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

含有「依附理論」共 29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在這個訊息往來頻繁的時代,「已讀不回」幾乎成為了一種常見的溝通現象。當我們傳出訊息,看到對方「已讀」卻遲遲不回時,內心可能會開始不安、焦慮,甚至腦補各種可能的原因。但真相是,已讀不回並不一定代表「故意忽略」,不同人背後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動機。 今天,我們就來揭開‘’「已讀不回」的 5 種心理動機’’
Thumbnail
在書評 運用「底層邏輯」改變命運(中):人生就像一場遊戲,精準挑選你的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 中提到:人生如同一場遊戲,要精準挑選機台、角色與夥伴,掌控勝利的關鍵。而在維繫人脈關係時,一項不可或缺的能力便是清楚理解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邊界感】。
Thumbnail
旅人小萌-avatar-img
2025/01/24
謝謝您的分享❤️
陳怡霖 Eriene-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1/25
旅人小萌 謝謝小萌的鼓勵! <3
今天不談教育,談談我自己的故事。 心理學說很有名的「依附理論」,幫助我了解自己、學會調整與伴侶相處的方式。
Thumbnail
安立格-avatar-img
2024/12/02
好文👍
Queena 老師-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02
安立格 謝謝安大哥♥️
最近依附理論好像又稍微引起了討論,時不時會在網路上看到「跟逃避型依附的人要怎麼相處」、「焦逃配相愛相殺」、「原來我是OO型依附」等等的文,但這些基本上(很不意外地)都是以單配偶制為討論前提,在探討兩個人相處時可能碰到的問題與解法。 那,實行多重伴侶的人們又是如何呢?他們會碰到怎樣的依附問題? 一
Thumbnail
4/5多重伴侶下的安全感
前陣子我購買啟點文化的線上課程「回家」,當中提到我們一出生都需要照顧者的愛才能好好長大,應證了我之前貼文提到的「為何我們愛自己卻又渴望與人連結」。
Thumbnail
前陣子我有個疑問:為什麼心理學都告訴我們要接納自己、愛自己,但我們卻又如此重視與人連結、渴望被愛,以至於我們過於在乎他人看法、無法完全做自己(當然,這並不代表我不想與人建立連結)
Thumbnail
依附理論最初用來解釋嬰兒與照顧者之間的情感聯繫,但在成人關係中也被廣泛使用。它指出,我們從嬰兒期形成的依附風格,會在成年後影響親密關係,特別是在婚姻或伴侶關係中。 在探討這個理論之前,讓我們首先反思一下你和你的伴侶如何互動。 當你感到壓力或孤單時,你會尋求伴侶的支持嗎?而你的伴侶又如何回應?
Thumbnail
戀愛關係的成果取決於我們的選擇和心態。本書幫助讀者理智且清晰地談戀愛,並教導如何看清自己的壞習慣、調整交往技巧,進行重要的關係對話。
Thumbnail
Carry Kuo-avatar-img
2024/07/30
最棒的就是相互依賴又彼此獨立!
哈斯的採購人生-avatar-img
發文者
2024/07/30
Carry Kuo 同意!相互依賴與彼此獨立,能讓雙方在關係中保持自我,同時也能在需要時互相支持,這才是真正的情感平衡。
探索人格特質與HIV風險行為的關聯,了解五因素模型如何預測高風險行為,並探討個性化健康干預措施。揭示神經質、開放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盡責性對HIV感染風險的影響
Thumbnail
Emma Tsai-avatar-img
2024/05/28
我看到自己的前三任在五種特質之中幾乎全都中⋯⋯哈哈哈😅
本文回憶與徐志摩有關的流行文化,並解析徐志摩的星盤,另外以托特塔羅占卜測驗「在感情裡,我是怎樣的人」,最後是延伸閱讀推薦:岡田尊斯《戀愛這種病》。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