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音是日語中用於表示停頓的符號,看起來像縮小版的「つ」,但這個符號不發音,千萬不要唸成「tsu」。當你看到這個符號時,它的前一個音要唸得很短促,接著以下一個音的預備口形停一拍,然後才繼續唸。打字時如果想單獨打出促音的話,要輸入「xtsu」、「xtu」、「ltsu」或「ltu」;如果想直接打出整個單詞,則要重複下一個音的子音部分,例如喫茶店(きっさてん)就要輸入「kissatenn」,其中的第一個「s」就是在重複「さ」(sa)的子音。
唸的感覺就像是先唸「kiss」,緊接著停頓半拍,再繼續唸後面的「atenn」這樣。如果發生在片假名中,就會變成縮小版的「ツ」,輸入方法和剛才說的一樣,選片假名就好了。例如足球「サッカー」就是輸入「sakkaー」。
在漢字的部分,當兩個音讀(請看下段說明)漢字連接成一個詞彙,且緊接在一起的部分剛好是「か」、「さ」、「た」、「は」行的清音假名時,促音就會出現。此時相連假名的前者會變為縮小的「っ」,後者如果是「は」行的假名,就會變成半濁音「ぱ・ぴ・ぷ・ぺ・ぽ」。非漢字的部分則不在此限。
日文漢字在發音上可以分為音讀和訓讀兩種,音讀就是在傳入當時同時採用了中文的字音和字形,所以唸起來會有點像中文的發音,但不一定會像普通話,也有可能是方言,要看傳入的地點是哪裡而定。訓讀則是只借用漢字的字形和字義,而未採用中文的發音。
以學校為例,當「学」(がく)和「校」(こう)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單詞時,前一個漢字的字尾「く」和後一個漢字的字首「こ」相接,此時前者「く」就會變成小小的「つ」並且不發音,這就是促音符號,連接後的單詞「学校」的發音就變成「がっこう, gakkou」。
類似的詞有「雑」(ざつ)+「誌」(し)→「雑誌」(ざっし, zassi)、 「実」(じつ)+「際」(さい)→「実際」(じっさい, jissai)等。
另外,以單位詞「一杯」為例,當「一」(いち)和「杯」(はい)連在一起時,前一個漢字的字尾「ち」和後一個漢字的字首「は」相接,此時前者「ち」就會變成小小的「つ」並且不發音,後者是「は」行音,所以會變成半濁音「ぱ」,連接後的單詞「一杯」的發音就會變成「いっぱい, ippai」。
類似的詞有「月」(げつ)+「餅」(へい)→「月餅」(げっぺい, geppei)
「一」(いち)+「歩」(ほ)→「一歩」(いっぽ, ippo)等。
說中文時,停不停頓並不會影響詞意,所以大家可能不會去在意,但在日文中,促音的有無卻會導致詞意完全改變,必須要注意才行。
以下提供一些範例,請大家試著讀讀看,感受一下兩者的不同吧^^
附帶一提,促音是日語音讀漢字的入聲,漢字的音讀源自於古漢語,有平聲(分為陰平和陽平,即一聲和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和入聲(發音短促,一發即收),但現代華語已經把入聲併入四聲中,因此講漢語並不會用到入聲,不過許多方言仍然保留了入聲,例如閩南語、客家話以及粵語等等。日本在很久以前就從中國引進了大量的古漢語,因此也保留了入聲,也就是日語中的促音。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你所聽過的方言讀音,比較看看,是不是很像呢?
閩南語:一元的「一」、踢球的「踢」、福氣的「福」、太陽的「日」頭...
客家話:手腳的「腳」、成熟的「熟」、福菜的「福」、客家話的「客」...
粵語:不要的「不」、數字的「十」、念佛的「佛」、阻塞的「塞」...
其他還有很多方言也有入聲,但是我不會唸,所以就不舉例了,大家感覺一下就好了,希望會有幫助^^
撥音是五十音清音當中的最後一個假名,也就是「ん・ン」,發鼻音,聽起來很像「嗯」,用英文來看就是「m」或「n」,要看它後續的假名是什麼,
如果是「た、だ、ら、な行」 就發「n」的音;
如果是「ば、ぱ、ま行」 就發「m」的音;
如果是「か、が行」或位於字尾 就發「ŋ(ng)」的音。
如果不確定 m・n・ŋ 要怎麼發音也沒關係,只要記住是鼻音「嗯」,把前方的假名平順地轉成嗯的音就行了,之後只要多聽幾次就一定能模仿得很好。
撥音在單詞中的發音長度是一拍,它不會出現在字首,也不會有長音。
以下是撥音的範例詞,一起唸唸看吧!
更多各種狀況的比較練習:
另外,台灣人有時會有...
把「だいじょうぶ」說成「らいじょうぐ」、
把「ドライバー」說成「ローライバー」、
把「おでん」說成「おれん」、
把「うどん」說成「うろん」、
把「どうぞ」說成「ろうぞ」等等的混淆現象,
以及把「べんきょう」說成「べんぎょん」、(漢字是「勉強」,意思是學習)
把「サービス」說成「サビース」、
把「ネクタイ」說成「ネクダイ」等等的台語化的現象,
大家要小心避免喔^^~
那這次就練習到這裡,下次要介紹的是之前也有稍微提到過的長音,很簡單,應該很快就能掌握了,那就下次見囉!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