勵,如果他們與大多數人意見不一致,則將受到損失押金的處罰。通過這種方式及審視他們的個人利益,陪審員會被激勵,從而對爭議中有共識的真相進行投票。
五、小結
去中心化法庭—Kleros,尚處於發展初期,雖有很大的破壞式創新潛力,但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不過它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創建一個數位時代原生的治理基礎設施。正如加密貨幣為「沒有銀行帳戶的人」提供銀行服務一樣,去中心化的正義可以為「未受公平待遇的人」提供正義。
而去中心化社會的法庭如何去特定「主體」,即持有代幣者或參與人,就有賴「SBT」(靈魂綁定代幣)與「DID」(去中心化身分),詳如下文說明。
用SBT來特定去中心化身份
在2022年5月11日,以太坊共同創辦人與夥伴共同發表了論文 《去中心化社會:尋找 Web 3 的靈魂》(Decentralized Society: Finding Web3‘s Soul)。Vitalik在該專文提出「Soulbound」(靈魂綁定)的 NFT 應用,他認為無法轉移的 NFT 將為區塊鏈應用打開一扇大門,NFT所能傳達的不再只是造富效應或投資工具,而是更能代表「你是誰」。
Vitalik在論文結尾提到對Web3.0的常見批評大多是「以錢為出發點」。幣圈甚至圈外人在追求獲取大量財富的同時,也虛耗了大量區塊鏈資源,也限制NFT帶來的文化吸引力及長期可持續性。然而,透過以太坊與NFT,我們已經擁有了所需的基礎設施,並且這些技術也將繼續發展。而通過這篇論文,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藍圖,且很多項目都開始在探索靈魂綁定的NFT。
NFT 更能代表的是「你是誰」,而非僅是你所能負擔的東西或賦權,在加密領域推出更多「靈魂綁定」的專案可能會是替代方案的一個選擇。縱使仍有許多隱私等資訊安全與法律問題,需要努力解決這些挑戰。終究將為區塊鏈生態打開更寬廣的大門,而不僅只是虛擬資產的投資。
區塊鏈作家許明恩就認為,V神所提倡的「靈魂綁定代幣」(Soulbound Token, SBT)是去中心化社會的「身分證」。要如何在 Web3 建立身份,在V神的論文中認為創建一種不可轉讓的「靈魂綁定代幣」是一切的根基。去中心化社會的基礎,是讓人們在錢包內持有公開可見、不可轉讓(但可由發行者註銷)的代幣。我們將錢包稱為靈魂,而裡面持有的代幣稱為SBT。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一個靈魂,裡面儲存了代表學歷證書、工作履歷、創作藝術品或閱讀過書籍的靈魂綁定代幣。
說穿了,這是在模擬物理世界的運作方式。人的本質是一切關係的總和。在身分證還沒發明之前,一個人存在的事實仰賴與其他人的互動,以及大家對此人的記憶。同樣的模式,也可以套用到 Web3 。而數位錢包就像人們在去中心化社會裡的靈魂。套句流行話語,數位錢包就是進入Web3.0的入口。
久而久之,即便未來人們的錢包裡沒有政府核發的身份證,但只要持有一定數量的靈魂綁定代幣,也與其他錢包有夠多的互動,就可以被視為一個「真人」。確保「真人」在數位世界裡是個難題,一旦解決就能解鎖許多全新應用。就此,可透過法制去做擬制化的規範,如同「法人」的虛擬實體,或是討論中的AI人格擬制化。
有了DID後又如何呢?
所謂「去中心化身份」,全文是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其核心理念是在去中心化身份階段,用戶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資訊數據。它改變了已有的身份證明系統,將數位身份所有權、控制權及管理權歸還用戶。DID就是打造鏈上的唯一「身份」證明;而隨著DeFi、NFT、DAO甚至是去中心化法庭等多元化的應用場景崛起,除SBT外,DID成為建構去中心化社會的「靈魂」。
結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紛爭的出現,筆者認為數位線上包括幣圈或鏈圈的紛爭(Luna、三箭資本、FTX的連環爆),要透過目前現實世界運作的法律及法院系統或許很難處理,但是紛爭解決的邏輯上大多數仍是通用的,所以是需要重新設計或調適出一套適應這個世界的規則。
不論是在元宇宙或Web3的世界生活,舉凡國家、企業、社會或個人,未來必定會面臨「信任機制選擇」的問題,我們想要選擇一個可信賴的機構來處理(將一個權力交給特定機構,並且透過大家約定的規則要求其遵守),或是一套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規則(要大家彼此間決定一套規則,並且該規則能被所有人遵守)呢?
中心化社會往往會是比較簡單好處理的方式,但就像現實世界中一樣有其弊病。我們也能透過區塊鏈這樣一套在數位上的可分散式的信任機制來處理未來世界的財產、身分及各種經濟活動。如果幣圈或鏈圈的糾紛,能都留在圈內自行認證與處理,代幣經濟學的生態運作就是一種最佳方法。不過這都在極為早期的實驗發展階段,有待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