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康萍《鋼琴師和她的情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今年五月讀完這本小說,關於艾達婚前的事件,在電影中沒有描述詳細,但書中卻有詳細交待......。

女主角不願意開口說話,是因為父親曾經因為姑媽來訪變得神經質,大發怒不准她說話三天。這個設定隱隱有種奇妙深邃的想像,不管在什麼時候,人們說的都是自己的事,或為了情緒發洩。「既然你不聽,那我一生都不再說。」女主角的脾氣就是這樣,聲音從世界消失後「自我存在」轉化為琴聲、手勢、文字。

世人有不同角色的立場、不同國情跟文化,若要譜一段戀曲,在靈魂跟慾望之間,女人會有什麼需要,珍‧康萍直接用了三段感情;三個男子做為對照。

在艾達非常羞怯的性格下,啟蒙她的音樂老師與她有強烈的精神交流跟感情羈絆,也因為這樣的關係,合奏的曲目練習下,那種不分你我的親密毫無保留的推移到現實。這段穿插其間的文字寫實,並不表現愛慾流動,反而是藉由音樂的交流,傳達略顯矜持、閉鎖的純潔愛戀。

音樂老師沒有親口與主角告別,艾達也沒有跟他聯絡,連懷孕也不願透露一個字,在孩子六至七歲時,村裡流言開始變多,她想離開原本的家園,順便帶孩子踏上一個新環境,所以接受遠方的婚姻,她仍然如孩提時代緘默,習慣以手語交談、以鋼琴演奏訴情,不理別人眼中的尷尬,跨越海洋,帶著鋼琴千里迢迢面對第一任丈夫。

丈夫先把鋼琴丟在沙灘上拒絕搬運,然後再拿去換土地,對於妻子對鋼琴的癡、把新娘禮服扯壞、摔杯子表達憤怒全當成「怪異」。最終因為她的背叛把其手指砍下表達自己身為丈夫的憤怒,在他的想像中──妻子必須是「尊敬丈夫、可以交代、美麗溫碗、靜如修女」──對比女主角的初戀顯示極大差距。

每個人都需要被傾聽,透過傾聽才能溝通,當愛戀始於想要瞭解對方,那種專注於每個細微表情的理解,大多是人們嚮往的,在第三段的感情裡,描寫女性先心理後生理上的慾望非常有層次,海灘上彈琴那章節很短,但如面對偶像產生了不正當的桃色想法,每個鋼琴家在彈琴之前都會有一種虔敬的儀式,是音符流洩前的深呼吸,然後釋放,那種被注視的感覺有時會讓演奏者飄飄然。瘋狂的樂迷對於特定的演奏者有時也會控制不住有迷戀與想像,一個人在極度裸裎開放的創作境界能予他人深刻的感動。

婚姻中,艾達所能尋求的快樂被丈夫剝奪,她只能尋求其他的途徑,最終,她贏回了鋼琴,但是能彈給誰聽呢?丈夫不再是那個人。對比書中盲眼調音師的妻子,很有技巧交錯著,調音師的妻子曾經是一個歌聲非常優美的人,婚後逐漸不再唱歌,因為生活有挫折,不快樂;但艾達只能在彈奏中找到熱情,當她知道有人真心喜歡她的演奏,有人傾盡一切渴望她的才華跟身體,甚至她輕易的可以用旋律嘲笑對方、用小動作傷害對方,在這段關係成為支配者,這種感覺是很自信的。

男主角用情之深,令我一度想像這是不是真實事件,利用改編套在男主角身上:拿八十畝的好地換鋼琴、花錢請人搬運、背一個瞎眼的調音師進行鋼琴調音、告白(赤條條的告白)、贈送鋼琴、黯然離開,這對一個未經人事的女子來說可能很駭人,但是對於一個戀愛過的人來說很合理。其中交易的設定絕對是厲害的橋段,煽情又合理,讓女人發揮正常的感情還兼具性行為的正當性。

電影我看了三次。

第一次覺得怪異;第二次覺得很情色;第三次覺得喜歡上這樣的對象很正常。也許也是因為老了,所以能理解這個故事多點!

然後,說個人觀點。

關於電影中的父權問題,我還是反對的。主要是因為我想從人的方向出發,不想再以男女的生存關係劃出鴻溝,這本書其實是女性至上主義的,至少我的感受如此。

讀書時,覺察主角的任性非比尋常,細述父親如何寵愛!著墨的部分包含「父親真心幫她找醫生想解決心理創傷問題」、「罵完她不禮貌之後過幾日就和談」、「後來家境不好弄了信託基金要讓她以後有嫁妝」、「如何幫她找家教老師的過程」,更別說幫她找對象是因為孫子大了,有一些不好的八卦影響,想讓艾達有個依靠,離開流言之地,我舉這些例子,想告訴大家,珍‧康萍筆下主角沒有再怕的,管你是誰?是我老爸、是我丈夫、是我戀慕的老師都一樣。而且艾達自己與自己對話:「雖然是為女兒考慮,但主要是自己也想離鄉。」

遠渡重洋上岸時,無人來接。船長問:「要不要跟我們回尼爾森?」(因為岸上無人,怕找錯登入地點)。艾達回答:寧願被岸上居民煮來吃死也不要回到臭桶子!之後就拿裙撐當帳篷骨架睡一晚上。

我不認為有任何人可以逼迫艾達,因為就算艾達喜歡她的家教老師,她也沒為老師做任何改變,這句經典是朋友Larrie對我說的。這世界不是說生孩子就吃虧(作者太棒了,大家仍然在說女人如何被父權的時候,你跳脫了!)艾達自己先牽起老師的手、不高興老師喜歡別的女性,老師為了追求她還想辦法弄一堆二重奏曲目(四手聯彈),就這個點上,我覺得男人面對神祕的少女的主動,有所回應,毫無錯處,畢竟傳統的書寫不能寫出女人是有情慾的,只能寫得像是「由於男性的追求,所以我不得不為之的型態。」

對於艾達成功得到老師的身體跟心,然後不想負責,很明顯地沒有要結婚;也沒有要給老師名份;也不公開,就只想高高興興的讓老師陪,然後老師走了你還嫌老師沒有膽子說再見的行為,我是不會以父權的角度抱屈的,這是艾達自己必須承擔的。

(爸爸跟老師都好可憐,作者成功的讓艾達變成令人同情的對象了!或是成功塑造了經典!)

第一個老公史都華是個普通人;但艾達第一個情人跟孩子的爸是可以開演奏會、能組團的音樂家,他們常四手聯彈,互相欣賞對方的演奏。艾達的爹自她小時候開始讓她穿裁縫師訂做的束腹襯裙,服裝都是精緻的蕾絲,不用去學堂。她生命中的男人是這樣對她的。

所以我只能說史都華和艾達不適合。

艾達也覺得不行,雖然被關起來,但一解禁就跑出去,一秒猶豫都沒有。芙洛拉把事情跟父親講,也許大眾認為是父權,但Larrie說:「小孩知道媽媽一整天去找別的男人不是很正確,並不代表背叛母親站在繼父的立場。」不該有這樣的偏頗,因為母親為了班斯忽略女兒是事實,妙的是芙洛拉不一定聽娘的(遺傳因子)。

珍‧康萍同時給了芙洛拉天籟嗓音、絕對音感、演奏才能。也許,她所想要以字陳述的女性力量,在本質就足夠強大了。

我從閱讀中提供不同觀點給喜歡這部電影的人,我認為這部電影眾多批判父權的意見都並不那麼符合原著觀點,但改編的時候總是會這樣的,改天具體說幾本書,大家更能瞭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5 月-avatar-img
2022/11/19
這電影還好,音樂卻出奇的迷人。那段鋼琴曲,跟著我好久。
帳號不存在-avatar-img
發文者
2022/11/19
跟我一樣。
avatar-img
他不在了
47會員
229內容數
雜文與作品。
他不在了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https://www.instagram.com/p/COy-7SqAbyQ/ 蜜果果露天部屋
Thumbnail
2025/04/29
https://www.instagram.com/p/COy-7SqAbyQ/ 蜜果果露天部屋
Thumbnail
2025/04/27
鏡湖之上,海藻漂浮
Thumbnail
2025/04/27
鏡湖之上,海藻漂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個人意見,這真是本舊書了
Thumbnail
個人意見,這真是本舊書了
Thumbnail
人生就像奔往死亡的列車,沒有靜止、沒有停泊,我們來不及說再見,來不及打招呼,有人刻骨銘心,有人擦身而過,最終,這一切會帶進塵土,歸於平靜。  我們糾纏太久了吧? 
Thumbnail
人生就像奔往死亡的列車,沒有靜止、沒有停泊,我們來不及說再見,來不及打招呼,有人刻骨銘心,有人擦身而過,最終,這一切會帶進塵土,歸於平靜。  我們糾纏太久了吧? 
Thumbnail
「比起在舞台上,只能孤伶伶地面對每一場演奏的不可知,我以為,成為幕後被某人完全信任與依賴的對象,或許那才是比較幸福的。」—《尋琴者》
Thumbnail
「比起在舞台上,只能孤伶伶地面對每一場演奏的不可知,我以為,成為幕後被某人完全信任與依賴的對象,或許那才是比較幸福的。」—《尋琴者》
Thumbnail
小說以鋼琴作為貫穿全篇的重要意象,既以琴喻情,也以琴喻肉身。鋼琴既是發出樂聲的工具、文明藝術的象徵,也是承載使用者記憶的器皿;而一台遭到遺棄或是破損的鋼琴,原來更像是一位遭到背叛而掙扎求生的人。
Thumbnail
小說以鋼琴作為貫穿全篇的重要意象,既以琴喻情,也以琴喻肉身。鋼琴既是發出樂聲的工具、文明藝術的象徵,也是承載使用者記憶的器皿;而一台遭到遺棄或是破損的鋼琴,原來更像是一位遭到背叛而掙扎求生的人。
Thumbnail
對於一個四歲開始就學習鋼琴的我來說,這個真實故事悲痛地令人無法呼吸! 琴鍵流瀉出的美妙音符背後,竟是慘絕人寰的地獄生活! 作者是一位法國的醫師,打從兩歲半開始學習鋼琴,因為極具音樂天份,從此練琴成為了她的夢靨,鋼琴也成為了父親控制虐待她的工具。
Thumbnail
對於一個四歲開始就學習鋼琴的我來說,這個真實故事悲痛地令人無法呼吸! 琴鍵流瀉出的美妙音符背後,竟是慘絕人寰的地獄生活! 作者是一位法國的醫師,打從兩歲半開始學習鋼琴,因為極具音樂天份,從此練琴成為了她的夢靨,鋼琴也成為了父親控制虐待她的工具。
Thumbnail
在6歲那一年,她就突然再也不説話了,像是決定用沈默對抗整個世界的孤獨。 電影開場,我們先是看見女主角Ada半掩雙眼「不看」:人責打著不肯前進的馬;她情願不看同她一般抝執的馬兒如何被這世界教訓,但再不情願,她還是得面臨命運的壓迫,逼著她在生活裡失去「話語權」、身體主導權
Thumbnail
在6歲那一年,她就突然再也不説話了,像是決定用沈默對抗整個世界的孤獨。 電影開場,我們先是看見女主角Ada半掩雙眼「不看」:人責打著不肯前進的馬;她情願不看同她一般抝執的馬兒如何被這世界教訓,但再不情願,她還是得面臨命運的壓迫,逼著她在生活裡失去「話語權」、身體主導權
Thumbnail
說來慚愧,我已經不記得上一次看華文小說是什麼時候了。這是一個關於情的故事,一種約定之情。整篇是帶點哀傷的餘味,因為裡面的腳色都失約了,也可以說是背叛了。 如同書裡的隱喻「總以為世間有一套現成的琴譜,教他們如何撥奏彼此。」
Thumbnail
說來慚愧,我已經不記得上一次看華文小說是什麼時候了。這是一個關於情的故事,一種約定之情。整篇是帶點哀傷的餘味,因為裡面的腳色都失約了,也可以說是背叛了。 如同書裡的隱喻「總以為世間有一套現成的琴譜,教他們如何撥奏彼此。」
Thumbnail
犧牲孩子一生成就與價值,只為從中獲取羨慕眼光,現代社會亂象成為以色列新銳導演Itay Tal首部作品靈感來源。是什麼讓她選擇交換孩子、是什麼讓她與家族格格不入,又是什麼逼著她以身體換取一份琴譜?
Thumbnail
犧牲孩子一生成就與價值,只為從中獲取羨慕眼光,現代社會亂象成為以色列新銳導演Itay Tal首部作品靈感來源。是什麼讓她選擇交換孩子、是什麼讓她與家族格格不入,又是什麼逼著她以身體換取一份琴譜?
Thumbnail
十六歲開始我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父親租了一小層老舊公寓,把我放在裡面。為的沒有其他,是要避免我與母親稍微靠近一些就遍體鱗傷。那幾年過得像鬥魚,隔著玻璃與家人見面。人們說親情是最初的情感練習,在膽敢奢求愛的教育之前,也沒人教過我愛。那幾年的長假,把自己跟更多的電影反鎖在一起,包括太多的金基德。
Thumbnail
十六歲開始我終於擁有自己的房間。父親租了一小層老舊公寓,把我放在裡面。為的沒有其他,是要避免我與母親稍微靠近一些就遍體鱗傷。那幾年過得像鬥魚,隔著玻璃與家人見面。人們說親情是最初的情感練習,在膽敢奢求愛的教育之前,也沒人教過我愛。那幾年的長假,把自己跟更多的電影反鎖在一起,包括太多的金基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