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從文林銀行談教育之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文林銀行是一部紀錄片,記錄新北市樹林的文林國小發行自己的文林幣作為擬真教育小孩思考金錢的價值。

起心動念是片頭所提到,小孩子在加值遊戲的時候往往幾千塊的加,因為對他們來說,金錢是爸媽給予的,所以沒辦法深刻感受到金錢是多少勞力付出的成果,相對也很輕易地去交換他們想要的東西(無法判斷數字的高低及其意義)。

中間有遇到挫折在於家長會成員以法律上違反勞基法為由反對。但在法律上學校不適用勞基法範圍是解套,且可能過半數家長會支持,而繼續推行。

我個人覺得文林銀行有幾個缺點:

1.畢業之後歸零的問題。每個人都知道遊戲幣是只有在遊戲中可用的,這點其實也很容易區分遊戲跟現實的概念。但是在文林銀行的操作裡,比較偏向寶可夢類打破現實與虛擬的界線,文林幣可以提供交換現實的零食、文玩具、甚至捐贈。但這樣一來,即便努力存文林幣六年,成為大富翁,畢業之後就要歸零。是否會讓人覺得白忙一場?即便金錢也可能有相當損失的風險,但卻沒有時間限制,這個差異使得文林幣在實用性或永續性上是相當大的缺點(寶可夢的營運時間顯然比文林幣更長)。

2.文林幣要成立,很明顯跟供需的平衡性有關,如果它不具備交換價值,也就沒有累積的必要。所以,主任必須設法添購各種文玩具作為刺激消費慾望的動因。美其名是讓學生學習如何克制慾望、延宕消費,但很多時候是額外的無意義消費(糖果餅乾)。雖然某教師的建議很對,如何建立剛性需求是重點;讓爸媽能實際節省文具的開支,證明小孩能賺取自己生活所需。才能透過父母的校外力量支持,讓文林銀行在主任離開之後還能持續運作。

3.文林幣太過真實,反而與真實貨幣有競爭關係,再者會有各種漏洞可鑽。比如愛心捐贈只限定文林幣,但當下很多小孩直接問能否直接捐贈現金。當然老師方面是拒絕的。但對於愛心捐贈,為什麼要限定文林幣?(因為很多人拿到沒地方花,所以改以抽象行為做遊說,這有牽涉到不樂之捐的可能,也是累積財富之後沒有具體交換物品的缺點)如果現金與文林幣之間出現對價關係,金權的貧富差距問題還是會出現在校園裡。

4.老師的引導思考變成文林幣最大的輔助,也可能是某種危害。因為文林幣是透過勞動服務取得,師長也往往扮演老闆的角色,多了生殺工作大權的權力,如果沒有適當的說明,孩子有時很難想通該如何面對自己遇到的困難。比如說,片中一位孩子從環保隊轉職到銀行,但實習的過程並不順利而被免職,但原本的環保隊工作也失去了。他覺得很難過,即便老師跟他說:不要因為失去這份工作就否定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適合的工作,你也只是剛好不適合這份工作而已

但是在我看來,工作本身並沒有明確的sop,也沒有實習辦法,只是讓他們在做中學,同儕之間經驗傳承。傳承不好的缺失導致學生對自己表現失去信心,也沒有人特別輔導他的感受,即便說了安慰的話、給了部分的文林幣,對於他自我信心的重建究竟有多少幫助?還是要將這些經驗視為提早體驗社會的殘酷?有需要如此嗎?

我覺得,金錢教育是難題沒錯,但是很多時候,教育者本身對於觀念、體系都不甚了解的情況,就要推行大型的體驗活動,實在苦了孩子。

就像幾年前,每逢228就有媒體報導某老師用體驗活動讓學生感受白色恐怖有多恐怖。這些教育者被表揚了,卻可能犧牲掉孩子的心理。即便強調這些孩子都有在事後接受心理輔導,但對于輔導的內容、成效,我們作為遠在天邊的讀者,是完全無法得知的。會不會,這些體驗活動並沒有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統治手段對人權的侵害,只是將恐懼與厭惡的情感與車輪黨加以連結而已呢?那到底是在教孩子反思握有權力應當的謹慎,還是在做另一種形式的洗腦呢?

歷史上,有各種慘無人道的事情發生,為什麼特別挑近代史的惡行,並且強迫學生體驗,是我難以理解的部分。

金錢教育牽涉到金錢價值的體系如何建立與運作,不是單純用勞動綁定、創造消費慾望就可以成立的。我當然能理解也看到每位師長在細節上如何引導孩子去思考如何取捨決定消費,但說穿了,這只是強迫學生一起玩一場六年制的大地遊戲,實在也沒有長久營運的必要性。既然只是體驗活動,何妨將範圍限縮在一學期也就夠了。因為重點在於觀念的帶入思考,而不是將他們困在校方的權力遊戲裡。而我覺得金錢教育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如何說明我們把錢種在房地產裡;如果不是因為房價跟經濟成長綁在一起,又怎麼解釋少子高齡化的社會結構卻無法抑制房地產價格,進而使得房地產的租金市場如何影響民生經濟表現。

教育真的很難,我自己也教不好孩子,但我反對這種半調子又自以為是的教學方式。如何教孩子正向思考,避免一偏之見讓他們積非成是,是我盡力去做的。

==========================================

補充:文林銀行的建立雖然被某些家長反對,認為學校先斬後奏缺乏溝通,又有違反勞基法之嫌而拒絕背書,卻還是在眾多師長為了孩子好而強力執行運作。爭取過半數家長會的同意以及諮詢法律解釋上解套的部分,這也突顯民主制度的缺陷,在投票輸贏的過程,總是會有少數人的權益被犧牲,甚至在某些情境40-45%的意見就足以代表群體(一部分人反對,一部分人不表態)。教育或許不能等、教育可能需要執行之後再滾動式修正,但這中間似乎都難掩握有權力者的傲慢。(或許傲慢與魄力,真的很難區分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賴皓韋-avatar-img
2023/02/02
很開心能夠透過這樣的彼此論述,進一步澄清對於理財或金錢教育的觀點。 我能理解您對於金錢很複雜的擔憂,也能理解金錢延伸出來的各種不同決定與行為是否足以讓還是學生的孩子承受。 對我來說,就是因為金錢很複雜,金錢與人類社會發展脈絡息息相關,金錢帶來好處,同時也放大了人性的缺陷。我對於金錢的觀點是,我們透過錢面對的是市場、是社會、是人際…等等,但,其實總的來說,我們透過錢在關照自己的內心。 金融素養教育在課程的規劃中,其實是有深淺之分的,從最基礎的儲蓄與消費,慢慢提升到借貸與信用、風險與管理、投資等等。 學習是逐級而上的,孩子在練習基礎的儲蓄與消費的過程中,就會開始慢慢體驗中間的甘苦,如何克制欲望、延宕消費、規劃資產,進而提供他們有幫助他人的機會。 學習的過程中總是會有困境,從我的角度來看,困境是教育的介入時機,當遇到困難或挫敗時,至少老師們都能夠陪伴在旁,給予討論與引導(如果這一切困境在出社會時才遇到,能夠得到的協助可能很少),學習寶貴的經驗,並在日後重新選擇的時候,帶有更成熟的思考。 永遠沒有完美的制度,只要這個制度能夠關照並提昇大部分的人,我認為就是一件值得努力的事。 謝謝您的再次回應,也抱歉我這篇回覆隔得有點久~~ 祝 新年快樂 順心如意
Francis Kao-avatar-img
發文者
2023/01/12
賴先生您好 實在不好意思甚晚才看到您的留言,也很感謝您大駕光臨並親自說明。 我也的確是基於對孩子的理財教育有所留意,所以看了這部紀錄片。 想了一夜,還是有幾個點想要提出: 任何人的起心動念未必是壞的,有一本書就叫<好人總是自以為是>,不過壞人難道不是自以為是嗎? (笑) 我在教學茶葉的過程,也常自省怎麼教比較好,有沒有可能教得更好,甚至也牽涉到收費成本。人的成就感在哪裡,這是一個大哉問,確實未必從收入的增加談起(這難道不也是一個金錢觀?) 日本綜藝節目有報導一些老闆,以誇張便宜的價格販賣美食,無非是想看到顧客滿足的笑容。作為教育者,對我而言或許看到聽者豁然開朗的表情,就是成就感的來源吧。 作為同時是家長的教育者,相信您也知道,老師的話在小學階段往往比父母的話更有說服力,這是為什麼希望權力者需要更謹慎的原因,因為模仿總在不知不覺之間。 我相信,當您被指著鼻子罵:你XXX沒有比較厲害! 想必一定很挫折難過(我也常覺得自己何德何能去評論他人,只是基於有些話不吐不快,且思考若是有意義的,不留下紀錄似乎又有點可惜)。但換個角度想,這種話也反應了聽者對於您的主張不認同,即便他未必有能力指出其中的問題所在。 對我來說,金錢極其複雜,它的來源從黃金綁定、戰時綁資源、現在綁房子,它並不只是單純的勞動所得甚或債務關係(金錢的起源)。 就算是勞動所得關係,薪水的提升與工作價值的對價關係、男女之間是否同工同酬,都值得探討(勞動的意義是否依附於金錢)。繳納的稅金如果被政客貪汙,到底有沒有必要誠實繳納?富人為什麼比窮人更懂得利用方法節稅?稅金是該用在建設豪豬之島,還是提升國民生活素質,假設是後者,又該怎麼用才合理?(稅金的用途),這些都是金錢的面向,甚至還有更多是我現在未能明確舉例的。 當貨幣已經進產到數位化、去中心化,如果只強調勞動與選擇之間的關聯、教孩子專注體驗努力才有收穫這個單一面向,會不會像是還在教孩子怎麼認識銅錢的真假問題? 如果說小孩年紀還小,對我所提到的這些問題可能都還不太能理解,那為什麼又要在那樣的年紀教那些知識?(知識的高低分類從何而來)我們是要教孩子思考,教他們看事情的格局,還是只是把我們的信念變成他們的信仰?這是我所擔心的,當然也不能說將大人的信念變成孩子的信仰這樣就是錯的、不好的,但至少希望可以保留 “真理的探究永無止境,也可能隨時代不同而改變” 這樣的信念存在的空間。 我絕對不是反對任何對孩子教育金錢思考的主張,只是稍稍期待在這個教學的過程,可以有更多的啟發。不太希望文章的篇幅太長,所以只有圍繞在劇情內容我所看到的幾個心得。 也希望透過我們彼此的互動能夠讓路過的看官們多一點點激盪思考的火花,或許能讓我們找到一條更新更好的教育之路,建設未來更美好的家園。我相信這個目標是你我共同的願景。 祝 順心如意
賴皓韋-avatar-img
2022/12/28
作者您好,感謝您觀賞紀錄片,更感謝您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觀點,且留下了文字的軌跡。 誠如您所說,金錢教育很難,難在其錯綜複雜的歷史脈絡、難在其因人而異的觀點差異,是存在可能風險的教學策略。 我想嘗試簡短的與您說明,為什麼要去實施一個具有風險的教育計畫?這些對於我來說,不管成功與否,都不會影響我的教職生涯,也不會增加我的薪酬,那到底為何還要做? 教育的現場,我們好像教了太多「明辨是非」的知識技能,但是我們對於「選擇」教得好像太少,人生中很多事情是不一定有「對錯」的,但在選擇與決定前,有沒有瞭解前面的因與後面的果?是否能夠承受這個決定所付出的代價? 我認為理財教育核心的問題是「你該如何選擇?並為你的選擇負責。」 唯有實際的參與,讓孩子在情境中給予決策前的素材並充分討論與分析,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欣然接受孩子的決策結果,孩子的決策並不會一次就成熟,大人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決策歷程的趨勢,在適當的時機給予提醒與引導,這樣的效果也許較慢,但更為紮實。 我真心期待我們的下一代都能夠在求學期間能具備相對成熟的金錢觀,理解「沒錢萬萬不能,但,錢並非萬能」這句如此簡單,卻如此微妙的感想。 最後我想說,非常感謝您的文章,提出了很深層的問題,也許這個計畫仍不完美,也仍需要更多觀點的融入,但,接受多元的觀點一直都是台灣最重要的價值,謝謝您。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5/02/12
探討老年議題的書籍《老樣子》與《讓我照顧你》帶來的省思,從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角度,深入淺出地剖析老年生活與社會現象,並探討老年定義的演變與社會契約論的反思。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10/02
因緣際會翻到這本,剛好是在介紹天啟大爆炸的片段,上網google了一下,還真的確有其事。不禁覺得有趣,雖然作者套用甚麼賽亞人的梗來說這件神秘事件的原因對我來說不是太好笑,但是說明史實的過程在詼諧中又有出處考究,對我來說已經是相當實在的史學研究了。 後來花時間細讀全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有趣的人,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2024/09/21
這篇文章探討了兩本社工相關書籍的不同觀點,深入分析社工在面對孤老殘貧人士時的挑戰與無奈,以及社會資源和政策對於此類問題的影響。作者反思了自身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歧視心理,並強調了社會對這些人群的包容與支持的重要性,呼籲我們應關注社會體制的調整,提升對弱勢群體的照顧。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