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現實虛擬的那一天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raw-image

先前負責台大哲學桂冠獎講座,主題是:如果虛擬實境充滿快樂,現實世界充滿痛苦,該如何選擇?

就我經驗,其中有很大的世代差異:比我大一輩的,幾乎都會為現實辯護;而比我小一輩的,半數以上會選擇虛擬,還奇怪現實有什麼好堅持的。

我們當然可以想像一些極端狀況,使得選擇現實/虛擬特別合理。但我想強調的是,雙方直覺成反方向:一邊認為現實理所當然優先,一邊不懂現實為何可以優先。

在我看來,這問題是典型的情感先行、理性後到。也就是說,是先有了某種直覺判斷,才積極想理由來支持。

若採比較通俗的說法:30歲以前出現的科技產品,人們會覺得是世界本該有的東西;但30歲以後出現的科技產品,人們會覺得那是邪魔歪道。

這話雖然有點誇張,但它的基本思路很可能是對的,而且適用於虛擬實境。尤其是我知道,有一項學術研究呈現了類似結論,那就是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的《在一起孤獨》、《重新與人對話》兩書。

特克專門研究人類幼兒與機器玩伴的互動,她發現當幼童對機器玩伴(譬如索尼的Aibo機器狗)有著情感依附時,會養成截然不同的情感模式,而這是成人絕不會有的狀況。

所謂情感依附,最明顯的例子是,小鴨子剛出生時,會認第一個在動的東西當媽媽,並尋求食物與安全感。這狀況也普遍出現在靈長類身上,對人類而言,整個兒童期都需要一個情感依附對象。

也就因為如此,當幼童比較缺乏長輩關愛與同輩互動時,會創造出一個想像朋友,或天天抓著毯子玩偶不放手。

值得注意的是,對年長世代而言,就算當初自己對玩偶或毯子有情感依附,只要長大就會充分意識到,自己雖然對那東西有情感,但終究不可能取代真人。至於機器,則從來不可能是情感依附的對象,因為當初技術還遠遠沒有成熟。

但對年輕世代而言,機器玩伴已經可以高度模仿真人,甚至部份取代情感依附的功能。這是年長世代非常難以想像的事。

在特克看來,這所導致的、最直接的結果是:幼童只要事情一不如意,就會把機器玩伴給關掉,情感連結變成是可以隨意開關的,而非需要付出心力維持的。

譬如媽媽跟小孩子說:你果汁喝太多了,這樣等等不能再吃蛋糕,否則晚餐又吃不下。

小孩子好生氣:媽媽妳走開,妳走開!我要打妳喔!

媽媽:好我真的走開,你自己回家吧。

很多情況下,小孩子發現媽媽要翻臉了,當下可能會妥協、撒嬌甚至無視,但至少不會覺得我把妳關掉,然後一切就沒事了。他們會意識到後果,於是為了維持良好的情感依附,小孩子得開始學習平衡自己與他人的需求,這也是早期社交技能的萌芽方式。

但當情感依附的對象是機器玩伴時,這種萌芽徹底消失了。一遇到壓力就關閉電源、終止互動,當然會造成後續人際關係的發展障礙,譬如理所當然地已讀不回。

所以,特克反對用機器玩伴來取代教養功能,她的基本主張是:幼童從長輩那邊得到的關愛太薄弱,才不得不選擇了機器玩伴。

這是想像朋友的現代版本,只是玩偶變成了更擬真的機器。特克曾經以為,絕大部分人都會同意這點,直到一個令她震驚的提問出現。

一位年輕記者說:妳這種論點,難道不是在剝奪機器人成真的權利嗎?

至少在我看的兩本書裡,特克並沒有花太多力氣在處理真實、虛擬的問題,只是感嘆這種前所未聞的論點。但我在接下桂冠獎講座的工作時,立刻想起了這一提問。

它是一種徹底的框架轉移。原先技術還不成熟時,我們問的是:機器多大程度能夠模仿人類?當技術開始成熟時,我們問的是:機器多大程度能夠取代人類?

當技術成熟了一整個世代,使得青少年認為這東西是理所當然,乃至於有情感依附在其中時,他們開始問:機器多大程度上有成真的權利?

模擬、取代、獨立,許多科技產品都走過這些階段。

譬如現在網路上隨意收聽的音樂,有人會說那是假的,那只是真人歌聲的複製,根本無法取代現場演唱嗎?根本沒有人會這麼問,我們會覺得現場演唱、線上收聽是兩碼子事,各有各的獨立功能。它已經走完了這個過程。

再譬如現在正火紅的AI,先前一直停留在模仿階段,直到去年繪圖AI贏得繪畫大賽,而今年聊天AI已能處理很多基本的彙整與寫作。我們正在看到,AI從模擬過渡到取代階段,但還沒有到獨立。

至於虛擬實境,現在還只在模擬階段的早期。在模擬、取代兩階段,人們還會覺得,科技產品只是原有事物類別的延伸,還不會覺得它是自成一格的、應該具有獨立地位。

而從特克的研究來看,機器玩伴由於擬人技術成熟,加上情感依附的功能,不僅開始有了獨立地位,而且被冠上了真實屬性。也就是說,情感依附會帶來強烈的真實感,就像有很強宗教情懷的人,也會覺得自己信奉的神衹完全就是真實的。

這裡我無意去區分真假,而是要做一個預測:等到虛擬實境技術成熟夠久,它遲早就會有獨立地位,而且很可能被賦予真實屬性,只要它能替許多人帶來情感依附。

更直白地說,將來用機器登入虛擬世界,會和搭飛機到美國、日本或泰國一樣,沒有人會去問誰更真或更假。只有哪個環境生活更好的問題,沒有現實或虛擬的問題。

而這一獨立階段,將從某提問的流行開始:你們這不是在剝奪虛擬實境成真的權利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開箱文的沙龍
95會員
212內容數
用ChatGPT協助寫作,打造自家專屬的神隊友,提供標題、故事、對話、名言的好候選,蹦出未曾想過的好創意。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10/02
《被追趕的經濟體》指出,戰後東亞經濟的興衰,都依循了起飛期、黃金期、被追趕期等三大階段。 台灣的黃金期是1985-2005。在這之前,一切都很美好,一切看來都向上發展。 但在這之後,沒有因時代紅利而受益的人們,將越來越辛苦。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2024/09/23
究竟是努力去彼此內耗,還是努力去相互合作呢? 兩種狀況我都看過,希望大家選到的世界都是後者。 只要選對環境,一切真的會單純很多。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今天六點多,爸爸回來之後,趁著確診這幾天都先躲進房裡,不知不覺的睡著。夢裡我在與一些朋友吃燒烤,夢裡的尾聲,我抱著我的朋友跟他講在未來我會被量產成機器人,而這些被量產的機器人會統一規格化,像我這類型的會被歸類在打掃機器人上...
Thumbnail
今天六點多,爸爸回來之後,趁著確診這幾天都先躲進房裡,不知不覺的睡著。夢裡我在與一些朋友吃燒烤,夢裡的尾聲,我抱著我的朋友跟他講在未來我會被量產成機器人,而這些被量產的機器人會統一規格化,像我這類型的會被歸類在打掃機器人上...
Thumbnail
一位年輕記者說:妳這種論點,難道不是在剝奪機器人成真的權利嗎?
Thumbnail
一位年輕記者說:妳這種論點,難道不是在剝奪機器人成真的權利嗎?
Thumbnail
AI已經在取代你的愛情。 本文章有關 「真實的男女性幻想」、「男女真實戀愛觀」, 閱讀內文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觀看。
Thumbnail
AI已經在取代你的愛情。 本文章有關 「真實的男女性幻想」、「男女真實戀愛觀」, 閱讀內文可能引起不適,請斟酌觀看。
Thumbnail
(文中附圖皆截圖自ChatGPT) 這個議題近幾年在國外已經開始受到注意,而隨著功能更強大、更加擬人、能提供使用者更強烈情感連結的ChatGPT「虛擬情人」即將正式上架,這個問題所帶來的衝擊性勢必會越來越大,身在台灣的我們也不例外。 很多人會覺得:只是和電腦、機器聊天,為什麼會「愛上它」?
Thumbnail
(文中附圖皆截圖自ChatGPT) 這個議題近幾年在國外已經開始受到注意,而隨著功能更強大、更加擬人、能提供使用者更強烈情感連結的ChatGPT「虛擬情人」即將正式上架,這個問題所帶來的衝擊性勢必會越來越大,身在台灣的我們也不例外。 很多人會覺得:只是和電腦、機器聊天,為什麼會「愛上它」?
Thumbnail
科技取代人力之餘,若是連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都取而代之呢?
Thumbnail
科技取代人力之餘,若是連孩子照顧者的角色都取而代之呢?
Thumbnail
坦白說我對窒友梅根(Megon)最後的結局處理是失望的,早在1989年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禁入墳場被改編為電影上映以來,人類對個人永生不老以及人形外觀永存的渴望就屢屢出現在關於喪屍、吸血鬼以及未來機器人等題材的電影裡,哪怕當街被車輾個稀巴爛還是遭遇爆炸導致軀幹四肢俱裂,若看上去還能有個人樣,那也不過就
Thumbnail
坦白說我對窒友梅根(Megon)最後的結局處理是失望的,早在1989年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禁入墳場被改編為電影上映以來,人類對個人永生不老以及人形外觀永存的渴望就屢屢出現在關於喪屍、吸血鬼以及未來機器人等題材的電影裡,哪怕當街被車輾個稀巴爛還是遭遇爆炸導致軀幹四肢俱裂,若看上去還能有個人樣,那也不過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