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見你電視劇在豆瓣評分得了9.2,而電影版在豆瓣評分只得了6.2,電影的情節與電視劇差異在哪裡,為什麼評價差異如此之大?本篇評論有雷小提醒。
馬掰掰 :精神鴉片!為什麼王詮勝、李子維、陳韻如、黃雨萱、莫俊傑的世界裡會出現金世佳?金世佳究竟帶了多少資進組才有那麼長一段solo?請金世佳離開那個世界!
不留痕跡:成也劇版敗也劇版,主創太執著於為了回饋劇迷去理清複雜的時間人物故事線了,但坐在電影院我才明白了我喜歡的《想見你》一直是劇裡的那個簡單的校園故事,是鳳南小隊間的友情和愛情,是大學裡李子維費盡心機找到黃雨萱後的死纏爛打,是無數小心思堆砌的當男孩愛上女孩的俗套愛情故事,所以當電影裡不斷穿越趕劇情的時候,只讓人覺得疲倦。
看了《想見你》電影版,雖然電影劇情很順的看完,但只能說這是一部順暢的電影,卻不是一部深刻的電影。
這部電影的劇情缺乏張力,人物刻劃薄弱,劇情明顯著重在時間線的設計與跳躍,但搭上破碎的劇情結構,懸疑的刻劃略顯突兀和多此一舉,整體看完覺得好像喝了一碗隔夜的咖啡,看完了電影,但不懂電影想表達什麼。
一個好的故事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深刻的人物情感刻劃,和情節的環環相扣,交織而成深厚的網。
電影開場的愛情鋪陳
在電影最初開始先鋪陳雨萱跟子維的在飲料店的相遇,這邊原本應該要拍攝出浪漫、衝擊,但卻讓我感到好像在看婚禮紀錄片,劇情太過順暢,少了衝突跟張力,以及和電視版太多重覆的鏡頭與劇情。
其實要在短短幾分鐘內,鋪陳出一段簡短的戀愛故事,是可以刻劃的很深刻的,最有名的片段就是“
天外奇蹟”電影開頭那一段老爺爺和老奶奶的愛情故事,才短短幾分鐘但很多人都看哭了。
但電影版想見你一開場,男女主角就順暢的相遇、戀愛、接吻,最後雨萱反覆想念已經死去的子維,劇情一路走下來,不但沒有張力,只有突兀和滿滿的問號。
影中雨萱迅速墜入愛河,其實與電視雨萱的人設是頗有落差的,在電視版,雨萱與子維重新再見時由誤解、針鋒相對到愛情的萌芽,或是雨萱穿越到韻如身上,與子維從爭吵到互看不順眼,再慢慢理解彼此內心,最後走在一起,兩人都是從衝突到理解,這才是令觀眾感到深刻的部分,而電影卻把這部分拿掉,也一同拿掉了雨萱討人喜歡的嗆辣性格。
而這些疑惑在最後發現,原來電視版與電影版的編劇是不同人,我就豁然開朗了,電影版編劇並沒有抓住電視版編劇所想要傳達的故事精髓,用了不同的思維概念套入在同一部故事中,而卻喪失了原本故事的核心意義。
上海劇情的尷尬感
第二點讓我困惑的是上海的劇情,據了解有中資加入,所以加入了中國演員,但出差到上海的情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劇情要加入上海出差也不是什麼大問題,但要搭配適當的鋪陳和深刻的刻畫,使觀眾感到共鳴,而想見你中的劇情拍出來卻顯得可有可無,只感覺硬生生地塞入劇情中,讓觀眾得到滿滿的尷尬感。
在日劇初戀裡,也有女主角因課業關係,而從北海道搬遷到東京的鏡頭,但刻劃的很深刻,尤其是電影鏡頭下那東京狹小的房間,中國室友講電話大聲嚷嚷的背景聲,都具備著電影深刻的意境,和傳達出東京的競爭與文化融合,而在想見你的電影在進入上海工作的環節,卻變得十分薄弱,完全沒刻劃出上海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和台灣的差異性,女主角進入上海是否有感到內心衝擊等等,明明可以著墨卻完全沒有刻劃,顯得非常可惜。回頭看看,還是日劇有承傳到黑澤明大師的電影語言!
楊皓與韻如之間的空白
其實在韻如與楊皓的相遇中,是能夠有許多鋪陳可以創造,讓兩人的連繫變得更加深刻和感慨,可以重墨在楊皓與韻如的內心的情緒,兩人逐漸能走在一起,必定有何種內心吸引的部分,並且表達出楊皓與莫俊傑的差異,就可以讓電影變得更有張力和深刻,但劇情拍出來感覺只是走過場,不懂導演想表達什麼意義。
至於飾演楊皓的金世佳的演員,我倒是不認識,很好奇他在中國知名度如何,我偶爾也會刷刷陸劇,私心也有喜歡的角色,像是“陳星旭、秦俊傑、鄭業成”等等,好希望是找他們來演,好吧!私心說我其實也喜歡任嘉倫和劉學義,是我的菜,也很想看到他們,哈哈,這一段完全是個人內心的花痴小宇宙。
莫俊傑的角色刻劃
劇情中楊皓與跟韻如結婚,而結局韻如又跟莫俊傑在一起,我也是看得滿頭大問號,不懂這一段的意義何在?角色張力真的太弱了,情節的鋪陳也很莫名,其實莫俊傑這角色身上是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的,比如說他是聽障,就可以挖掘他的聽障與韻如內心的無助可以產生的火花、衝突、誤解等等,然後再透過劇情表達出聽障人士的人道關懷,比如說“比起同情,他們更需要的是同理”這樣角度,如果能加在這些角色和劇情之中,故事就會更有厚度。
楊皓的角色發揮
而楊皓角色也有很多可以發揮的地方,像是他從中國來到台灣出差,對於台灣文化的衝擊,感到孤單,直到巧遇韻如而感到心有所歸,這些都是很有空間可以去發揮,並值得細細品味的描述,可是劇本裡都只是帶過場而沒有展現出來。
陳韻如的角色探討
最讓我困惑的地方是為什麼韻如要把自己推下樓,我真是大大大大問號,這真的有必要嗎?電視劇中韻如是比較內向的角色,有本書叫“內向的力量”,如果電影能導入這個意義,描寫出社會後的韻如,找回自己內在的力量,運用了內向的這股力量,在生活中有所成就,這角色的深刻度會更豐富,而不是一直表現出韻如想自殺???如果電影想把韻如定位在比較負面的角色,也可以參考電影“小丑”,因為受盡欺凌而後反擊,這樣也是可以表現出角色的深度,這部分電影的描寫實在乏善可陳。
時間線佈局與角色的平衡
看完後不懂電影想表達什麼,就感覺為了懸疑和玩時間線而創造許多尷尬的情節,再硬生生的把角色加上去,我以為中資加入後,資金應該會變得更多、更充裕,在拍攝上能夠更好、更豐富、更精彩,但看完電影後,卻反而感覺故事趨於扁平,少了讓人深刻的情感低迴。
這並不代表加入錯綜複雜的時間線,就沒有時間去鋪陳角色內心,前幾年有一部同樣玩時間線的電影《天能》,這部電影在人物刻劃上,相對就深刻很多,電影最後也令人感到低迴不已。
上網搜了大部分影評,都著墨在時間線的探討,我也有喜歡的時間線電影,首推《天能》,讓我非常感動,再來就是《蝴蝶效應》,也精彩很多,更是當年經典中的經典,會在結局之後仍然感到電影後勁力道的強大。
編劇與導演的責任
想見你的編劇群:
電影編劇:呂安弦
電視編劇:簡奇峯 林欣慧
想見你的編劇群更換後,確實造成觀影上很大的問題,並不是編劇不好,呂安弦老師的劇本整體來說是順暢的,也很用心在堆疊懸疑情節,甚至埋了一些台灣特色的場景,如珍珠奶茶、台語的台詞等等。
只可惜跟原本的電視編劇的故事核心完全不同,這是因為每個編劇都有自己的擅長之處,也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有些編劇較擅長處理角色內心的情感,既然是相同故事的延伸,那故事的核心應該由同一組編劇來處理會更深刻。
坂元裕二是非常有名的日本編劇,他在處理角色的厚度上就非常的扎實,知名的作品如《東京愛情故事》、《四重奏》、《Mother》在播出後,人物刻劃都造成轟動。
而電影的製作人與導演或許也要負擔一些責任,有些導演確實很擅長處理電影中人物情感的深刻表達,如李安導演在《喜宴》、《臥虎藏龍》、《斷背山》幾部片中,都把情感處理的非常好,大師黑澤明也是,經典的電影就是在於電影想表達的深刻寓意。
希望影劇圈之後如果有電視劇要改編成電影,可以沿用同樣的編劇群會更好,至少才能夠有相同的故事核心,比較不會感覺在看另一部片,而得到種種錯愕感。
看完了電影《想見你》的感想是,不想再見你。〈笑〉
如果真要說看完有什麼感到滿足的地方,大概是李子維一如既往的很帥〈笑〉,而且服化道很用心。
其他的部分就當成過眼雲煙吧,神馬電影語言的都是浮雲,還我李安跟黑澤明的電影深刻場景。〈淚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