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果廣場上的人們沒戴腳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TED ELLIS
󠀠在Sidney Bechet的自傳 "Treat It Gentle" 裡,他回憶自己所知的父祖輩生活時,提到一位叫做Omar的,在「剛果廣場」演奏打擊樂器的人。
「⋯週日的時候,奴隸們會聚集在一起,那是他們的自由日,他(Omar)會在那個稱之為剛果廣場的地方,開始在鼓上敲擊出節奏, 大家等待著他然後才開始跳舞以及吼叫⋯」
多虧了像這樣的口傳歷史,讓我們能藉此想像百年多前,這些非裔美國人音樂活動的精彩,與他們日常勞動生活的苦悶,有如何巨大的落差。
⋯你甚至可以說,只有在剛果廣場的他們,才是真正的活著。
只有在那裡,他們才真正掙脫了奴隸的束縛,掙脫了腳鐐—肉體上,以及精神上的。
離開了剛果廣場,他們仍然呼吸,仍然進食、睡眠,以及日復一日的勞動。
但他們很清楚:自己的靈魂,在離開剛果廣場的時候,就已經隨之死去。
經歷這樣的死與復活,或許就是那些歷史學家講的,在剛果廣場上進行的這些音樂與舞蹈,活脫脫的就是一種儀式:這些音樂與舞蹈,像是在他們靈魂的暗夜點燃火炬,同時也像在對他們的先祖招魂,讓他們可以跟自己的文化與傳統重新接續。
當我們觀看這樣的樂舞,或許我們在觀看的,其實是一個自由靈魂的樣貌——讓身體與性靈都從壓迫與監控中被釋放出來,回歸到自己的本然,感覺自己真的「活著」。
人生而自由,這在當代好像是種常識,我們也會自認自己生活在一個自由的時代...我們看似能夠決定自己的生活,能夠為自己做很多的決定⋯然而,我們真正自由了嗎?
我們不再戴著腳鐐,但我們的靈魂也自由了嗎?
當我們演奏的時候,我們是否只是在換個地方考試⋯只是為了在舞台上,向大家證明:「嘿,你看!我可以把這個東西吹對!」⋯只是為了另外找個領域,來證明我們比別人更好,更有價值,更有資格活著...?
我們把腳鐐帶上了舞台。
我們是試著透過演奏證明這些嗎⋯我們想在演奏上做到的,不過是如此而已嗎?還是當我們聽到像爵士或搖滾這樣的音樂時,有其他更深刻的事物,觸動了我們。
是那樣的一種深刻,讓音樂裡的一切都散發著光芒⋯如果少了它,我們在音樂上所追求的「正確」是為了什麼呢?
今日,剛果廣場延續著百年前的週日慶典。而當年在剛果廣場上舞動的靈魂,其實並未死去 ——他們化成樂音,在一代代音樂家的演奏中復活,為我們點亮靈魂的暗夜,也為我們展現:一個自由的靈魂,真正的樣貌。
avatar-img
4會員
17內容數
黃偉駿,爵士小提琴手,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演奏碩士。關注爵士樂演奏與創作、學習與教育、表演藝術家自我成長、舞台教練、音樂隨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黃偉駿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古典鋼琴家皮耶絲,在前陣子台中的見面會之中提到:她因為自己的手小,所以會去迴避某些曲目...避開那些有著肥大音程與和弦,會給雙手帶來壓力的曲子。 󠀠 作為演奏者,有時候我們總是著眼於那些「某某人做得到的事」「一流演奏者應該要會的事」...
古典鋼琴家皮耶絲,在前陣子台中的見面會之中提到:她因為自己的手小,所以會去迴避某些曲目...避開那些有著肥大音程與和弦,會給雙手帶來壓力的曲子。 󠀠 作為演奏者,有時候我們總是著眼於那些「某某人做得到的事」「一流演奏者應該要會的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使你更理解爵士樂的一本攝影集。 謝謝喜愛爵士樂的詩人鴻鴻願意出版這本書。   接觸搖擺舞Swing Dance後, 了解搖擺舞一開始是美國黑人跳的舞, 起源自1920 年代紐約的哈林區(Harlem) 當時他們還是奴隸, 為了宣洩情緒, 開始跳的舞蹈。 搖擺舞在非裔社群與
行刑前,獄卒正在調製毒藥。 蘇格拉底在一旁等待時,不停地吹著笛子,練習同一首曲子。 獄卒忍不住問他在幹嘛? 蘇格拉底說:「我想學會這首曲子。」 我不在意鍛鍊讓自己變瘦變醜, 每次訓練後的兩三日飽受肌肉疼痛之苦。 一日奔波後,換上跑鞋跑向河堤, 自內湖折返時,陣陣疼痛一陣一陣地提
Thumbnail
演繹同樣的一首樂曲,究竟演奏樂勝於人聲歌曲,抑或人聲歌曲不敵演奏樂?這是一個很主觀的範疇,但如果以大眾口味為依歸,有一首經典的演奏樂表面上確是勝於歌曲,然而人聲的演繹卻依然迷人。「它」就是《Born Free》。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聆聽一首曲子,聆聽旅途中嘈雜的人群,聆聽心裡的旋律,聆聽窗外落葉飄下的聲音。在世界的穹頂下,我們以不同的身份穿梭、生活,這個身份是某一部分的自己,但又更像可以穿脫的衣物,可以被拿起,也可以被輕輕放下。在身份的背後,是渾然天成的本質,像珍珠或橡實一樣,隨著歲月與閱歷,珍藏在層層包覆的保護色裡。
Thumbnail
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曾經說過:"不要演奏樂譜上有的東西,要演奏上面沒有的東西。" 沒有人確切知道真正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與AI攜手共創未來多元社會? 目錄 多元共榮社會可能的樣貌? 人相較AI可能的優勢? 可控或不可控的未來? 如何與未來共舞?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人的生命極其美麗珍貴,看到不自由的人們隨之都被貪婪的原罪侵佔生命時,立刻就知道現實中偶爾呈現出的混亂,是因為原罪在使用我們的生命,活出它自己。 因此當我們說「打造現實」時,我們擁有著自由,而我們天生擁有的創造能力,也來自於此,但自由的來源是什麼? 讓我們透過舉例認識一二。
Thumbnail
這是一本能使你更理解爵士樂的一本攝影集。 謝謝喜愛爵士樂的詩人鴻鴻願意出版這本書。   接觸搖擺舞Swing Dance後, 了解搖擺舞一開始是美國黑人跳的舞, 起源自1920 年代紐約的哈林區(Harlem) 當時他們還是奴隸, 為了宣洩情緒, 開始跳的舞蹈。 搖擺舞在非裔社群與
行刑前,獄卒正在調製毒藥。 蘇格拉底在一旁等待時,不停地吹著笛子,練習同一首曲子。 獄卒忍不住問他在幹嘛? 蘇格拉底說:「我想學會這首曲子。」 我不在意鍛鍊讓自己變瘦變醜, 每次訓練後的兩三日飽受肌肉疼痛之苦。 一日奔波後,換上跑鞋跑向河堤, 自內湖折返時,陣陣疼痛一陣一陣地提
Thumbnail
演繹同樣的一首樂曲,究竟演奏樂勝於人聲歌曲,抑或人聲歌曲不敵演奏樂?這是一個很主觀的範疇,但如果以大眾口味為依歸,有一首經典的演奏樂表面上確是勝於歌曲,然而人聲的演繹卻依然迷人。「它」就是《Born Free》。
Thumbnail
爵士樂融合所有。琴俠回憶焚香操琴赤腳 琴俠回憶。 我所有同學朋友皆知我彈琴一定得。焚香。赤腳。操琴。從不照譜彈。 故給在下看譜無用。 香直接安於吉他或古琴上。焚香杳杳無限創機。靈感充沛。 如吉他名曲。愛的羅曼史。彈十二次十二次皆不同不再現。 愛的羅曼史成變成爵士羅曼史。搖滾羅曼史。佛拉門哥羅曼史。印
Thumbnail
有些音樂能夠鼓舞人心,進而發起一場大規模的革命運動,從 1975 年到 1978 年,放克運動永遠改變了流行音樂的格局,在這四年高峰期間內,百樂門與放克瘋的眾多成員就像是硬幣的正反兩面,來回交換靈感,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音樂表達方式來彰顯黑人意識,他們承諾會用優質的歌曲 "好好對待你的耳朵"。
Thumbnail
聆聽一首曲子,聆聽旅途中嘈雜的人群,聆聽心裡的旋律,聆聽窗外落葉飄下的聲音。在世界的穹頂下,我們以不同的身份穿梭、生活,這個身份是某一部分的自己,但又更像可以穿脫的衣物,可以被拿起,也可以被輕輕放下。在身份的背後,是渾然天成的本質,像珍珠或橡實一樣,隨著歲月與閱歷,珍藏在層層包覆的保護色裡。
Thumbnail
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曾經說過:"不要演奏樂譜上有的東西,要演奏上面沒有的東西。" 沒有人確切知道真正的未來是什麼樣子,我們該如何與AI攜手共創未來多元社會? 目錄 多元共榮社會可能的樣貌? 人相較AI可能的優勢? 可控或不可控的未來? 如何與未來共舞?