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陪家人回了趟雲林,十一月的深秋,田間的二期稻作結滿了金黃色的穀穗,收割已在不遠之時。
雖然現在距離年末還有一個多月,關於投資,所需要做的事情卻已經不多,所以我想提前為自己做一下2022的年度檢討,並為明年調整的方向做準備。
被動投資的檢討
或許是太習慣2020-2021每次修正都很快V轉的市場,今年一月美股達到高點修正下來,我和許多朋友一樣,每當大盤指數下跌便很快的將閒置資金投入。結果事實證明,去年認為自己買得太慢,今年就會發現自己買得太快。即便在年中兩次幅度不算小的反彈,計入加碼部位後幾乎都已經損益兩平,但自從9月以來,熊市走得更深更遠後,雖然手中仍然保有能夠繼續進場的資金,買進的幅度卻無法在低價區相對放大,相較於更保守的加碼方式(例如將加碼的級距從5%擴大到10%),最終報酬率將有5-10%的落差。
當然,這是以結果來說,但在現實世界中,很少有人能夠對市場走向持續進行完美的預測。因此,雖然不用太過感嘆「千金難買早知道」,我卻也學到了一個重要的教訓:
不論我們對過去的市場和經濟環境做了多少功課,要從「已知」的過去推估「未知」的未來,本身就需要將不確定性納為更重要的考量。永遠保持謙虛的態度,並提醒自己不要落入所謂的「確認偏誤」,也就是不要選擇性的只接受支持自己觀點、揚棄和自己立場不同的資訊,這樣我們才能為結果的不確定性做更好的準備。
主動投資的檢討
我所採行的投資策略一直是以被動的美股指數化投資為主,以偏向左側交易的藍籌股、產業類ETF長期投資為輔,這在過去數年讓我跟上美股長期的大多頭,並且獲得了優於大盤的投資報酬率。在兩年前,我有幸認識
強股法則並向他學習偏向右側交易的台股關鍵點操作,並在去年進行小額的配置。整體而言,雖然資金的回報率高過原本的投資策略許多,但為了維持這樣交易模式所需花費的額外時間,在多頭環境中,讓我覺得沒有太高的吸引力。然而,在今年這樣熊市震盪的情境中,長期左側的策略跟著指數一起向下掉的時候,台股右側的策略便顯露出它的價值:即便空手的時間很長、出手的機會不多,卻還是能夠形成良好的風險分散,這樣的優勢一直以來都被我忽略了。
隨著被動投資左側加碼的部位逐漸獲利了結,接下來我會增加台股關鍵點操作的資金比例。透過不同策略的互相搭配,提升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報酬比。
投資以外的檢討
今年這樣的市場環境雖然磨人耐心,對於被動投資人、長期投資人來說,除了按表操課之外,幾乎沒有什麼需要做的事情。於是,將空出的時間分配給事業、家人,並給自己更多沉澱學習的機會,靜下心讀完了一些多年來一直想讀,卻排不出空閒閱讀的書籍,這算得上是今年最大的收穫。
仔細想想,被動投資的精隨不正是這樣嗎?不要和市場貼合得太近,讓市場自動幫你賺錢,讓自己專注在生命中其他更重要的事物上。多頭時是如此,空頭時自然也是如此。
能夠保有這樣的初心,熊市又有什麼可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