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紀錄|對「友情」的體悟

青春紀錄|對「友情」的體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二十歲」是筆者個人定義裡「青年」的起點(至於何時算是「中年」的起點?請容我再想想),這系列以「青年時期紀錄」為題的文章,紀錄從二十歲迄今,隨著年紀增長,各方面不知不覺(或不得不為)的轉變及相應的體悟。

而這系列第一篇,就從長輩說的一個關於「友情」的小故事開始吧。

小時候聽長輩講過一個真實故事,她的家鄉有個老人,每當親友到家裡拜訪,就會殷勤地泡茶招待他們,大夥兒一邊聊天,一邊品茶,十分開心。

茶泡著泡著,老人開始計較起每次招待親友所支出的茶葉成本,他想撙節茶葉開銷,卻又不好意思不再泡茶招待親友。幾番斟酌後,決定減少每次泡茶的茶葉用量。就這樣過了一陣子,看來訪親友似乎對茶沒什麼意見,就再減少一點用量。

但老人不知道的是,親友們沒說什麼,不代表沒有感覺,其實每個人都發現老人泡的茶越來越淡,越來越沒滋味。親友們猜想,老人或許是用這個方式婉轉地暗示他們造訪地太頻繁了,他們也不想自討沒趣,於是開始疏遠老人。最後,再沒有人去找老人聊天了,而這位老人就在孤獨中老去,漸漸地失智了。

當年聽長輩講這個故事時,我還是只個孩子,直觀地認為長輩想傳遞的訊息是:「吝嗇是交不到朋友的,要交朋友就得付出」。現在回頭看,當時的這個想法蠻幼稚的,像是把人際關係當作某個簡單數學習題在處理:為了達成「有朋友」的目的,而必須「付出」(即使不見得想這麼做),因為「付出」才會「有朋友」。但隨著年紀漸長,逐漸感受到,當自己真心地想結交朋友、與喜愛的朋友聚會時,用不著拿什麼警世故事提醒自己,就會自然而然地想要付出,想要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善意,也能感受到對方展現的善意;相反地,若感受到的是對方錙銖必較的心情,自己的情感當然也就會漸漸冷卻了。

疫情前,因為身邊圍繞著同事及朋友,很少想過「沒有朋友」會是怎樣的情況,直到疫情閉關期間,完全無法跟朋友見面時,才深深感受到前述故事裡老人的孤獨。當時我曾想,若我是那老人,親友不再來訪,固然可省下一筆購買茶葉的費用,但我還能快樂嗎?答案是否定的。確實,如果從儲蓄面來看,要提升儲蓄效率,無親無友無娛樂是最容易存錢的。但為什麼大部分的我們還是選擇出門、選擇結交朋友,選擇降低儲蓄效率的生活呢?因為大部分的我們仍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增添生活的情趣,而這些正是生活的目標與意義呀!

很慶幸這些年順利地結交到一些氣味相投的好友,我很珍惜,期許能和好友們長長久久地一同歡聚,一同暢談,一同迎接未來。



avatar-img
Chih-Yu 的書架
21會員
56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5/5《伊凡.伊里奇之死》
週末早晨與家人到新開咖啡店享用Flat White的愜意時光,以及作者對咖啡獨特風味與沖泡方式的個人體驗與感受。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
讀託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有感:家庭、親友間的感情聯繫比追求虛無的外在肯定重要。 伊凡.伊里奇一生追求事業成功與社會地位,忽略家人情感,最終在病痛中體悟到真切情感的可貴。 此文探討書中關於人際關係、家庭、以及生命意義的反思。
5/5《伊凡.伊里奇之死》
週末早晨與家人到新開咖啡店享用Flat White的愜意時光,以及作者對咖啡獨特風味與沖泡方式的個人體驗與感受。
塑膠微粒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可能加劇全球暖化;美國政府擬鬆綁二氧化碳排放相關規定,此舉與美國科學家先前研究成果相悖。臺灣民眾應持續關注並採取個人行動減緩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