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桃的滋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本片是伊朗導演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在備受讚譽的「科克三部曲」後的作品,於1997年的坎城影展,和今村昌平的《鰻魚》共同獲得金棕櫚大獎的肯定。對當時的我而言,坎城評審給獎的決定比較像是一種「遲來的肯定」的政治操作,一種對世界影壇新發現(阿巴斯)和影史成就(今村昌平)的雙重追認,雖然時至今日這看法已經不太重要,但多少反應了一部份我對這部片的不認同。

一位企圖自殺的男人,開著車在路上四處尋找願意在他死後幫忙埋屍的人,從而展開多段在車上的來回對話辯論。相比於前作拍攝科克山村和伊朗大地震災後所傳達的「生命的創造性」,本片題材顯得格外陰鬱沉重,甚至有種刻意選材的感受,連同下一部《風帶著我來》,多少讓我懷疑這是阿巴斯某種意義上迎合世界影壇的創作轉向,當然這應該只是我的小人之心。但本片不斷重覆的形式、刻意的設計感和為賦新詞的說教,很難讓我認同阿巴斯如何能用他的生命哲學與電影美學處理自殺這樣的議題。

然而重看後更加確認,《櫻桃的滋味》仍然延續了前作的空間概念,鏡頭來回切換在車內的正反拍和車外的大遠景視,蜿蜒的山路成為迷宮的隱喻,遠方的城市景觀和山路上的綠樹及至充滿砂石的荒漠,像是一個男人在他設置的陷阱中不斷繞著圈圈,直到被拉到黑洞為止。包含言語本身,從車窗窺視出去的視角,車子曲折的運動,連同地景的變化,在阿巴斯的調度下各元素形成複雜的對位關係,形式映照著故事核心的敘事。

討論中一個看法是(也是來自阿巴斯本人的訪談),男人對自己生命何時結束的選擇性,正包含在他生命創造的能量之中,他追求死亡的過程,其實是在追尋生命活下去的可能,透過遊戲性、儀式性的機關正好體現出他的生之動能,這和《生生長流》中面對巨大死亡災難的災民,固執地想要讓生活繼續下去其實是同樣的生命觀,兩片中車子和山路的結構也就成為相似的隱喻。

本片一個著名的幕後花絮,或說是主要的拍攝手法,就是實際上和片中三位搭車的乘客進行對話的,其實是導演阿巴斯本人,飾演主角的男演員是透過另外的拍攝再加入的。阿巴斯的戲劇方法是透過接近「質問」的形式去逼出非專業演員的真實反應,因此這以虛構縫合出真實的謊言,為的是挖出角色身上真實的力量。這正延續了《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的虛構中有真實或《家庭作業》《特寫鏡頭》中的真實包含虛構的精神。

這三位乘客的選角明顯地充滿寓言性和政治性,首位正要回營的年輕士兵代表了青春的無知與承受國家暴力規訓的無辜,男主角對他略顯侵略性的咄咄逼人像是一種情境實驗。第二位神學院的學生在車上則是進行一場宗教與哲學的辯論,然而學生缺乏生命經驗以及深受教義的規訓讓他同樣顯得不知所措。直到第三位的老標本師,用他自己曾試圖自殺的經驗,和他活了大半輩子的生命體悟說出一番讓主角無法反駁而沉默的台詞,一方面他願意接受、承認男主角自殺的意圖與請求,另一方面他也固執地相信生命將會繼續。同時這三位乘客的族裔設定也明顯地有意在言外的用意(庫德族、阿富汗留學生、土耳其裔)。

若要把《櫻桃的滋味》從一個設計的過於精準、刻意、充滿話嘮的說教作品,稍做評價上的修正,幾個思考方向是,一來我並不真的清楚關於自殺的對話,對阿巴斯個人或是伊朗社會的意義如何地重要,或許有更深的原因讓這個形式有其必要性。二來阿巴斯降低情節的戲劇性,隱去了角色自殺的動機,以電影的虛構空間和他持續發展的車內形式搭建的對話舞台。第三,甚至他也以隱身的方式讓個人視角參與其中,親身去感受、挖掘從人的語言和臉孔中所能包含的力量。

那麼,或許我們不真的需要期待阿巴斯如何能編寫出更完美的關於自殺的戲劇,而是我們該如何能進入阿巴斯的電影概念與結構中,去理解他獨特穿梭虛實的對話實驗。正如他在結尾時透過電影幕後影像所揭露的電影幻覺一般,重點不在於我們該如何進入電影,而是我們能怎樣的出來。

(2022/6/5發表於Blog on Cinem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fredo還不想用沙龍
11會員
27內容數
有別於放在其他地方的觀影記錄或影評文字,這裏會試著放一些影片研究的筆記,做為個人學習與分享之用。
2023/04/20
今年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改編自她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的電影《正發生》正在院線上映中,電影本身也是去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得主。故事描寫女主角 Anne 六零年代就讀大學期間的墮胎經驗。
Thumbnail
2023/04/20
今年剛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法國作家 Annie Ernaux,改編自她的小說《記憶無非徹底看透一切》的電影《正發生》正在院線上映中,電影本身也是去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得主。故事描寫女主角 Anne 六零年代就讀大學期間的墮胎經驗。
Thumbnail
2023/04/13
《外科醫生》M*A*S*H (1970) 導演:Robert Altman 《外科醫生》是一部令人困惑的電影。 本片為名導勞勃阿特曼的成名作,改編自1968年Richard Hooker原著的同名小說,描寫五零年代韓戰時期三位陸軍外科醫生在前線的喜劇故事。改編電影刻意模糊化故事的時代背景,用以指涉拍
Thumbnail
2023/04/13
《外科醫生》M*A*S*H (1970) 導演:Robert Altman 《外科醫生》是一部令人困惑的電影。 本片為名導勞勃阿特曼的成名作,改編自1968年Richard Hooker原著的同名小說,描寫五零年代韓戰時期三位陸軍外科醫生在前線的喜劇故事。改編電影刻意模糊化故事的時代背景,用以指涉拍
Thumbnail
2023/04/07
《永恆的乳房》乳房よ永遠なれ / Eternal Breasts (1955) 導演:田中絹代 日本傳奇女星田中絹代演出的電影看了不少,很久以前就知道她也曾是五零年代日本少見的女性導演,但沒看過她的作品也很少讀到有人討論。直到今年日本和美國先後舉辦了田中絹代導演的回顧展,才有了不少聲量。適逢女性影展
Thumbnail
2023/04/07
《永恆的乳房》乳房よ永遠なれ / Eternal Breasts (1955) 導演:田中絹代 日本傳奇女星田中絹代演出的電影看了不少,很久以前就知道她也曾是五零年代日本少見的女性導演,但沒看過她的作品也很少讀到有人討論。直到今年日本和美國先後舉辦了田中絹代導演的回顧展,才有了不少聲量。適逢女性影展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千禧年前夕,一個中年男子站到鐵軌上,以肉身擋火車企圖尋短,他撕心裂肺的呼喊:「我想回到過去!」韓國電影《薄荷糖》透過倒敘法回望主角金英浩(薛耿求飾)在過去20年的歲月,如何一步步將自己逼迫到今日不堪的處境,究竟誰該負責?是這個時代,還是自己?
Thumbnail
千禧年前夕,一個中年男子站到鐵軌上,以肉身擋火車企圖尋短,他撕心裂肺的呼喊:「我想回到過去!」韓國電影《薄荷糖》透過倒敘法回望主角金英浩(薛耿求飾)在過去20年的歲月,如何一步步將自己逼迫到今日不堪的處境,究竟誰該負責?是這個時代,還是自己?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如果我開一個雜貨店,詩歌也將會是我的零錢。
Thumbnail
首先,我必須說,一部沒有俊男美女卡司,片長165分鐘的法國電影,你為什麼要買票? 雖然說本世紀我覺得最無聊的《在車上》(Drive My Car)也長達178分鐘;但光就國人的愛好及那充分發揮的意識流作祟,雖然屁股很痛,但是觀眾絕對會忍,走出戲院的時候還會說喜歡。 但,誰會走出戲院說我喜歡《天堂幻影
Thumbnail
首先,我必須說,一部沒有俊男美女卡司,片長165分鐘的法國電影,你為什麼要買票? 雖然說本世紀我覺得最無聊的《在車上》(Drive My Car)也長達178分鐘;但光就國人的愛好及那充分發揮的意識流作祟,雖然屁股很痛,但是觀眾絕對會忍,走出戲院的時候還會說喜歡。 但,誰會走出戲院說我喜歡《天堂幻影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楔子 類型電影的廣泛性,將其多發的創作概念,以一種截然不同的操弄手法,與作品本身的意圖凝練在一塊。如電影不同於文學或劇場的表達形式而作為當代文化的共通語言—它的特殊之處,正是能夠在不同面向的整合概念中,將故事的實質意涵重新建立起影像空間的敘事觀點;尤其是在特定類型電影為主體的表徵中,更能夠觀察到此一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就我看來,《風帶著我來》就像是「科克三部
Thumbnail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Thumbnail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
Thumbnail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今年是他逝世的六周年,本文綜合討論了他五部代表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風帶著我來》中,阿巴斯詩意的影像鏡頭下,生死追尋的醒悟。
Thumbnail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ABBAS KIAROSTAMI)是伊朗最具代表性的導演,也是當代最重要的導演,今年是他逝世的六周年,本文綜合討論了他五部代表作《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生生長流》、《橄欖樹下的情人》、《櫻桃的滋味》、《風帶著我來》中,阿巴斯詩意的影像鏡頭下,生死追尋的醒悟。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