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王(king)還是皇帝(emperor)?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中學階段學習歷史的時候,常會聽到英國國王、法國皇帝等稱呼,我們也可以由此簡單推論,帝國(empire)的君主是皇帝(emperor),王國(kingdom)的君主是國王(king),然而中學階段並沒有告訴我們明明都是君主,為什麼稱號會有所不同呢?今天就來簡單介紹一下兩者的區別。
一、中國中國相比於西方算是比較簡單一點。皇帝(emperor)的稱號是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出現的,含義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此稱號一般被認為是延續到公元1911年清帝遜位。
在先秦時期,是沒有皇帝這個稱號的,但是有「皇」和「帝」的稱號(可以認為是爵位男、子、伯、侯、公的再上去一階),如三皇、五帝、秦齊互帝等。周時期,統治天下的最高領袖則被稱為「天子」。
天子的稱號為「王」,然東周時期,周王室沒落,各國諸侯紛紛僭越稱王,如楚莊王、秦惠文王等,此時這些王就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國王(king)。皇帝制度誕生後,國王一般也都是由皇帝冊封,擁有自己的封地與軍隊、人事任命權等(權力會隨著時代不同而有所變化),如漢初期的郡國並行制。
二、西方(歐洲基督教世界)
西方的皇帝制度相比於中國算是比較複雜的。最早的皇帝制度是從羅馬帝國開始,其影響後續歐洲至20世紀君主制的遊戲規則。
一般認為,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只有繼承羅馬帝國「法統」的國家可以被稱為帝國(一般由教宗認可,象徵上為繼承皇帝桂冠),其君主稱號為皇帝(emperor)。而沒有繼承羅馬帝國法統的君主,或是帝國底下分封的諸侯,最高只能自稱國王(king),其國稱為王國(kingdom)。以下簡單介紹基督教世界羅馬帝國桂冠(作為帝王冠冕使用)的流傳:
公元前27年,羅馬自共和體制改為帝國制度,正式成為以皇帝為尊的國家。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被分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
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西羅馬桂冠暫時不被任何人擁有。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國王查理受教宗加冕,成為西羅馬帝國桂冠的繼承者,其國家由法蘭克王國改稱加洛林帝國、查理曼帝國,被稱為歐洲之父、歐洲皇帝。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國分裂,帝國被分為西法蘭克王國(後來的法蘭西)、中法蘭克王國(被瓜分)及東法蘭克王國,皇帝桂冠暫時無人擁有。
公元962年,東法蘭克王國國王鄂圖一世受教宗加冕為帝,繼承查理曼帝國桂冠,東法蘭克王國改為神聖羅馬帝國(前期稱羅馬帝國,後期稱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
公元1453年,拜占庭帝國滅亡。
公元1547年,拜占庭帝國滅亡後,與拜占庭帝國有婚姻關係的莫斯科大公國繼承東羅馬的桂冠,是為俄羅斯沙皇國。
公元1721年,俄羅斯沙皇國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公元1804年,拿破崙為其自身利益建立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一帝國),屬於跟羅馬法統較無關的案例(破壞遊戲規則)。
公元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被拿破崙解散,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退位,保留其奧地利帝國的帝號,延續桂冠。
公元1852年,路易拿破崙復辟,改共和為帝國,延續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法統,為法蘭西帝國(法蘭西第二帝國)。
公元1867年,奧地利帝國與匈牙利王國合併為奧匈帝國。
公元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王國勝,普魯士國王將法蘭西帝國桂冠奪走,普魯士國王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為帝,是為德意志帝國。
公元1917年,俄羅斯帝國內部革命,皇帝政權被推翻,俄羅斯帝國滅亡。
公元1918年,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瓦解。
三、其餘地區
在其他地區,跟皇帝有相同位階的有蘇丹、天皇等稱號。
以上是針對中國和基督教世界皇帝、國王制度的介紹,如果有缺漏也希望可以幫忙提供指點,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7會員
39內容數
正在準備轉學考,所以會把轉學考準備期間練題的擬答放上來。如果能對未來的學弟妹有所幫助那我覺得就有價值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皇權專制自秦始皇前221統一中國始,到1912年清王朝退位止,共持續了2133年。秦採用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且用法家思想治國,二世而亡,只持續了15年。漢朝建立後,因民生凋蔽,初期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以恢復元氣。到了漢武帝,才開始重用儒家。于元光元年(前13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拜占庭帝國」是後世發明的稱呼。帝國的人從來不叫自己「拜占庭人」,而是繼續叫自己「羅馬人」。 在帝國滅亡後,西歐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這個帝國。早先是有貶意的,恥笑帝國「不知進取、抱殘守缺、繁複無聊」等等。 現代學者雖然繼續使用這個詞彙,但基本上已沒有這樣負面的態度,並且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以郡縣制為基礎的皇權專制自秦始皇前221統一中國始,到1912年清王朝退位止,共持續了2133年。秦採用法家思想統一天下,且用法家思想治國,二世而亡,只持續了15年。漢朝建立後,因民生凋蔽,初期主要奉行『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黃老之術,以恢復元氣。到了漢武帝,才開始重用儒家。于元光元年(前13
Thumbnail
我想可能有不少人知道,「拜占庭帝國」是後世發明的稱呼。帝國的人從來不叫自己「拜占庭人」,而是繼續叫自己「羅馬人」。 在帝國滅亡後,西歐開始使用「拜占庭」來稱呼這個帝國。早先是有貶意的,恥笑帝國「不知進取、抱殘守缺、繁複無聊」等等。 現代學者雖然繼續使用這個詞彙,但基本上已沒有這樣負面的態度,並且
Thumbnail
羅馬帝國的繼承人選定方式,是相當不明確的。它既不是明白地告訴你家族繼承,也不是真正共和地選賢與能。一切都是各方勢力喬出來的結果。 我認為這是因為,羅馬從共和過渡到帝制的過程,也相當不明確。屋大維之後的統治者,明顯已經與普通的元老不同,但總還要文飾一下,維持共和制度,假裝一切安好,皇帝只是元老之一等
Thumbnail
歷史上的大帝國,到鼎盛之時,有時不會繼續擴張,相反地,反而有可能主動立下規矩,禁止本國擴張。 例如羅馬帝國的創始人屋大維,明確為後繼者提比留立下指示:「帝國版圖應限於既有疆界之內」。 或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局勢大定之後,直接頒布十五個周遭鄰國為「不征之國」,並且斥責後代子孫不可妄興刀兵。
Thumbnail
在羅馬帝國後期與東羅馬帝國早期,帝國起源的羅馬,實際上已經落為一個邊陲城市。 我們再回到這張戴克里先時代的「四帝制」地圖,我們可以發現,四個皇帝的首都,都不在羅馬,分別在:特里爾(Trier,於高盧)、米蘭(Milan,於義大利)、色米姆(Sirmium,於伊利里亞)以及尼科米底亞(Nikomed
Thumbnail
羅馬帝國後期一個現代讀者不太能理解的特性,大概就是帝國統治者頻繁地把國家割裂成好幾個部分。 「東、西羅馬帝國」只是基本款。在戴克里先時代是「四帝制」,兩個正皇帝、副皇帝,獨立性極高地統治四個帝國區域。 為什麼不搞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把帝國割裂不是就在種下內戰因子嗎? 實際上,這麼做完全是出於
羅馬帝國一直是共和色彩濃厚的一個「帝國」,而執政官(Consul),這個在共和時代位高權重的職位,到了帝國時代仍得保留,直到東羅馬/拜占庭時期依然存在。只是,在君士坦丁堡的執政官,已喪失昔日的權威。執政官在一年任期內的主要任務,是主持各項大型競技、慶典、娛樂活動,並且施捨給人民金錢與禮物。 看起來
Thumbnail
在公元863年,各以羅馬與君士坦丁堡為首的基督教,再次陷入分裂。原因是皇帝米海爾三世任命的新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一世,不得教宗認可。雙方於是互相開除教籍,史稱佛提烏分裂(Photian schism) 雙方都唇槍舌劍,用信件作激烈的筆頭攻擊。根據教宗尼可拉斯一世的回信,皇帝說教宗用
Thumbnail
  1.現今的德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與法國原是同一個國家:法蘭克王國(Regnum Francorum, 481-843)。840年國王路易一世(778-840)死後,領土由三位兒子分別繼承。長子死後,兩兄弟分割了大哥的土地,並簽定凡爾登條約(Treaty of Verdun)。因此,法蘭克王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