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面環海,但我們學習到的往往是海鮮文化而不是海洋文化,這是很可惜的。 」 ─ 林柏廷
《一個像海的地方》是關懷海洋生物的深情之作,透過一語雙關的文本、類似版畫風格的圖像,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很像大海卻終究不是大海的地方,觀察、感受並體會:當海洋生物離開真正的家,生活在一個人造的環境後,會是怎樣的心情?
《一個像海的地方》獲 2020年 OPENBOOK 好書獎
關懷海洋生物的深情之作
《一個像海的地方》是「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及「信誼幼兒文學獎」得主林柏廷關懷海洋生物的深情之作。林柏廷以一語雙關的文本,搭配筆觸強烈、類似版畫風格的插畫,創作出這本能帶給讀者深刻閱讀體驗的獨特作品。 本書獲得了2020年 OPENBOOK 好書獎;評審盛讚作者在故事中摒除人類本位的觀點,將理念安放在一個溫柔的視野當中。
我非常喜歡這本繪本。圖像和文字都簡潔有力,從一個動人的小故事點出議題,情感深刻自然,不說教,也不說破。 圖文搭配設計精巧,意在言外,發人深省。 我覺得本書可說是議題類繪本裡教科書等級的作品。
風格強烈的圖像表現
林柏廷擅長不同媒材,常用粉蠟筆、壓克力顏料、電腦繪圖創作。本書採用類似版畫的技法,畫出剪影似的人物,讓濃重的黑色襯托色彩鮮明、光影交錯的海水,營造出光影、明暗對比強烈的藍色海洋世界。滿版的跨頁圖就像大銀幕一般,擁有直接且動人的力量。
構思精妙的圖文共舞
《一個像海的地方》故事發生在水族館,一個「像海的地方」;情節描述走失的小男孩最終找到爸媽的過程。文字以第一人稱敘事,圖像則畫出全知觀點,讓讀者聽見角色的心聲,也看見角色的處境;作者透過構思精妙、圖文共舞的巧妙雙關,藉由小男孩的內心獨白為海洋動物發聲,讓同一個故事有不同層次的解讀。
故事一開始,我們在圖畫中看到一個小男孩跟著爸媽來到水族館,他戴著一頂企鵝帽、拉著一個小丑魚氣球,隔著厚重的玻璃,與海豚相望。
故事以小男孩的第一人稱敘事,他說:「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時間,我們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這裡跟海一樣藍,也有海水鹹鹹的味道。 這是一個很像海的地方。你看著我,我也目不轉睛的看著你,好像可以聽見你心裡的祕密。」
但若你再讀一次,可以發現每一段文字也恰是畫面中海洋動物的心聲。
不知道花了多久的時間,我們來到一個離家很遠的地方。
這裡跟海一樣藍,也有海水鹹鹹的味道。 這是一個很像海的地方。
你看著我,我也目不轉睛的看著你,好像可以聽見你心裡的祕密。
故事的氣氛隨著小男孩走失而開始變得沈重。小男孩隻身行走在全然陌生的地方、穿越擁擠的人群,感到緊張、不安與害怕——這何嘗不是那些海洋生物的心情?
當小男孩路過海豚館時,手中的小丑魚氣球竟飛走了!這簡直是在心頭再補一刀,小男孩問:「表演結束後,我就能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嗎?」
這難道不是那些正賣力表演的海豚內心的呼喚嗎? 每天都被關在這裡表演,什麼時候才能回到真正的海洋,見到爸爸媽媽?
終於有人發現了落單的小男孩,可是他不喜歡跟陌生人接觸,他只想回家!
好多人來看我。可是我不喜歡陌生的碰觸,只想趕快回家!
最終,小男孩找到了爸爸媽媽,可以回家了。可是那些水族館裡的海洋生物呢?被嚴重污染的海洋,是否已成了牠們回不去的家?
有溫度的生命教育
作者表示自己不喜歡用議題、命題式的方式來創作,「我從來都不是先想好我要寫關於『生命關懷』、『環境教育』等議題,然後想一個故事塞進這些訊息,這樣很容易變成宣導教材。 我認為這些議題不過是生活日常的一部分,當我們特別在意、關注某些事,就會產生很多不同的想法,也就是要對自己的生活有感,要先感動自己,想傳達的感受才會真實,才能感動人。 」
作者用「孩子走丟」這個極為日常的情境,巧妙地串起整個故事的發展,帶出沉重的議題,透過走失的孩子和水族館中的海洋生物雷同的際遇和心情,牽動讀者的同理心。小男孩代替海洋生物表達了牠們的處境,在書中不斷引導讀者換位思考並提出質疑,讀繪本的過程不只是接收訊息,而是產生對話和聯想。
換位思考、溫柔傾聽、同理對話
如果被關在水族館的是我們自己,會是什麼感受?
一個像海的地方,畢竟不是海。 我似乎聽到海洋動物們呼喚著:這裡很像家,但不是家。 我想回家⋯⋯
《一個像海的地方》並未塞給讀者一個所謂的標準答案,但思考的種子已經埋在讀者心中。
書籍資訊
書名:一個像海的地方
作者: 林柏廷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20/07/29
閱讀更多作品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LikeCoin請幫我拍拍手,或透過追蹤/贊助支持我,這對我是很大的鼓勵!歡迎在文章底下留言和我交流,也歡迎分享與轉載,但轉載請註明出處與連結,謝謝你~~ 我是如遇,用溫柔的故事擁抱世界的不完美。
與我相遇
《
貓頭鷹郵報》2021年春分後的初次月圓之夜,貓頭鷹郵報誕生。往後,每逢月圓之夜,它乘著夢想的翅膀飛向你,與你分享創作者孤獨而浪漫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