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胎》:再怪也不會成為愛的超能力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Wes Anderson的對稱與顏色、Xavier Dolan《親愛媽咪》的撐開銀幕、還有Sean Baker以iPhone拍攝的《夜晚還年輕》——觀賞廖明毅《怪胎》的時候這些導演會自然而然的出現在腦海中(導演也不諱言這部片的發想來自《親愛媽咪》)。
但是,雖然《怪胎》在前半部分確實有幾分Wes Anderson的味道——畢竟都說有強迫症了——整體而言卻剛好和這些電影狂放特異的偏鋒相反,《怪胎》的後半部分轉折進寫實,或是有些人說俗套,的愛情崩毀之路,電影主題也就從「逗趣的怪胎們的愛情故事」轉變為「當兩人世界觀開始錯位,愛情是如何一步步瓦解」。
但在直覺地將強迫症患者愛情故事昇華為普羅大眾的尋常「只有妳/你懂我 →你變了」敘事之前,可能要先緩緩。畢竟若是如此,電影的前半部分就淪為可愛但可恥的消費強迫症這個疾病,那劇情設定上還要強調這是被診斷確定的強迫症,根本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若只想塑造兩個有著奇怪眉角的角色,方法在所多有,看向The Big Bang Theory…)
因此,為什麼要(特地)將兩個角色病理化?其實是個有趣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切入,也才可以更明白我們泛泛理解的「正常」與「不正常」之間,有一條既明確又模糊的界線。
明確,因為藉由醫生診斷,兩位主角已經被歸類進「不正常」的分類中,他們必須被醫治,而他們也想要回歸正常(在還沒在一起之前),回到不被無法控制的思緒箝制行動和作息的生活。病理化的雙面性是,他提供醫療協助(但在精神官能症上往往力有未逮),但也同時,藉由命名,在病患心中建立另一種身份認同——不正常的,或說,怪胎。
模糊,則是所謂「正常」的定義為何?當陳柏青從強迫症痊癒後,說「我也要有正常的社交生活」云云,陳靜反問:「你是說我不正常?」研究失能障礙的學者Garland Thomson曾提出 “misfit”(不適合)的概念來重構失能障礙的理解,強調所謂失能或障礙(無論是物理的或心理的),是身體和周遭物質環境互動的結果,並非身體本身也不是純然外在環境造成。從這角度來看,陳柏青在強迫症消失後,逐漸的且也不可避免的將所謂「正常」的生活作息帶入了他們構築的兩人家屋中,家的保護/隔離效果消失,陳靜被拖入一個把她視作不正常的環境之中。
從這角度回頭看兩位「怪胎」的行徑,也就發現他們沒有多不正常:病理的診斷給了他們行動強有力的基礎,無論是精神性的害怕細菌或對外頭的空氣過敏,他們的「怪」其實是他們的身體(生理心理皆然)與世界互動的合理方式。畫面雖然以豐富色彩和比例製造可愛、有趣、且節制的效果,劇情上卻是寫實的(精神性的當然容易往好笑的方向理解,但過敏總不是了吧)。況且,在這般艱難的情況下,劇情仍然設定他們以非常樸實的手段過活(翻譯和畫模),而不是給他們加上什麼特殊技能。這些生活細節的鋪陳也讓電影在螢幕比例轉換後劇情急轉直下不顯得突兀。
若他們的「怪」是不可抗力——疾病的發生沒有來由,由此產生的生活型態是非如此不可——那我們應當可以除魅對這「怪」的諸多想像,例如天外飛來一筆的想法、非常人的心智/身體能力、迂迴傲嬌但其實無限深情的寬容與堅韌。這些想像可能是一些影評對後半段劇情陷入愛情的承諾與背叛老調的前提:也許是期待某種台灣的月昇冒險王國、新橋戀人、Sheldon和Amy,那種因為怪而天才的不落俗套戀愛法則。
超級殘疾者(supercrip)是大眾文化甚至高蹈藝術常不自覺陷入的刻板印象,在描繪失能者時給予他們某一方面超乎常人的能力(例如《雨人》的數學能力、乙武洋匡比常人更洞察人生的想像、精神疾病者有連結神靈的能力、殘疾者一定非常樂觀,藝術家往往有不幸的童年(看向David Lynch和Michael Haneke…)),然而強迫症並不會賦予病患任何才能作為補償(well對顏色形狀等等的敏感當然算啦…),遑論成為愛情天才。
這使得劇情轉折,也就是陳柏青突然痊癒後的故事十分合理,當他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改變,病理的標籤拔除,他已經沒有任何理由以病者的身份認同與世界互動;然而陳靜卻必須面對失去重要他人認可的可能性(身份認同總是向他人索求),也才因此(自私的)要把陳柏青的強迫症找回來。另一方面,陳柏青與外界的互動就十分的「正常」——也許太正常了,但是,我們可能也很難在現實生活中觀察一位從強迫症痊癒的人後來在社會上變得如何,另外,電影其實將這段劇情以夢來處理,留下了一點餘地。
劇情末尾的回馬槍,是陳靜在陳柏青離開之後自殺,卻發現是一場夢,而在現實之中,則是她的強迫症痊癒了。先撇開有些bug的男女對調場不談,我認為這是非常高明的設計,絕望到想自殺的心情,是陳靜患有強迫症後一直以來都有的糾結和心理準備,然而,當她痊癒,第一時間仍然疑問:「該結束了嗎?在傷害這一切之前。」雖然這樣的結尾少了點想像空間,卻更加殘酷:儘管能夠想像對方會十分痛苦,但心思已經預先投降給將要正常的自己。
「念高中的時候,她一心相信自己已經跳脫了這種社會資本的赤裸裸交易,但大學生活卻明明白白指出,要是高中時代有人肯和她講話,她也會表現得像任何人一樣惡劣。她並不比任何人高尚。」(莎莉魯尼,《正常人》241)
「你懂我(的怪)」有時正是愛情萌芽之處,但將某一特質視作恆定不變的要素,並將其對應於自身或對象的某一特質來判斷雙方是否合拍,是現代愛情的一種運作方式(Eva Illouz語),然而這忽略人並非單一且不變,而是雜多變動,就像哪天強迫症會突然消失。不過,若想藉這部電影將這愛情哲學推到極致,我總覺得需要更多腦補,因為片中角色個性,尤其是陳柏青,大部分還是被強迫症的徵狀所佔據,而無法深入想像他們會如何應對巨變。還有一方面是,電影中的強迫症呈現還算無傷大雅(雖然已經蠻嚴重的我覺得),但現實中還有更加妨礙生活人際的強迫症,當然這就和這片調性不合。不過就我上面所述,我想《怪胎》也不大算太消費這病症(吧。
avatar-img
9會員
20內容數
通靈人連結此世與彼岸,在陰陽兩界穿梭;影像薩滿一眼看電影,一眼看paper,希望在這視差中瞥見詮釋電影的不同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分享一個充滿驚悚和挑戰的愛情故事,講述小芳與病態佔有的男友阿強之間的恐怖關係。一段原本應該甜蜜溫馨的愛情,男友阿強對小芳這種病態的佔有欲,讓她的心中逐漸升起一種不安的預感... 故事警示人們在愛情中需保持警覺,珍惜自己的幸福與安全,並及時尋求支持與幫助。最終,她能否逃脫這一噩夢?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何瑞之把感謝偽裝成愛,簡慶芬把佔有偽裝成愛,于向立把迷戀偽裝成愛,張怡靜則把愛偽裝成瀟灑。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不夠善良,所以得偽裝善良。而我們通常不願承認,我們其實不夠善良。編導徐譽庭,精準抓住了人性的複雜心理,以通透的對白和寫實的故事,將其展示於大眾視野,令人欽服!
Thumbnail
人生岔路口的抉擇,有時連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原因。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今天分享一個充滿驚悚和挑戰的愛情故事,講述小芳與病態佔有的男友阿強之間的恐怖關係。一段原本應該甜蜜溫馨的愛情,男友阿強對小芳這種病態的佔有欲,讓她的心中逐漸升起一種不安的預感... 故事警示人們在愛情中需保持警覺,珍惜自己的幸福與安全,並及時尋求支持與幫助。最終,她能否逃脫這一噩夢?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延續上篇前任W的文章,最後提到「愛的時候,所有缺點都是優點;不愛的時候,這一切都將成為致命傷。 最初的我們,因躁鬱症認出彼此有相同靈魂而相愛,聽起來很浪漫,但現實是,因疾病的發作不斷上演對彼此攻擊,最終兩人都被傷到體無完膚,不得不承認我倆本就是活在不同世界的人。
Thumbnail
作者分享了關於躁鬱症前任的愛情故事。從一見鐘情到相愛相傷,再到最終崩塌,其間發生了諸多戲劇性情節。 深入探討了追逐愛情時所忽略的現實問題,展現了對愛情和生活的深刻思考。文章以一種散文的風格寫作,混合了個人回憶和對當時情況的分析,使讀者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
Thumbnail
『我們害怕面對未來,也害怕面對自己』 這是一部以愛情和友誼為主題的小說,探討家庭背景、社會價值觀對年輕人的影響以及心理反應。男女主角的複雜情感糾葛讓人思索何謂正常,以及對自我展現和被愛的恐懼。此外,書中的對話反映了父權主義對男性和女性的影響,以及探討個人自我認同感、歸屬感和社交接納的問題。
Thumbnail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Thumbnail
何瑞之把感謝偽裝成愛,簡慶芬把佔有偽裝成愛,于向立把迷戀偽裝成愛,張怡靜則把愛偽裝成瀟灑。這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不夠善良,所以得偽裝善良。而我們通常不願承認,我們其實不夠善良。編導徐譽庭,精準抓住了人性的複雜心理,以通透的對白和寫實的故事,將其展示於大眾視野,令人欽服!
Thumbnail
人生岔路口的抉擇,有時連自己也不一定清楚原因。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