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問津」試剖(二)

2023/03/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承上)

問於桀溺。桀溺曰:「子為誰?」曰:「為仲由。」曰:「是魯孔丘之徒與?」對曰:「然。」
長沮在和子路對話時,桀溺在幹啥?他是邊耕作邊豎起耳朵在偷聽呢?還是停下來看著並聽著兩人對話呢?不管何者,他都聽到了他們兩人的對話,而且聽得很清楚,這表示他和長沮耕作時的距離並不遠,否則他不會知道坐在馬車上的人是魯孔丘,從而猜這問的人「是魯孔丘之徒與?」
問於桀溺。表示此後的劇情跟長沮無關了。很可能是長沮不再理會子路了,所以他只好轉過身來對著桀溺提問。桀溺這人和長溺有點像,人家問你,你要嗎就說不知道(或不想說),要嗎就告訴他怎麼走,可是他不是,他跟長沮一樣反問道:「你誰啊?」問的人是誰跟他問的問題有何相關?這表示他也有話要說,而且要知道是在和誰對話。以便將自己的看法掏出來,展現一下自己與孔子不一樣的理念。為什麼他要知道對話者是否是孔子的學生呢?因為他想要間接傳話給孔子,讓孔子知道他們的理念。而之所以要讓孔子知道他們的理念,因為他們兩人想了很多,也多方討論過了。孔子心中沒他們,但他們心中孔子一直都在,為什麼?因為他們要藉此堅定自己的信念,換言之,他們一直不自安,不知道自己的理念到底對或不對。
在孔子的年代,知識分子並不多。「避世之士」與「避人之士」?對不起,一般平民百姓連溫飽都成問題了,那有時間和能力去考慮什麼「避世」或「避人」,那都是知識份子才會有的想法或信念,而且也只有他們有此能耐。他們想「避世」,沒問題,那就專心「避世」好了,可是他們卻在注意(至於有沒有多方打聽就不得而知了)著孔子的動態,為什麼?就因為他們一直不自安。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輟。
知道是孔子的學生後,桀溺將自己與長沮多方討論、辯證過的理念掏出來了。他們的想法是:這個世道已經無救了,所以我們放棄了。可是你那個老師看起來很刺眼吔,看起來很令人心浮氣躁吔。你跟著他多久了?除了無謂的、艱辛的四處奔波,然後到處被打擊,到處被失望和挫折所包圍之外,你們得到了什麼?你們什麼也沒得到,不是嗎?那,你們還那麼拼命幹嗎?我看你還不如和我們一樣,避開人群,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耰而不輟。桀溺是一邊如是說一邊手不停歇的忙著。他是在子路問他時,故意連正眼都沒看子路一眼嗎?難怪被稱為"桀"啊。耰而不輟並非平常的待客之道,他是故意如此做的,為的是用來表示自己的高人一等,來展現自己遠超孔子的處亂世之道(卻正好反證出他內心的惶惑)換言之,他想要說服別人來肯定自己。問題是:孔子有沒有想要說服別人來肯定自己?並沒有!孔子只想著管好自己,做自己認為對的事,並且堅持不懈,沒有徬徨,也沒有退縮。而桀溺卻想著說服別人,為什麼?因為他不自安。為何不自安?因為當時的讀書人不多,而這些讀書人在當時的時代是不應該只想著、只顧著獨善其身的。所以他才會和長沮一遍遍的論辯,一遍遍的討論,希望能說服自己,從而能說服別人。耰而不輟,有了這四字的描述,整篇故事都活了起來了。讓我們注意到了這個說話的人,因著這樣的舉動,從而使我們窺見了他的內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