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看完《鈴芽之旅》,開啟了那些被封藏的回憶

關於看完《鈴芽之旅》,開啟了那些被封藏的回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看完電影《鈴芽之旅》後,好像開啟了某部分的開關,那些已很久沒記起的事,原來還安放在某個地方,不曾失去。

此篇非影評,只是有感而發,微劇透請小心!

那些已荒廢的土地,曾經乘載著歡笑與美好,曾經陪伴著人們共度春夏秋冬,當他們被時代遺棄,漸漸失去了活絡的關照,生命力的灌溉,留下的或許只剩下想念與哀傷。

回頭想想,那些先古留下的遺址,乘載著歷史,隨著人類的文明進步,很幸運的被留下並修復,到現在依然充斥著人們走動觀賞,注入了更多新的活力,不被遺忘。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住宅,有的是政府的都更計畫,成了新的面貌;有的是保留特色再加以翻新,成了復古咖啡廳等等。這些都算是再被好好利用,使土地生生不息,然而,那些被遺忘的被放棄的呢?是否感到寂寞?

相信現在可能還存有不少被荒廢的地方,沒那麼幸運的再被利用,也讓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回憶。

我那在小山坡上的幼稚園,有著大自然的氣息,每次媽媽都騎著一台老舊摩托車緩慢地送我上去。我依稀記得那裡很有趣,很喜歡佇立在中庭的那棵大樹,很喜歡廚房的阿嬤。可能已經是有點模糊的記憶,但我卻很清楚的記得我很喜歡那裡,記憶中的我笑得很開心。

很久之後發現這間幼稚園收了,那個在小山坡上的幼稚園消失了,漸漸雜草叢生,漸漸被遺忘。想起了曾經濃厚的回憶,再看看如今,我都覺得感傷,而土地呢?再也聽不到孩子們的歡笑聲,樹上鳥群的吵雜,感受不到活蹦亂跳的生命力,被包圍的溫暖,是不是也會像電影一樣開啟後門,跑出象徵災難的蚯蚓?只是想透過這樣,告訴我們他們也會寂寞?


重拾了信任,願意奉獻自己來讓重要的人得到幸福,自己也終於明白一時的任性,喚醒的只有失望。

電影中的那隻白貓,大家都稱他為大臣,因為被鈴芽拯救而獲得久違的自由,不願再被封住,只想成為鈴芽的貓。但也因此引發了許多災難,當鈴芽失望地不再理他時,他意識到了,也失去了原有的精神。

後來,鈴芽發現了大臣引領他的用意,重新相信了他,大臣也重拾了精神,想幫助鈴芽獲得幸福,也面對了自己的使命。

反觀我們,我想也是這樣吧!曾經任性的作為,得到的總是反效果,當真正想通了理解了,才會知道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也才會真正暢然。

這部電影讓我意外的感動,想到的當然不只這些,只是想大致說說那些有感而發。

raw-image
avatar-img
心靈雞湯什麼的,自己煮也行啊~
60會員
126內容數
一切皆來自於生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成就一件事需要多少的努力,成就一件事又需要多少的肯定?因為努力被看見才能獲得肯定?這個被看見的過程很重要,但我卻只想呈現最後的成就。 常聽到努力不會被看見,但偷懶會,而我卻喜歡被看見慵懶。
忙碌的時候,總會嘆息著沒有喘口氣的休息時間;悠閒的時候,卻又想著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才不會浪費時間。我想這就是無所事事的罪惡吧?
如果說人與人的相遇是緣分,那麼人與物的連結是什麼呢?可能除了緣分之外,還多了些時機的安排?又或者是我們自己附加的情感吧! 你覺得物品存在著靈魂嗎?它們是否也擁有情感只是無法展現,或者是我們無法察覺?一切可能只是自我幻想,自己賦予它們存在的故事。
有沒有人跟你說過改天再約,卻再也沒約呢?還是你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平凡的台詞,而這句台詞只是說說,莫名成了大家最熟悉的問候語。
有沒有那麼個人,總在那個時間,那個路口,與你擦肩,彼此都心知肚明,啊~又是他!今天也短暫眼神交會的陌生人。
有沒有一種感覺是突然什麼都明白了,無論是書、影集、電影或是音樂等等,以前明明就沒什麼感覺,現在再看一次,再回想一遍,一切好像就不一樣了。 感性與理性,每個人的分配比例都不同,有大於小於,也一定會有等於,但若感性與理性處於相等狀態,當感性觸發時,理性也隨之而來吞噬,那我們的大腦還會感覺到什麼呢?
成就一件事需要多少的努力,成就一件事又需要多少的肯定?因為努力被看見才能獲得肯定?這個被看見的過程很重要,但我卻只想呈現最後的成就。 常聽到努力不會被看見,但偷懶會,而我卻喜歡被看見慵懶。
忙碌的時候,總會嘆息著沒有喘口氣的休息時間;悠閒的時候,卻又想著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才不會浪費時間。我想這就是無所事事的罪惡吧?
如果說人與人的相遇是緣分,那麼人與物的連結是什麼呢?可能除了緣分之外,還多了些時機的安排?又或者是我們自己附加的情感吧! 你覺得物品存在著靈魂嗎?它們是否也擁有情感只是無法展現,或者是我們無法察覺?一切可能只是自我幻想,自己賦予它們存在的故事。
有沒有人跟你說過改天再約,卻再也沒約呢?還是你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平凡的台詞,而這句台詞只是說說,莫名成了大家最熟悉的問候語。
有沒有那麼個人,總在那個時間,那個路口,與你擦肩,彼此都心知肚明,啊~又是他!今天也短暫眼神交會的陌生人。
有沒有一種感覺是突然什麼都明白了,無論是書、影集、電影或是音樂等等,以前明明就沒什麼感覺,現在再看一次,再回想一遍,一切好像就不一樣了。 感性與理性,每個人的分配比例都不同,有大於小於,也一定會有等於,但若感性與理性處於相等狀態,當感性觸發時,理性也隨之而來吞噬,那我們的大腦還會感覺到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