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以《金剛經》作者之眼來觀照世界,則世間的種種皆非實有,都是一時繁華,是起心動念編織了這萬千風景。
我們走在塵華之中,光彩迆邐,貌神變化,一笑一顰、一哭一鬧、一怒一瞋、一哼一哈、一張一弛,彷彿千彩絲線,在神之針的穿梭間瞬息成象,轉眼崩裂。所以莊子說:「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我們皆有屬於自身的命運,而命運之去向,究竟是掌握在神之纖纖細指投出的骰子,抑或你我之手呢?還是,人人都像「全面啟動」(Inception)所描繪的,身在夢境,以夢映照此身,以此身砌築夢境,身死而夢醒?而《華嚴經》的真如萬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是以大幅篇帙來呈現這重重疊疊的宇宙萬象。
「全面啟動」在夢境與現實穿梭,也讓觀者對主角是否回歸現實產生疑問。
但當然,這絕對不是電影「蟻人與黃蜂女:量子危機」所觸及的另一個次元異界,時間與空間與萬物都與現實不同,有自成一格的運作方式;「萬象鏡華」專欄所要記述的,不過是作者一人所見,而這所見本身包藏私心,只是這所見所思並不如司馬相如所謂的「苞括宇宙,總覽人物,斯乃得之於內,不可得而傳」,是普通而平凡地折映作者識見極限、能夠言說的內容罷了。
「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熱」中呈現的繁複世界,與我們的現實運作法則不同,但似乎也沒那麼大的不同。
其實,每個人都有觀看世界的一套方式、想法,也有自己使用時間、精力來形塑自我的人生價值觀--對,人生價值觀並不是什麼崇高的物事,就僅僅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使用這副身體、心靈、時間、精力來達成目標、累積有形或無形物質的總括而已。我們都創造了自己的人生,因為價值觀的形成是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不能交棒給其他人,也沒有逃避的藉口。
而世間是多麼美好、殘暴與多變,當這萬千明媚風景倒映在瞳眸的水晶體萬花筒時,我們猶如吳明益所創造的複眼人,將層層疊疊的複象,旋轉觀照,變現出百億、兆億,像似或不類的物相。
此乃心之集錦,神奇腐朽的無間搬演。
而我無法掏心予你,正如你無法掏心予我,更無法回應達摩鏗鏘的話語:「將心來,與汝安!」步步蓮華,亦步步皆是如履薄冰,這就是當今世間的真實,能否安心,只能回歸自己所見、所聞、所喜、所惡、所願。
在心之亂世裡發掘屬於自己的安心之所吧。
而「萬象鏡華」就是我輩平平無奇之人,在現今追逐流量,講求俊帥美貌、聰敏語捷的世道的暫居之所,將以八個主題勾勒我之所見所觀,願能稍稍撫平不安躁動、感傷痛楚之心,讓他們也能振奮精神,擦亮雙眼,找到自己的道路與桃花源。
這八個主題分別是:
一、莊筌:以《莊子》故事為基底,與現實相互聯想,試圖找尋莊子思想當代化的可能,讓古代智者的糟粕,也能成為現代人的心靈養料。而《莊子》文本只是捕魚的「筌」,得魚就該忘筌,希望讀完莊子說的故事後,讀者也能有所獲得,好好烹調自己的魚(人生),享受一場盛宴。
二、蠹餘:書籍曾經是沉重、昂貴、非一般人能夠輕易得到的寶物,而蠹魚既是書之大敵
(有嗎?),也始終是書的愛好者,所以嗜讀書的人也被暱稱為蠹蟲。不專業的蠹蟲如我,咀嚼吐露出的也只是渣滓餘屑,供人牙慧。但也許能為部分有緣人別開生面,喜歡上書的世界,加入蠹蟲的行列。附帶一提,我最愛的書店是永和的
小小書房,幾乎所有的書都是在小小購得的,有興趣也可以致電詢問喔。
三、漫話:身為從小就是重度漫畫迷的我,看到的漫畫當然不計其數,不過沒看過也是汗牛充棟。關於漫畫的愛好與一點小意見,自然也是如鯁在喉,希望能聊上一聊。
四、窺影:電影雖非我的強項,但我一直是馬欣老師的粉絲,有時也想陳述一些不成熟的觀影意見。這個主題就是類似的內容。
五、廟拓藝痕:廟宇是信仰的中心,無論古今皆然,只是現今的廟宇形式多元,也許更加華麗,有的則偏愛清水模的素雅自然。而廟宇建築特色的介紹,我大力推薦李乾朗的書,非常值得一讀。而廟宇還有其他部分,是人文化成留下斑斑記憶;許多古蹟也記錄著色彩斑斕的藝文履痕,期盼這片園地能種植出繁花似錦。
六、龍門繪卷:《史記》中的人物,都是當時文字浮世繪的主角,在小小的書卷裡上演千百年的喜怒悲歡,離合聚散。此為《史記》人物篇章的散談,因司馬遷為龍門人,故以為名。
七、聊齋雜感:先前曾協助黃麗卿學姊編撰《聊齋誌異》部分篇章的翻譯、賞析,可惜半途暫廢,不知何時會在重啟。因此,闢一小小專題,想好好紹述學姊獨特有趣的聊齋情禮觀,以及蒲松齡這個路邊的說書人,如何講好一個個有趣的故事。
八、人間世話:就是隨筆雜談,如此而已。
必須坦承的是,此處的文章,都是我的一點隨想漫談,不登大雅,更多是為了鍛鍊文筆、精煉觀點的練習。然而即使如此,我也不會敷衍隨便看待落筆的每一個文字。因為口說筆書的話語,都是我們內心的分身,都可能引起漣漪,影響他人,最終如迴旋鏢般回擊自己。
因此,謹言慎行永遠是最佳策略。附帶一提,創作者的尊嚴不允許我盜用ChatGPT,一點點都不行。所以這裡也不會有GPT桑的超展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願創造力與大家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