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清閒的人生得有智慧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兩人相繼以九十幾歲的高齡離世。他們的晚年生活,是我周遭的親朋好友中過得最有品質的。我想他們能有如此優質的晚年生活,應該歸功於他們能捨的處世態度吧。

老先生自公職退休後,因學有專長,所以又被一家頗有規模的私人企業聘為顧問;而老太太則是自一間公立國中教職退休,領有退休金,因此兩老在經濟上不虞匱乏。夫妻倆都很盡心栽培五個兒女,對孩子們的教育很捨得花費。雖然孩子們的人生際遇各不相同,但都是孝順乖巧的孩子。

老先生正式退休後,夫妻兩人就把錢財交由大女兒管理,因為這個大姐聰慧,處事也很公正,所以底下的弟弟妹妹也都沒有異議,且非常信服。

老先生夫妻倆的晚年生活,也全都是由老大在打理,老大講什麼,弟弟妹妹都照單全收,全無怨言,這也是我很佩服老先生的地方,把孩子教得如此成功。當兩老疾病纏身時,除了聘請外籍看護照顧外,老大也要求自己和弟弟妹妹輪值,每天兩老身旁一定有子女隨侍在側,陪伴兩老看病,協助生活起居,而不是全部交給外籍看護。

老先生的兒女們散居在各縣市,遇到輪值時,不管搭何種交通工具返家,全部是兩老買單;全家出門遊玩吃飯等,也是兩老出的錢,所以在老先生家沒有「親兄弟,明算帳」的問題,我們常講談錢傷感情,在他們家不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他們家大姐曾跟我說,父母常跟她講錢就是要花,他們已經走到人生的最後一里路,如果能用錢讓子女之間沒有紛爭;如果能用錢讓他們兩老可以善終,那這錢為什麼還要揣在懷裡呢?他們老了就是要圖個清閒,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何況年紀大了,頭腦也不如年輕時靈光,萬一錢被騙了,豈不是更心疼?

所以他們選擇放空,就交由老大全權處理,唯希望在兩老百年之後,能將剩餘的錢捐出去,因為對孩子們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未來的人生,每個孩子都要為自己的路負責。父母親的這筆錢,就讓它幫助該幫助的人,這樣他們的人生就更完滿了。

這真是多有智慧的兩位老人家,因為他們的能捨,所以讓自己的晚年生活過得有尊嚴,也因為他們的能捨,所以讓子女們不會為錢反目。雖兩老已離世,但是他們的風範,很值得我學習。

(分享完畢)

現代人跟以前的人不一樣,以前的父母親相較比較勤儉持家,一輩子節儉儲蓄,傳給下一代。現代人比較不一樣,人生及時行樂,光是看出遊的狀況就知道,以前的假期與現在的假期,在塞車程度上就差非常多。現代人比起以前的人儲蓄習慣少多了,享樂習慣多了很多。

上述案例的老先生老太太很有智慧,許多家庭在長輩年老時會發生兄弟姊妹鬩牆的事情,或許背後有因果關係使然(過去的因果業障),也會有純因為財產分不平均導致失和的案例(造成來世因果),若為過去因果,也只能受報或功德迴向來解冤怨,若是財產分不均的狀況,這就考驗為人父母親的智慧了。

上述案例提到教育的部分,老先生與老太太把孩子教得很好,讓孩子們都能透過大女兒去協調各種事情。這種利益的事情需要公平公正,曾聽過有智慧的大德討論如何分家產,他們說必須有一位子女出來對所有財產劃分,劃分的人挑最後剩下的那一份。能這樣做確實可以少掉許多問題,否則常見的狀況是分完家產後,彼此再也不見面。

上述老先生與老太太及孩子們外出遊玩時也都是父母出錢,這也是很有智慧,每個家庭狀態不一樣,但這確實是一個很好避免紛爭的方法。錢財在生命中並不是永恆擁有,只是暫時保存,真的只是「暫時」,若發生事故的時候,錢存在銀行內也會通通消失!《大智度論》云:「富貴雖樂,一切無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輕躁不定。」「五家」指的是貪官、盜賊、惡火、大水和不肖兒女。社會上許多新聞可以看到上述指的五家,而且現在這時候有「更多家」,有的企業做很大,引起了當局者覬覦,透過制定法律或脅迫,千百億的財產一樣得乖乖繳出;盜賊、戰爭、惡火、大水、地震或其他天災人禍,一碰上也是損失慘重,甚直連命都沒了;不肖兒女的新聞幾乎每天都能看見……等,錢財只是暫時留身邊,有智慧的應用很重要。

面對錢財可能瞬間消失的狀況,建議您可以把有形財變成無形財,多多捐款布施,最好也帶著孩子一起布施,讓孩子邊看邊學,養成布施的習慣。積善之家有餘慶,布施的利益都會回到自己或家祖的祖德中,當功德有了,您念經容易懂,開悟快,事業與學業順利;當祖德富足了,家族老少都受益,也不用擔心「五家」的問題,因為早已將有形財轉為無形財。甚至真的遇到災難了,這些無形財可能轉化為救您或家族的資糧。俗話說千金難買寸光陰,這指的是用有形的金難買到光陰,但轉化為無形,或許光陰(壽)就跑出來了,延壽的案例可以參考精舍出版的各類故事,也能參考《了凡四訓》中了凡先生的案例。

分享文提到兩老希望「百年之後,能將剩餘的錢捐出去,因為對孩子們階段性的任務已完成,未來的人生,每個孩子都要為自己的路負責。父母親的這筆錢,就讓它幫助該幫助的人」這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減少了分家產的紛爭,也讓孩子看到豁達助人的至高理念,並要孩子不要依靠父母,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這樣的方式我們應當效法。換個角度想,這也算是超渡自己,不是每個家庭都學佛,我們無法期盼孩子在我們百年後能超渡我們(就算他願意,但他未來家庭的人也不一定同意),但至少我們可以這樣交代囑咐,自己超渡自己,為靈界的日子鋪路。

念經可以得到智慧,多看牟尼精舍感應故事也能開啟生活智慧。上述老先生與老太太的教育理念值得仿效,我們從小該給孩子這樣的教育,讓家庭和諧,讓孩子曉得勤奮布施,並且了解需要靠自己努力來成就人生,能有美好的日子。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香港吃貨寶寶的沙龍
37會員
1.9K內容數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奉行聖賢教育的善果    淨空法師講述 現在把聖賢教育丟掉了,古人這些真叫最優良的傳統不要了,現在的小孩什麼人教?電視教他。你看一出生,眼睛睜開就對著電視。電視教他什麼?教他暴力色情、殺盜淫妄。長大上學了,外國學校我知道,中國小學我沒去看過,外國學校一年級就教電腦了。小朋友接觸電腦,電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2)    淨空法師講述 聖賢的教化,古德有比喻啊,人天眼目啊,黑暗燈明啊,你要障礙,罪過就大了。你害一個善人,尤其是陷害一個從事社會教育工作的人,教化一切眾生的人,罪過不在受害人結罪,是在整個社會一切眾生接受教育上結罪。所謂是你把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斷了,你把一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2024/05/17
斷人法身慧命的因緣果報(1)    淨空法師講述 我們認識的朋友當中,有不少到惡道去了。怎麼知道?這算什麼?他學佛,他念佛,而且還學佛學得不錯,在佛門真做了不少好事,他墮地獄了,所以他有機會來附體、來託夢,把他的狀況告訴我們,要求我們超度他。我們從這些信息當中也知道,這個迴向超度真有效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很多50+或者60+的媒體、文章……都經常在提醒長輩們:不要太早將金錢或者房產等移轉給孩子,否則迎來的可能是自己悲慘的晚年……於是乎,慢慢的,40-50年代最終可能孤獨老的一代,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留些養老金,留些老本,保養好自己的身體,不造成子女負擔,就是留給晚輩最好的遺產。 W女是
Thumbnail
很多50+或者60+的媒體、文章……都經常在提醒長輩們:不要太早將金錢或者房產等移轉給孩子,否則迎來的可能是自己悲慘的晚年……於是乎,慢慢的,40-50年代最終可能孤獨老的一代,也慢慢意識到:自己留些養老金,留些老本,保養好自己的身體,不造成子女負擔,就是留給晚輩最好的遺產。 W女是
Thumbnail
曾經遇到朋友的父親,雖然年紀近八十歲,但是身體還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很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眾多外孫內孫,都住在大台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可以到,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結果也是和別人一樣,只有逢年過節才看得到這些孫子。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就跟他建議,為何
Thumbnail
曾經遇到朋友的父親,雖然年紀近八十歲,但是身體還很硬朗,平常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或嗜好,就是很盼望常常和兒孫們聚聚聊聊,其實他很幸運,眾多外孫內孫,都住在大台北盆地裡,坐捷運都可以到,可是因為大家都很忙,結果也是和別人一樣,只有逢年過節才看得到這些孫子。     當我知道他的苦悶後,就跟他建議,為何
Thumbnail
總是會有這樣的時候............................... 兒子女兒回到家裡說是來看看父母但總是能某些表情下看出一些事情,雖說已經成家立業,每次回家時看著孩子的眉宇之間總是透漏著一絲憂慮。那種感覺當父母的很輕易的就可以感覺得出來,畢竟過去的日子養兒育女的條件跟環境下不管有多麼努
Thumbnail
總是會有這樣的時候............................... 兒子女兒回到家裡說是來看看父母但總是能某些表情下看出一些事情,雖說已經成家立業,每次回家時看著孩子的眉宇之間總是透漏著一絲憂慮。那種感覺當父母的很輕易的就可以感覺得出來,畢竟過去的日子養兒育女的條件跟環境下不管有多麼努
Thumbnail
當別人的陪伴者無法,因為心胸不廣自我修練不足。至於陪伴我的人嗎?有!我有陪伴的人,但至少要我頭腦清楚才有辦法打理,那個人就是看護。 最近很多新聞在探討獨居老人議題,甚至孤獨往生都沒被發現,一直到有心人士發現才知道此事。孤獨老不是特例,孤獨死卻會變成慣例。而陪伴卻變得彌足珍貴。
Thumbnail
當別人的陪伴者無法,因為心胸不廣自我修練不足。至於陪伴我的人嗎?有!我有陪伴的人,但至少要我頭腦清楚才有辦法打理,那個人就是看護。 最近很多新聞在探討獨居老人議題,甚至孤獨往生都沒被發現,一直到有心人士發現才知道此事。孤獨老不是特例,孤獨死卻會變成慣例。而陪伴卻變得彌足珍貴。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兩人相繼以九十幾歲的高齡離世。他們的晚年生活,是我周遭的親朋好友中過得最有品質的。我想他們能有如此優質的晚年生活,應該歸功於他們能捨的處世態度吧。 老先生自公職退休後,因學有專長,所以又被一家頗有規模的私人企業聘為顧問;而老太太則是自一間公立國中教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來文照登: 鄰居是一對老夫婦,兩人相繼以九十幾歲的高齡離世。他們的晚年生活,是我周遭的親朋好友中過得最有品質的。我想他們能有如此優質的晚年生活,應該歸功於他們能捨的處世態度吧。 老先生自公職退休後,因學有專長,所以又被一家頗有規模的私人企業聘為顧問;而老太太則是自一間公立國中教
Thumbnail
金錢╳快樂╳健康三大面向,一次解答你我對於退休的種種疑惑 老黑學長從45歲退休,現在已經55歲,到處旅遊,相信我們在退休自由的路途上遇到的問題,他也曾經遇過,所以來拜讀他的書籍,希望從中獲得很棒的收穫!
Thumbnail
金錢╳快樂╳健康三大面向,一次解答你我對於退休的種種疑惑 老黑學長從45歲退休,現在已經55歲,到處旅遊,相信我們在退休自由的路途上遇到的問題,他也曾經遇過,所以來拜讀他的書籍,希望從中獲得很棒的收穫!
Thumbnail
Q: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 Q:為什麼強調「退休進行式」? A:很簡單,時代在改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能像上一代一樣,退休之後什麼事都不管,只要享福。以前退休到死亡很短,累積的資源可以用三、五年沒問題,可是現在退休到過世還有二十幾年,工作存下的錢可以再用二十幾年嗎?很難吧!
Thumbnail
Q:什麼時候開始思考「退休」這件事? Q:為什麼強調「退休進行式」? A:很簡單,時代在改變,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能像上一代一樣,退休之後什麼事都不管,只要享福。以前退休到死亡很短,累積的資源可以用三、五年沒問題,可是現在退休到過世還有二十幾年,工作存下的錢可以再用二十幾年嗎?很難吧!
Thumbnail
遺產,真的是人生的「後事」嗎? 「遺產」太少,惹子孫嫌;遺產「太多」,也常分不平均,引起兄弟姐妹糾紛、甚至訴訟。 看了太多的新聞事件,還有周邊發生的真實故事,認真覺得這件「身後事」,其實真的要「生前做」。
Thumbnail
遺產,真的是人生的「後事」嗎? 「遺產」太少,惹子孫嫌;遺產「太多」,也常分不平均,引起兄弟姐妹糾紛、甚至訴訟。 看了太多的新聞事件,還有周邊發生的真實故事,認真覺得這件「身後事」,其實真的要「生前做」。
Thumbnail
以下為同一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但很快的,我轉念了,他們能有今日這樣的福報,想必過去世佈施不少,做了不少善事。忌妒之心轉為讚嘆之心,之後,再聽到他們的歡笑聲,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歡喜了,更能督促自己,該向他們過去世看齊。 分享二 (分享完畢) 以下引用自一位師姐分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以下為同一位有緣人分享: 分享一 但很快的,我轉念了,他們能有今日這樣的福報,想必過去世佈施不少,做了不少善事。忌妒之心轉為讚嘆之心,之後,再聽到他們的歡笑聲,也能感受到他們的歡喜了,更能督促自己,該向他們過去世看齊。 分享二 (分享完畢) 以下引用自一位師姐分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世間都是暫時的一合相,所有的事物相終將像夢幻泡影般幻滅,係磨鍊,故要借假修真,修除我相,去掉執心,萬緣放下。『緣起性空』,莫起心動念,就不會被境左右。要常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處理事情,才能居高臨下,突破盲點,方能從人生大夢中逐漸清醒。」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世間都是暫時的一合相,所有的事物相終將像夢幻泡影般幻滅,係磨鍊,故要借假修真,修除我相,去掉執心,萬緣放下。『緣起性空』,莫起心動念,就不會被境左右。要常用旁觀者的角度來處理事情,才能居高臨下,突破盲點,方能從人生大夢中逐漸清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