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田、縫補、挖牡蠣,地瓜米上的拼搏人生:陳木嬌專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木嬌婆婆總感嘆:「以前真的好可憐。」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


raw-image

四維村,舊名西尾,取其「最西邊的尾巴」意思,是馬祖南竿居住人口最少的行政區。沿著刻印「西尾」大石往下,整體地勢周圍高中央低,可見兩側連排的閩東建築,中間帶狀的下凹地是村民種菜養牲畜之處。相較南竿其他聚落,四維村顯得愜意而溫馨:此起彼落的雞叫蟲鳴、在風中晾曬的衣褲,以及從屋內傳出的陣陣飯香,描摹出自然樸實的農家景色。

四維聚落中間帶狀下凹地是島民種菜的地方。(林雅凰/照片提供)

四維聚落中間帶狀下凹地是島民種菜的地方。(林雅凰/照片提供)

「吃飯了沒?要不要帶一些菜回去吃?」在菜田裡辛勤耕作的陳木嬌婆婆於民國29年出生,現年82歲,原先在南竿清水村生活,15歲那年嫁給大他4歲的劉治國先生,從此就在四維村定居。當時木嬌婆婆的爸爸做生意需要資金,而這齣婚姻總共收到了120塊大洋,算是一筆不錯的「買賣」。當時沒有車子、沒有電話,分隔距離只能用雙腳彌補,「我回去看媽媽的時候她哭了,我也哭了。」繞過濱海小路、穿過山間小徑,被快轉的青春年華,像身後逝去的風景,來不及欣賞,就要扛下「妻子」的身份,成為別人家的媳婦,承擔責任的大人。

掛在家中的箸籠(放筷子的容器)是木嬌婆婆的嫁妝之一。(鍾京燁/照片提供)

掛在家中的箸籠(放筷子的容器)是木嬌婆婆的嫁妝之一。(鍾京燁/照片提供)


反共時代下的苦日子

「以前媳婦很可憐,婆婆還沒睡我不敢睡,只能趴在吃飯的桌子上等她和人家聊完天。」木嬌婆婆的公公很早就過世,照顧婆婆的重擔便落在她的肩上,除了種地瓜、割草、挑水、煮飯、洗衣服,還要幫婆婆倒尿桶、搥背。

儘管忙得天昏地暗、腳不沾地,吃不飽仍是家常便飯,「就算是長蟲的小魚,也會用鹽巴醃一醃拿來吃。」這是面對空蕩蕩的肚子,卑微的毫無選擇,甚至餓到難以忍受之際,木嬌婆婆還會用繩子、帶子把腰勒緊,「這樣就感覺沒那麼餓了。」吃飽,是侷促日子裡的渺小念想,是只能用天真想像度過的遙不可及。

而沒有煤炭、沒有電的40年代,燒飯、洗澡皆非易事,「以前挖草很困難,田裡面只要長出一點草,就會馬上被拿來燒掉,如果沒有草,就用鋤頭去耙埋在土裡的根。」木嬌婆婆說她曾因燒火洗澡而被罵,所以只敢趁婆婆出去時偷洗,或是用水簡單擦一擦便了事。回憶過往連過年都要借錢的苦日子,木嬌婆婆總感嘆:「以前真的好可憐。」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

四維村的古井為民初林義和所建,至今村民仍會用該井水灌溉農作物。(馬祖記憶庫/照片提供)

四維村的古井為民初林義和所建,至今村民仍會用該井水灌溉農作物。(馬祖記憶庫/照片提供)

軍民一家:理髮、縫補、煮泡麵樣樣來

30餘年的軍事管制時期,秋桂山、五間排、翰林角、芙蓉澳各處都有軍隊駐點,而民國60年代木嬌婆婆家做起了軍人生意,屋子往前延伸就開起雜貨店,屋內擺起幾面鏡子、幾張剪髮椅充當起理髮店,有時還要替阿兵哥補衣服、幫忙煮泡麵,或到據點協助剪頭髮,任何民生需求都能轉換成口袋裡真切的重量。

現今木嬌婆婆家仍有雜貨店的痕跡。(李振元/照片提供)

現今木嬌婆婆家仍有雜貨店的痕跡。(李振元/照片提供)

屋內的理髮椅隨著時光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李振元/照片提供)

屋內的理髮椅隨著時光已融入了日常生活中。(李振元/照片提供)

而這群血氣方剛的毛頭小子,可發生不少精彩故事,木嬌婆婆說曾有個阿兵哥隔天要退伍回台灣,就在她家喝酒慶祝,因天色太晚木嬌婆婆便趕他回軍營,然而過不久便看見其他人跑出來找他,原來喝醉的軍人不小心跌進水井裡面爬不出來,木嬌婆婆最後在抽水幫浦協助下把他拉出來,才結束這場鬧劇。滿山滿海的軍人改變了島嶼的命運,也為在地留下許多歷史痕跡,「軍民一家」不僅是時代標語,更是無數人用生命書寫的生活樣貌。

見證水產試驗時代

72年後因阿兵哥生意不復從前,正好水產試驗所於在芙蓉澳成立,木嬌婆婆便到裡頭當臨時工,負責煮三餐飯給進行海洋調查、培苗高經濟魚苗的工作人員吃。

芙蓉澳因水質優良、位置優異,政府在民國70年代成立水產試驗所,負責海洋調查、培苗繁殖,後來馬祖開放觀光,在108年改建成為藍眼淚生態館。(賴信翰/照片提供)

芙蓉澳因水質優良、位置優異,政府在民國70年代成立水產試驗所,負責海洋調查、培苗繁殖,後來馬祖開放觀光,在108年改建成為藍眼淚生態館。(賴信翰/照片提供)

四維村和芙蓉澳之間有一條小路,是村民舊時往返澳口的魚路古道,也是木嬌婆婆每天上工的必經之路,粗糙的泥土地間隔著高低不一的狹窄台階,兩旁雜樹還可能有蛇出沒,但再艱難、再險惡,卻是澳口到聚落的重要路線。

當時木嬌婆婆除了在水產試驗所工作,也會把澳口養殖的牡蠣挖出後,坐公車拿到市場賣給阿兵哥。所有能換得現金的工作都是擺脫「生存以上、生活以下」的機會,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回報的感覺,讓所有人在有限的時間裡做起無限的生意,彷彿曾經的期待都在命運的許諾裡成為現實。

苦盡甘來,陳釀的人生百味

民國90年60歲的木嬌婆婆從水試所退休,專心在村裡養雞、養鴨、種菜,就連抓雞、殺雞都難不倒她,平時菜多了,就和好友一起到市場賣菜聊天,偶爾回台看看孩子,冬季有閒就和老伴釀老酒,這些興趣陪伴婆婆走過百無聊賴的日夜年歲。

木嬌婆婆購買智能孵化箱,在家中裡孵蛋、養小雞。(李振元/照片提供)

木嬌婆婆購買智能孵化箱,在家中裡孵蛋、養小雞。(李振元/照片提供)

「這些給你,要多吃一點啊!」從木嬌婆婆手中接過新鮮的高麗菜與小白菜,聽著她像媽媽一樣叮嚀起吃飽穿暖的生活瑣事,即便是毫無關係的陌生人,也像對待自己的孩子般,付出真摯而純然的愛。過去的排山倒海、世間的殘酷險惡,曾讓日子歪斜而扭曲的過著,但原有的善良與純粹,卻在痛苦淬煉中打磨出更美更亮的光芒。

早年馬祖生活貧苦,常連像樣的婚禮都無法舉行,2014年馬祖民政局為10對結褵50年以上的老夫老妻舉辦金鑽婚典禮,左為陳木嬌,右為劉治國。(李振元/照片提供)

早年馬祖生活貧苦,常連像樣的婚禮都無法舉行,2014年馬祖民政局為10對結褵50年以上的老夫老妻舉辦金鑽婚典禮,左為陳木嬌,右為劉治國。(李振元/照片提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西尾半島的沙龍
6會員
12內容數
西尾半島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09
清晨七點左右,海面反射粼粼波光之際,王家凌早已穿好雨褲、套上雨鞋,和另一名外籍漁工上了船,開始一日的昆布採收工作。船上的倆人,合力拉起重達一、兩百斤的昆布,成堆擺在漁船中央,散發烏亮光芒。當收成告一段落,岸上另一頭,橋仔漁民世世代代用來曝曬漁獲的大岩盤上,則可見五六位村民等著王家凌的船隻返航,準備協
Thumbnail
2024/11/09
清晨七點左右,海面反射粼粼波光之際,王家凌早已穿好雨褲、套上雨鞋,和另一名外籍漁工上了船,開始一日的昆布採收工作。船上的倆人,合力拉起重達一、兩百斤的昆布,成堆擺在漁船中央,散發烏亮光芒。當收成告一段落,岸上另一頭,橋仔漁民世世代代用來曝曬漁獲的大岩盤上,則可見五六位村民等著王家凌的船隻返航,準備協
Thumbnail
2024/11/09
四月下旬,某個被薄霧籠罩的春季午後,位於北竿西北方的聚落──橋仔村,澳口邊唯一的動靜,僅有隨波起伏的七彩浮球、兩三艘小型漁船,以及行走在碼頭的幾位海巡人員。此時,身著防風背心、腳踩亮橘色塑膠拖鞋,叼根菸休憩之餘的王家凌,向我們打了聲招呼,一面遙望自家漁場,盤算著海平面下,最後一批掛養昆布的採收時程。
Thumbnail
2024/11/09
四月下旬,某個被薄霧籠罩的春季午後,位於北竿西北方的聚落──橋仔村,澳口邊唯一的動靜,僅有隨波起伏的七彩浮球、兩三艘小型漁船,以及行走在碼頭的幾位海巡人員。此時,身著防風背心、腳踩亮橘色塑膠拖鞋,叼根菸休憩之餘的王家凌,向我們打了聲招呼,一面遙望自家漁場,盤算著海平面下,最後一批掛養昆布的採收時程。
Thumbnail
2023/01/11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2023/01/11
在馬祖南竿的四維村有間名叫「林義和工坊」的餐館,從村口就能見到裊裊炊煙,走近還能聞到紅糟飄香以及碰杯吆喝的熱鬧聲響。「林義和工坊」老闆黃克文先生,是百年前馬祖梟雄林義和的外孫,在這間老老的祖厝裡,釀出一篇又一篇的動人故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四維村生活半生的木嬌婆婆走過民初的貧苦、軍管的轉變、解嚴後的自由,過去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然而世間的殘酷險惡,雖曾讓日子歪斜而扭曲的過著,但原有的善良與純粹,卻在痛苦淬煉中打磨出更美更亮的光芒。
Thumbnail
在四維村生活半生的木嬌婆婆走過民初的貧苦、軍管的轉變、解嚴後的自由,過去貧窮所帶來的生活底線,逼使人無從思考生存以外問題,大時代的反共復國口號,都比不過餐桌上的白米來得務實,然而世間的殘酷險惡,雖曾讓日子歪斜而扭曲的過著,但原有的善良與純粹,卻在痛苦淬煉中打磨出更美更亮的光芒。
Thumbnail
水稻田的田埂窄小不平,田間的灌溉常是田埂挖開進行,之後再以土回填,因此田埂中常會出現特別低、濕、軟、爛的泥土,小三子這種都市小孩,平衡感本來就不好,平時就會一不小心踩進田裡,弄的滿腳泥,現在路上還有陷阱......,水稻田的土很黏,每次踩進去脫鞋就會卡在土中,挖出來後,雖然可以用田裡表面的清水洗一下
Thumbnail
水稻田的田埂窄小不平,田間的灌溉常是田埂挖開進行,之後再以土回填,因此田埂中常會出現特別低、濕、軟、爛的泥土,小三子這種都市小孩,平衡感本來就不好,平時就會一不小心踩進田裡,弄的滿腳泥,現在路上還有陷阱......,水稻田的土很黏,每次踩進去脫鞋就會卡在土中,挖出來後,雖然可以用田裡表面的清水洗一下
Thumbnail
第三章 回憶小時候回鄉下的日子 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老媽:你就巡田回來後,把電風扇插頭拔掉她們就會起來了。不用叫老半天,沒用的。老媽冬天就是直接收眠被,四個就自動起來了。 阿媽:「你媽說不乖要打啦!不幫忙要罰跪。」那天下午,我們開始學種田。
Thumbnail
第三章 回憶小時候回鄉下的日子 現在想起來都覺得好笑。 老媽:你就巡田回來後,把電風扇插頭拔掉她們就會起來了。不用叫老半天,沒用的。老媽冬天就是直接收眠被,四個就自動起來了。 阿媽:「你媽說不乖要打啦!不幫忙要罰跪。」那天下午,我們開始學種田。
Thumbnail
生存在台北已有22年,除了每次去Costco揹一大包米回家以外,最接近的米的時候往往是吃飯的當下。這是都市土包子第一次插秧,第一次光著腳丫踩進田中,第一次感覺深陷泥沼,第一次種下稻苗!
Thumbnail
生存在台北已有22年,除了每次去Costco揹一大包米回家以外,最接近的米的時候往往是吃飯的當下。這是都市土包子第一次插秧,第一次光著腳丫踩進田中,第一次感覺深陷泥沼,第一次種下稻苗!
Thumbnail
《「中正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主辦「民雄印象」徵文比賽2021年得獎作品」》 我的童年小時了了,如今老矣,不過爾爾........
Thumbnail
《「中正大學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重構大學路──認識、認同與共同行動』主辦「民雄印象」徵文比賽2021年得獎作品」》 我的童年小時了了,如今老矣,不過爾爾........
Thumbnail
除了「走路吸鐵」,阿嬤還會利用地理環境「攔」食物。阿嬤家位於河川下遊,阿嬤會在河面架一根木棒,攔住從上流漂下來的東西。攔到木片和樹枝,阿嬤會把木片和樹枝曬乾當柴燒。「這樣,河川可以保存乾淨,我們又有免費燃料,真是一舉兩得。」完完全全是回收再利用。
Thumbnail
除了「走路吸鐵」,阿嬤還會利用地理環境「攔」食物。阿嬤家位於河川下遊,阿嬤會在河面架一根木棒,攔住從上流漂下來的東西。攔到木片和樹枝,阿嬤會把木片和樹枝曬乾當柴燒。「這樣,河川可以保存乾淨,我們又有免費燃料,真是一舉兩得。」完完全全是回收再利用。
Thumbnail
當我遇到我的人生難關,開始胡思亂想自怨自艾,只要想到我的母親,我就會慚愧地覺得,我的人生哪裡稱得上辛苦呢?母親的人生比我更艱難更坎坷,媽媽今日都還好好兒地活著,也都正向樂觀地面對她的人生,我有什麼道理抱怨我的人生呢?
Thumbnail
當我遇到我的人生難關,開始胡思亂想自怨自艾,只要想到我的母親,我就會慚愧地覺得,我的人生哪裡稱得上辛苦呢?母親的人生比我更艱難更坎坷,媽媽今日都還好好兒地活著,也都正向樂觀地面對她的人生,我有什麼道理抱怨我的人生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