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嘉煇走了,大家都戲稱他是到天上與老拍擋霑叔重聚,再開「煇黃」演唱會,更有網民笑言可邀請梅艷芳、羅文、張國榮、陳百強等擔任表演嘉賓。的確,那個年代確實輝煌,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流行文化首屈一指。時至今日,當往昔的文化符號一個接一個消失,輝煌年代不再,香港人又該如何自處?
煇哥的音樂造詣無容置疑,但他能接觸音樂,與五、六十年代香港的夜總會文化分不開。戰後顧家移居香港,住在九龍的木屋區,生活貧困,全靠顧媚在夜總會唱歌,才能維持基本生活。煇哥在夜總會聽姊姊唱歌久了,開始對音樂產生興趣,繼而學琴,成為琴師。若放在今日,夜總會式微,一代樂壇巨匠、流行曲貝多芬又從何處成就?
夜總會是一個契機,邵氏電影及無線開台是另一個契機。煇哥的處女作《夢》,正是參加邵氏電影《不了情》作曲比賽的創作。為邵氏電影配樂,因而獲邵逸夫及方逸華賞識,到美國留學。無綫電視啟播,他獲蔡和平邀請,任歌唱選秀節目《聲寶之夜》評判,以及綜藝節目《歡樂今宵》的音樂總監。可以說,電影電視的蓬勃,方能成就一代傳奇。
細閱煇哥創作巔峰期的作品,清一色是電視劇主題曲,如《啼笑因緣》、《狂潮》、《家變》、《親情》、《上海灘》、《獅子山下》、《輪流轉》、《網中人》、《京華春夢》、《忘盡心中情》等,當然少不了金庸、古龍武俠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如《楚留香》、《倚天屠龍記》、《鐵血丹心》、《世間始終你好》、《倆忘煙水裡》、《萬水千山縱橫》等。
七十年代是「電視撈飯」的年代,無線肯投資製作長篇大型電視劇,連帶對主題曲需要殷切,煇哥的作品於是隨劇集陪伴著香港人成長。霑叔回顧老友音樂生涯,借用南宋葉夢得對北宋詞人柳永的評價「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略作修改,謂「有水喉水的地方,就有人唱這位顧大師的歌。」絕非過譽!
煇哥的音樂如何不落俗套,且看黃偉文的話「民初劇『萬水千山總是情』嘅主題曲居然係 Country Music,又居然全無違和感,你話勁唔勁」。至於《上海灘》的前奏,連外國人聽到都喜歡。《啼笑因緣》一出則一改仙度拉唱歐西流行曲的套版印象,並開啟了粵語流行曲的時代。
九十年代煇哥淡出,幾場與霑叔的「煇黃」音樂會,可一不可再。2004 年霑叔過世,合作多年的友好,從此永遠再不能為自己填詞,其內心難受可知。陶傑說:「填詞人的李杜逝去,江南的李龜年也更深隱了」,可謂說到深處。他的死,據其姊顧媚說,可能跟染上新冠肺炎有關。而他的兒子顧致和表示,父親近年關注時事,對香港的變化感到傷心,希望隨著時間,香港會愈來愈好。大師雖遠在加國,卻始終心繫香港。
顧嘉煇的離開,並非獨立事件,而應該與去年一系列文化人的離世合起來看,方見其悲涼處。
已故作家李怡先生曾撰<香港文化界的墓碑新誌>,提到「倪匡 7 月 3 日離世。前一天是導演及編劇羅啟銳逝世。一週前的 6 月 23 日,是舞台劇演員和編導古天農猝逝。兩人終年都是 69 歲。再早幾天的 6 月 20 日,是曾任《信報》總編輯的邱翔鐘在倫敦病逝,終年 84 歲。較早的 3 月 6 日,是前助理廣播處長、《頭條新聞》始創人之一施永遠離世,終年 66 歲。連續的不幸消息,雖說生死有命,卻像是意味著文化界不同領域的花果飄零。」他寫文時,還未計上自己,還有西西。
即使昔日受顧嘉煇提攜的歌手,李龍基、鄭少秋、葉振棠、汪明荃、陳潔靈……差不多都年逾六旬,上了年紀。
年輕一代如姜濤,在叱吒頒獎禮叫「Everybody Jump!」成了咆哮,令樂迷不知所云,「嗌幾隻字就係唱歌呀?」、「一路睇一路唔知唱乜」。如果這是香港樂壇的未來,你教我們經歷過「煇黃」的情何以堪!
還有出色的科幻小說、武俠小說好像買少見少,青黃不接下,電視劇都再無相關題材。連民初劇都不多了。政論雜誌亦後繼無人……
想到這裡,再看顧嘉煇的殞落,就不得不感慨。魯迅有一句話:「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們正親眼目睹香港有價值的東西的逐個破滅,觀看著香港流行文化的大悲劇,試問怎能不悲從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