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2022年上沖下洗的行情,美股一進入2023年就開始了勢如破竹的反彈,去年跌得最深的科技和半導體類股,今年成為最強勢的板塊,帶動S&P 500和Nasdaq 100指數分別出現了9%和17%的漲幅。
不過,在2月中最新通膨數據公布後,伴隨著對通膨和Fed持續緊縮的擔憂,指數分別從今年高點回落了5~6%,於是,市場上的氛圍開始從春節後的一致看多轉為保守,和朋友交流的時候,也聽到一些「現在開始要跌了」的聲音。
從技術面來看,偏空的說法並非沒有根據,畢竟S&P 500指數這波的漲勢尚未突破去年8月的壓力區就轉折向下,短期來說,不但跌破頸線形成了一個M頭,還開始向下測試季線關卡,這些都是讓人無法太過樂觀的理由。
然而,如果你是一個被動投資人,面對這樣的盤勢,究竟是要抱牢持股,繼續當個「傻多頭」,還是要「聰明」一點,先減碼觀望一下,等到確認市場重回上升趨勢之後,再加碼進場呢?我想許多朋友都會為此拿不定主意。
如果回歸到被動投資的原則,其實就是花最少的時間,讓資金在市場中以指數報酬進行長期複利,並將節省下來的時間心力用在對自己更重要,或是更有效率的事情上。
基於對美國市場長期正報酬的信念,我在美股主要採用被動投資,左側加碼的操作方式,讓大部分的資金能夠以最簡單不費心力的方式進行成長。同時,我也因此得以把「能夠用於投資」的時間專注於台股的研究和主動操作上,和美股相比,一方面沒有時差和生活作息的問題,另一方面取得資訊優勢相對容易。美股被動和台股主動的策略互相配合,也能夠達到一定程度風險分散的效果。
對於有正職工作,本業不是投資的朋友,這個最佳解可能是靠被動投資讓自己賺取長期的利潤,不要操主動投資的心,讓自己可以專心提升本業的收入。
你的想法不一定和我一樣,在指數波動大的時候,順勢進行加減碼的操作也完全可能產生更好的績效。但是,我們都必須謹記一點:投資策略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很多時候我們所做的選擇都是有得有失。波段操作雖然可以讓你迴避掉一些下檔風險,但是如果指數突然像春節期間那樣飆漲,你也會喪失一大段來不及參與的漲幅。
在做出選擇之前,或許可以想想:你真的對大盤指數有一個「正期望值」,並經由回測證實的主動操作策略嗎?長期來說,這個策略有沒有辦法幫助自己打敗大盤,超越被動投資「買入並持有、定期定額」的績效?最後,這個策略所需要的時間心力,對你來說值不值得呢?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考量,這也是投資這件事有趣的地方。但是,絕對要避免的是三心二意,在沒有考慮清楚的時候一下子採用被動投資,一下子又想進行主動操作,否則,你最後可能會發現,做多的人也賺錢,做空的人也賺錢,只有自己不明究理的賠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