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bulletproof, nothing to lose. Fire away, fire away.
「我刀槍不入,亡命天涯,開槍吧!開槍吧!」
Ricochet, you take your aim. Fire away, fire away.
「子彈彈開,你瞄準我,開槍吧!開槍吧!」
You shoot me down, but I won't fall. I am titanium.
「你擊中我,但我不會倒下,因為我是金剛不壞之身。」
很有趣的觀影體驗;當《窒友梅根》演到梅根在夜晚與凱蒂談論有關友情承諾、保護和被保護,甚至討論生死觀時,突然唱出這段原本由希雅演唱的《金剛不壞》(Titanium)這首歌。影廳裡的人突然爆笑,但我卻雞皮疙瘩一陣鼻酸;橋段中的配樂呈現不安感,但正如Titanium這首歌一樣,語帶雙關。明明是如此溫柔的旋律,卻唱出陽剛、堅強的歌詞。我想,這是這部片讓我印象最深的時刻。
插入Titanium這首歌真是神來一筆,恰如其分地帶出梅根的內在(陪伴孩子的堅強隊友)與外表(金屬製的機器玩偶),以及《窒友梅根》這部電影想傳達出的主題:雖然許多人喜歡把這部片說成是體現「恐怖谷」的示範作品,但它並非完全是一部關於「恐怖谷」的電影,而是藉由一種跨時代的玩具,來探討親子關係,以及人格養成等主題,讓觀眾重新思考,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
有趣的是,片中心理評估師希莉亞提及有關幼兒人格發展的「依附理論」:我認為這或許是本片最適合的切入點。這種理論提及了有關幼兒需要至少與一名「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以促成其未來的正常社交與情緒發展。當我們觀察《窒友梅根》的凱蒂,從開場的車禍前片段即可得知,凱蒂的父母疏於和凱蒂相處,交談過程也時常發生爭執;唯一和凱蒂建立關係的對象,反而是阿姨贈送的寵物玩具。
片中當凱蒂與梅根配對時,它將「依附理論」中的幼兒與主要照顧者建立關係儀式化,而此時的阿姨潔瑪成為了「次要照顧者」;雖然這樣的關係被大人們認為只是機器設定,但這種「主要」和「次要」的關係與現實生活相違背,勢必劇情將走向失控的局面。
這或許也驗證了許多幼兒從「扮家家酒」中學習社會化的過程,而電影只是透過「梅根」和設計玩具的過程中,讓人們重新思考「玩具」該在孩童成長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換句話說,若《玩具總動員》中提及人們賦予玩具的價值,那麼《窒友梅根》就是反向思考玩具對人們的影響為何。
更有趣的是,電影以看似滑稽的玩具廣告作為開場,並利用各種3C產品輔助該玩具,在短時間內便傳達出本片想探討的話題:那就是現代人對後代的管教,已漸漸被各式科技產品所取代。換言之,我們在成長過程包括如何和他人相處、如何正確傳達情緒、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又能顧慮他人感受、甚至是承受痛苦和壓力等社交能力呢?似乎隨著科技發展的演進,人們對這方面的感知也逐漸喪失。
為什麼科技發展的同時,人們看似被網際網路所串連,實際上關係越來越疏離?那是因為本該做為輔助的科技,成為人們主要依附的角色,那我們就該接受被科技控制的殘酷事實。
而在「依附理論」中提及當人們開始失去「依附對象」後,將發生焦慮或悲傷等情緒,實際上我們也是透過學習如何排解負面情緒,提高在社會上的生存機率。這套理論也多少印證在片中凱蒂的角色曲線身上:從依賴寵物玩具,承受雙親死亡的生活劇變,再到依賴梅根,最後毀滅梅根;這整段過程透過女主角潔瑪的觀察,觀眾也能夠感受到片中諸多細節,都能夠與你我的成長經驗做呼應。
也因此,為什麼梅根在唱出Titanium時給我的衝擊感如此強大,因為對比到在公司內部的產品展示會上,梅根溫柔的安慰並和凱蒂建立穩固關係的那個擁抱;梅根和凱蒂的「依附關係」似乎正在變質、轉換,也能夠從中觀察凱蒂選擇為善還是為惡,都只在一念之間。
《窒友梅根》之所以精彩,除了是它僅用1200萬美金的製作預算,卻成功在社群媒體上創造話題外,在劇本開發和劇情發想上,都充滿警示和對科幻省思的概念,帶出了許多值得你我反思的議題。然而,這些議題雖然以恐怖片作為包裝,但它整體並非專攻恐怖氣氛、突發驚嚇等手段,反而是用幽默詼諧、甚至是諷刺意味濃厚的橋段設計,讓人們能夠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是否在無意間被科技所綁架;是部雅俗共賞,相當好入門的科幻驚悚電影。
至於本片是否打破了「溫子仁監製」的魔咒?我想,答案非常肯定;紐西蘭籍導演傑拉德強斯頓雖然過去的作品不多,但這次以《窒友梅根》為溫子仁旗下的原子怪獸製作公司,與布倫屋合作的恐怖驚悚版圖,注入了一股全新氣息。相當樂見《窒友梅根》在驚悚和喜劇兩者之間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平衡,更期待未來《窒友梅根》故事線能夠有更多發展的可能。
By the way,傑拉德強斯頓你有考慮要去接手導《鋼鐵擂台2》嗎?
《窒友梅根》2023年01月13日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