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本書都是關於老年狀態的。<老樣子>比較特別,書名一語雙關;不變的樣子/變老的樣子,<讓我照顧你>則是從照護員的角色出發,看待在醫院的一些長者故事。
最近照護員角度寫的書好像不只一本,在佛陀悉達多的故事裡,他也是見識過生老病死之苦才悟了苦寂滅道。當然,這些關於死態的描述多少讓我有點感觸:我們常在問:到底退休要多少錢才夠用?或者,到底是錢先花完還是命先沒了? 到了生命的終站,我們既擔心沒有足夠的收入保障自己,也擔心會帶有遺憾地離開。然而,在我所遇到的情況裡,有錢甚至未必有太大的用處。你以為請一個外勞可以協助生活,但他可能只是把你推到公園就顧著自己跟別人聊天。可能向仲介投訴你毛手毛腳性騷擾,要求更換雇主。當你只是一個失智老人,忘記自己有多少錢、忘記昨天到底發生甚麼事,別人對你的指控、偷竊、汙衊,大概都只能概括承受或是否認到底,真相卻永遠說不明道不清。如果所有的事都要子女親力親為伺候,那不是更加感到自己的罪過,好好一個人和自己綁在一起,又談甚麼建功立業有上進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再多的錢又能保障什麼呢?更何況孤獨死的狀況已經逐漸越來越常見…
所以,看這種從照護員出發的書,其實是讓我們更了解生活中有各種的苦,作為一種緩解自身狀態的安慰劑,在難言之隱的照護地獄裡,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奮鬥苦戰。
話說回來,老年到底怎樣定義的呢?其實我們對於世界的想像總是隨著器物的進展有所改變。天動說當然是很有名的例子,以一個茶葉的例子來說,茶葉曾經都稱之為茶,因為紅茶的出現,才有相對照於紅的稱呼出現綠茶的描述。又或者,球型烏龍茶的出現,需要各種器械的完備,才能將葉子搓揉成顆粒狀的。我們能將茶葉做各種層級的分類乃是基於工具帶來的便利,進一步習慣將事物區分成我們習慣的樣子,諸如發酵度或顏色來分類大多數的茶葉。或許這樣還是不太明白,就可以透過<老樣子>一書看作者引經據典,從希臘神話、羅馬哲學、莎士比亞、科學革命的培根、工業革命的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依然愛麗絲>中,關於老年議題的描述,究竟隨著時代有甚麼樣的改變。
在這本書中主要有兩個地方我覺得比較印象深刻:一、作者提到霍布斯的<利維坦>內容雖講述國家權力的起源以及社會契約論,但其理念無疑是建立在笛卡兒機械論的基礎之上。串連多人身體的集體生命,例如國家與聯邦就是統整許多個別身體的集體身體,具有大型人造人的概念。 (P.133)我一直覺得社會契約論過於浪漫詭異,到底個人怎麼可能和國家訂定契約成為韭菜?原來是受到這樣氛圍的影響,然而這種扭曲的幻想甚至時至今日依然在政治哲學裡可能被許多人所信奉著,豈不荒唐可笑?!
二、作者為<依然愛麗絲>的作者潔諾娃抱不平;幾近公式化的寫作模式,是潔諾娃再一些批評家眼裡難以己身傑出作家行列的原因,也使得他始終無緣獲得重要的文學獎項。…嚴肅文學與流行文學孰優孰劣的論證並非我的重點。我要強調的是,潔諾娃大受讀者歡迎,背後所彰顯的寓意。任何一位單一作品銷售量超過200萬本、公開演說吸引800萬次聽眾點閱的作家,他的寫作價值都不應該被輕易的貶抑、低估;我們研究任何文學作品,也都不應該忽略孕育作品的社會背景與文化價值。(P209-210)
我覺得這固然有類似於甚麼才叫民意基礎的思辨,但更重要的是,當我們始終堅持散播一些關於信念的事物,有沒有可能跨越黨派種族的立場而達到全人思考的價值取向?或許從記憶切入到自我認同與自我完成的議題會是其中一個吧!
當生命逐漸延長,認識老年變成一種新的課題,讓我們有機會更完整的去認識生命、認識自己,或許能從中找到真正值得一生守護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