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Blossoming of Dreams -- 跨域歷程記錄]
專案結束後第二個漂亮早晨,八點多左右,陽光由窗外山的後方探岀頭來,比夏天時的位置偏左一些些。不花多久時間,整片窗戶發亮起來,山的顏色不見了,取而代之是光線穿透金褐色簾幔散開,一整片金色光芒瀰漫室內。水壺開關跳了起來,將滾了的水沖泡一杯咖啡。面對這扇變化多樣的窗,我在整理好的「大書桌」前盤腿工作,迎接美麗的早晨。
計劃是趕不上變化。昨晚室友睡前來敲門,說房東希望另外三位房客先搬離,方便買主看房子,而我的契約到明年夏天,多住一些時候無妨,但若真找到買主,還是得搬離。室友問我意見,我當然想再多住一些時候。老實說,還想不出先搬離的理由,有些時候「知道」還不是時候,當然多少也還依賴這扇窗戶的緣故。

過去幾年住的地方,總有扇窗令我懷念,不同於上網連結偌大世界,窗外景色提醒我與居住土地連結。離開每一個住處難免不捨,更懂得珍惜當下所處的環境與季節,騰一段時間,留意聆聽環境裡的節奏與聲音。
依賴這扇窗外景色,但自己能否彈性遷回只剩下四方水泥的空間?偶然讀到網上一篇閱讀心得,提到老子描述空間的價值。處於一個安定與舒適狀態下,透過這扇窗,讓我閱讀外界景緻變化,連結現下起居生活,將來回產生的心靈交流對話,紀錄當下保存成文章,往後與友人回味這一段期間與莞爾的記憶。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可參閱 方格子//Peace_老子|道德經第11章《無之用》
想像一個車輪需要讓軸穿過去,中心得是空的,正是中間那個「空心」,讓輪子能轉動。
當我拿一塊黏土捏陶碗或杯子,是中間「能裝東西的空間」發揮作用,實心裝不了東西。
而蓋一間房子,有牆有柱有屋頂,但真正讓我們住得進去的,是裡面的「空間」。
所以老子說,「有」能讓我們得到東西(輪子、黏土、牆),但真正能發揮用途,讓生活能運作起來的,其實是那個「沒有」-- 空間、空白、留白。老子哲學裡常說「無中生有」、「無為而有為」的智慧,提醒我們:不要只看外在實體,很多時候,真正的關鍵,是在那份看不見的「留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