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攝影>黑白底片攝影
2022年10月開始使用底片相機拍攝,掛於脖子上的相機成為了機動型必要配備,就像選了一條代表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品味的項鍊。很多時候很驚訝於人的適應能力和習慣的培養速度,從一開始還不那麼習慣它的存在,到現在一出門直覺地將它往脖子之處輕鬆掛上,時機一到便自然地舉起且輕輕放下,自在猶如已經使用多年。11月底才拍攝完第二卷底片,這台相機就已進階成了生活不可或缺的伙伴。
已有八十幾年歷史的Olympus於2020年已轉手賣給JIR(募基金公司「日本產業夥伴」)
35DC是於1971年開始生產的機型
為什麼底片?為什麼黑白?
底片機從一開始就得決定影像呈現的顏色,因為膠卷得先拍完才能換。但,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黑白底片。為什麼?我詢問自己。也許,答案在許多年前早就已經寫下。
甫接觸到拍照的某一年參觀攝影展,現場許多人都拿著數位相機。由於參觀的人數頗多,相當貼近人群,參觀者使用相機的電子螢幕調整什麼樣的功能時也能輕易見著。「拍攝模式調整到黑/白?」參觀者的拍攝令我感到不解。對數位相機技術與攝影兩者的認知尚處摸索如何入門這個階段的自己,對於直接使用黑白模式拍攝和後製方式將彩色照片轉換成黑白/灰階成為黑白影像的作法充滿疑惑,因為基於自己當時對攝影相當粗淺的認識,直接以黑/白底片拍攝才是所謂「正統」的黑白影像。有意思的是,那一年也同時看到許多人這麼做,似乎蔚為流行。
現今想來,也許是由於那幾年數位相機的功能相較早年已大為提昇,仿黑/白底片拍攝的功能也越發製作精細,有些更有著底片的粗糙感,提高了無需後製即能輕鬆轉換的方便,屬於操作上的便利性。
那麼,為什麼在彩色當道下,依舊有許多人醉心於以黑白來呈現世界樣貌或描繪自己的「心靈地圖」呢?這個疑問直到現在仍舊掛於心頭。
時至今日,是復古風興盛帶動起來的嗎?見著許多人已重新拾起底片機拍攝。「是拍攝黑/白嗎?」我疑惑著。就看到的來說,撇除本身的喜好、長期以底片機拍攝獨愛黑與白的人,以及在不同的拍攝主題下為了呈現影像的內蘊而採取的選擇,在現今以網路作為主要發表的管道而言,為了尋求更高的照片曝光度和更多的點擊率,是否也跟放在哪個平台上發表有關呢?
就初步的觀察,像Twitter(推特)上的日本或其他國外攝影師(至少是我所追踨的),若是以底片機拍攝者多使用彩色膠卷。但,同時也看到一篇攝影師的訪問,他表示,在IG(Instagram)上許多人都是放上黑白影像(是黑/白底片?他似乎沒有說明)。而就自己詢問沖洗的店家,他說,黑白底片沖洗較慢得多等上幾天,原因是許多人是以彩色底片為主,少人使用黑白。所以......?
也許,一如以下這篇訪談的開頭所言,現下的攝影技術進步,使用黑白影像已是一種藝術選擇。
相機機身或後製能直接將彩色轉換成黑白或灰階的便利,使得利用數位轉換的方法來追求黑與白及直接使用黑白底片拍攝的這兩類方式,其所呈現的黑與白的界線似乎已然模糊。然,兩者乍看之下可作為交替使用的方式,卻又讓人於底心覺得好像存著某種不容擺盪和不容許曖昧的感受存在,是自己冥頑不靈跟不上時代的那種「正統黑白」的觀念導致?可是,自己多次試圖以彩色轉黑白/灰階,卻又覺得哪裡不太對勁,老是有種搔不到癢處的感覺。
直到近期看到一篇文章才恍然大悟(可惜沒有存連結,尋找該篇的自己已於茫茫網路海中迷航。),文章裡頭有一段意思大致是這樣的:使用數位拍攝,整體影像是「均質」化的。亦即原本底片沖洗出來的影像會有不均勻分佈的粒子感,但,經由數位轉換的結果,會發現因為均勻地分佈而讓照片看起來平面化。若仔細比較,以底片呈現的影像還是和轉換黑白模式拍攝或後製黑白的影像呈現有所不同。(希望自己沒有誤讀文章的意思)
我想,興許是底片影像中呈現的這類特有的底片顆粒「雜訊」,令被攝畫面形同「躍然紙上」吧!那種「3D感」總讓人對照片中所捕捉的「逝去」產生遙想與眷戀,所以也吸引著人們想去擁抱與感受包裹於底片曝光後一連串的化學反應之中,那時間走過的溫度和藏於其內的生命厚度。這時才明瞭,原來,一直存於底心不容擺盪和不容曖昧的並非我那「正統黑白」的觀念,而是自己對於兩者本質性差異的認知尚太粗淺。
當然,對於本質差異的認知已經是後話,在明瞭之前我早已擁有了底片機。既然拍攝黑與白在現今已是一種藝術選擇,因此,從剛接觸攝影到擁有底片機之前,於心裡頭一直有個祈願──假如要拍黑白影像,真希望能以底片機拍看看,感受一下銀鹽的魅力所在,也更能以親身體驗來作個品評,此兩者於拍攝感受上的異同。
數位+膠卷生活 開麥拉
在數位相機和手機相機功能兩方激戰武林的時代,現今想要入手停產的底片機,基本上來源只有兩個:家族傳承和外頭販賣的二手機。假如想嘗試各類型底片機種但又擔心花費的成本太高,有的店家也提供出租相機的服務(一個機緣於自家附近看到才曉得)。我這台Olympus 35DC即屬於家人贈予。
某一年的某一天,知道我時不時就外出拍照的二舅,跟我提及了他年輕時候入手的相機。在臺灣,於他當時的年代,除了作為記錄家庭生活之用以外(我爸就有一台),擁有相機似乎也是一種「流行」的表徵。個性瀟洒自在,飄泊味兒極重的他,入伍前跟一位朋友買下剛從日本帶入境的相機。原本想在服兵役前先玩一陣子,沒想到買下後隨即接到兵單。就這樣,這台相機在他還沒來得及上手便被收進箱子裡存放著,直到遇見我,才開箱重見天日。
這樣算起來,它也已經四十幾歲了!對照這款相機生產的年份(約1971年),在他購買時應該算是新型機吧!而且,相機尚未被使用過,使用上僅快門簾和ISO調整圈須送修,也沒有發霉症狀。呀~~真是榮幸也萬幸啊!
承接這台之後,拖至今年10月份才開始上手。這麼多年來都是數位相機常伴左右,如今,多了一台全然不同的機種和系統,不同於數位的拍照模式,在心態和感受上又有何異同呢?這是我底心所引頸期待的......。
(未完待續......)
下集可能會有些慢,請看倌們耐心等待蝸牛兄過了這枝葉桿,屆時再續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