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強生的中篇小說《尋琴者》,講述一名40歲中年調音師,與六十歲甫喪妻的商人林桑,由於拉赫曼尼諾夫—無言歌的鋼琴彈奏牽引,相識於林桑妻子經營的琴室,兩人因而踏上二手鋼琴買賣的尋琴之路。
圖片來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3167?sloc=main
為了遺忘,所以找尋
調音師幼時曾被譽為音樂天才,擁有敏略聽覺與彈奏能力,囿於成長環境,直至十七歲才受教於著名鋼琴家Joseph門下,卻因Joseph的失信背棄,調音師憤而刮傷Joseph的史坦威鋼琴後,便不再聯繫。此後,那架帶著刮損的鋼琴與這段被背叛的回憶,即成為調音師心中無法癒合的傷。
商人林桑為處理妻驟逝後所留下的史坦威鋼琴,加上喪妻後的失意空虛,與始終徘徊於等待認同與救贖的調音師,因為音樂,有了靈魂共鳴的振動,因為秘密,在這段尋琴之路中,有了相互扶持的關係。調音師想找回記憶中傷損的史坦威鋼琴,喪妻的林桑想忘記或許從沒有愛過他的妻子。一個想用遺忘來療傷,一個想用找尋來止痛,皆是憂傷又孤寂的過程。
曾經渴望,卻始終失望
調音師一職,有人稱之為鋼琴的醫生,他們彷彿能為鋼琴解咒,使樂器之王釋放優美天籟。調整音高,為音與音之間帶來和諧的關係;調和音色,給予演奏家期待的琴音,或許是圓滑豐厚也可能是清脆明亮。
然而,小說裡的主要敘事者調音師,卻總是在字裡行間中透漏著悲愴,不和諧的,有時是尖銳的音色,有時是暗沉的呢喃,該怎麼說呢,像是咬著牙在說話。起初我總以為他是因為帶著被背叛的傷,後來才漸漸明白,或許那正是屬於他內心關於夢想追尋的心理表現。
四十歲已屆中年的他,放棄了鋼琴家夢想轉而成為調音師,再回首曾是音樂天才的過往、音樂系被退學、曾擔任過鋼琴教師,當他終於站在音樂殿堂-紐約的街頭時,更覺得自己是已過期的點數無法再被兌換,感慨著人生受機運擺佈的無力。
對一名鋼琴演奏家來說,能被看見、登上國際舞台,無疑是音樂人或表演者的追求。然而每一次上台都是一場未知之旅,鋼琴家們從來無法得知何時可以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
「命運,總在你無意識的情況下悄悄地改變了原來路徑。有人開始平步青雲,有人節節落入谷底。」—《尋琴者》
與起一直承受著未知的期待持續落空,不斷地被不受控的命運所擺弄,不如就這樣宛如琴鍵般安穩地存在著,成為可以被人信賴的幕後守候者。
「比起在舞台上,只能孤伶伶地面對每一場演奏的不可知,我以為,成為幕後被某人完全信任與依賴的對象,或許那才是比較幸福的。」—《尋琴者》
而我想,或許就是這種已放棄卻又不是那麼甘心的心情一直在反覆拉扯著,所以全書讀來才始終讓人感到騷動不安。
一直到最後,結尾收束於主角調音師決定不彈奏李赫特故居裡的那兩架史坦威鋼琴,不讓它們突然醒來,以為自己又要再度登台,又要充滿期待,全篇的不安才於焉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